□段麗娜 □段麗燕 □馬軍旗
(1河南省白龜山水庫管理局;2開封黃河河務局;3開封第一黃河河務局)
黃河是一條多泥沙河流,因下游河道“寬、淺、散、亂”,主流擺動頻繁,極易形成“斜河、橫河”,在中常洪水下常出現根坦石下蟄塌陷、土胎坍塌等險情。根據這些險情的不同,搶險方法有拋散石、推拋鉛絲籠、拋柳石枕、柳石枕廂等。
黃河是祖國的母親河,黃河的防汛抗洪事關重大,歷史上治黃工作者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不斷探索治河防洪的新方法、新措施、新結構,抵御了一次次險情。黃河廂埽由老河工多年的經驗總結而成,以柳(秸、葦)石為主體,以繩、樁分層連接成整體的一種輕型水工結構。它主要用于壩垛墩蟄險情的搶護、堤岸嚴重崩塌處搶修工程和水中進占修筑壩體,是黃河治理、搶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黃河廂埽在黃河治理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縱觀多年來的治黃歷史,我們不難看到,由于受社會、經濟、技術、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黃河埽工這一古老建筑不僅發展相當緩慢,而且十分脆弱。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量機械化設備的使用,人機配合搶險成為必然趨勢。使用傳統的廂埽搶護壩岸或堤防坍塌險情存在一定缺陷:速度慢、需用勞動力多,勞動強度大,機械化設備利用率低;在搶護過程中家伙樁使用不當或河勢發生變化容易跑埽;遇大水漲落,極易出現掉蟄、掉塘和栽頭入水等情況,往往造成重大險情。很多堤防出險決口大多是跑埽或埽體掉蟄所造成;在楊、柳秸料缺乏時,使用稻草、麥秸做埽時,由于料短,不易綁扎容易跑料,埽體制作難度大;傳統廂埽制作呆板,層石層柳,層層疊壓,搶護速度慢。
采用類比分析方法,分析傳統黃河埽工材料性能、施工工藝、搶險效率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對比傳統黃河埽工基礎上,研究了新型的餃子網埽壩垛護岸結構型式;然后采用理論推導分析方法,根據河流動力學、河床演變學、水力學、土力學等理論對餃子網埽的承受荷載、抗浮性、耐腐性及穩定性進行分析;最后根據模型試驗及工程應用情況對餃子網埽的防護搶險性能、施工工藝、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論證完善、優化。
研究理念:改善不足、克服缺陷、經濟安全、就地取材。
材料選擇:根據當地情況就地選取各種長短料物,料物性能要具有柔韌性好、適應河床變化且經濟實用、勞動強度低的特點。
施工工藝設計:克服傳統工藝層柳層石嚴格要求,減少勞動人員、降低勞動強度、加快搶護速度、提高機械設備利用率、保證搶護質量;針對廂埽、籠、枕優缺點反復進行對比分析,避免跑料、仰臉、跑埽等現象。
穩定性研究:根據埽體受力,對其繩纜的抗拉強度、埽體的抗浮性、抗傾性、抗滑性進行穩定分析。
反復試驗完善:在每年汛期,黃河堤壩出險險情時用研究的埽廂埽進行搶護,在搶護過程中對材料的選擇、施工工藝、穩定性進行評價分析,完善優化。
根據多年搶險實踐經驗,對傳統埽體材料進行仔細的研究,借鑒鉛絲籠的“網片”原理,使用麻繩編制網片,用大核桃纜繩編大筋,大筋作為底勾繩使用。在汛期前編制網片,網片的規格一般為長20m、寬15m。網片的兩頭各有一個長寬各5m的耳朵,間隔2.50m編制縱橫網綱一條,縱網綱共9條全部使用大麻繩(大核桃繩),在網片外伸出5m(便于結繩),做底勾繩使用,一頭拴在頂樁上,一頭放置在樓廂船上,當埽完成后全部摟回;橫網綱共7條,除中間的一根使用雙大核桃繩以外,其余全部使用小核桃繩,中間的一根橫網綱,兩頭在網外各伸出5m,便于結繩,做龍筋繩使用。織網所使用的繩為小麻繩(鏈子繩),網孔徑大于鉛絲籠的孔徑,其孔徑為0.40m×0.40m的斜正方形,解扣為死扣,繩為軟體,扣與扣之間不能滑動,繩的使用是埽與枕的結合產物。網片的制作設計是在傳統的柳石摟廂底網基礎上進行了優化,它借鑒鉛絲籠的原理,吸取埽與枕的優點,網片孔徑大小設計合理不易跑料,通過試驗(或計算)網繩材料耐腐性、承壓性較好,能滿足防洪抗沖蝕要求。
“餃子網埽”不分層,對每層料物長短無特別要求,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選擇料物,既節省時間又切實可行,在壓秸料時用黏土代替石料,可降低工程費用,在做埽過程中,所有秸料全部是用底網捆接在一起,因為料物在大網兜里下料,無論秸料長短都能避免在做埽過程中跑埽、跑料現象。
首次以底鉤繩、龍筋繩與繩網有機組成完整的網片,有利于搶險料物形成整體,克服了傳統做埽中材料的散失,提高了搶險料物的利用效率;可充分利用當地農作物秸桿和土料,在保障搶險效果的前提下,拓展了搶險料源,降低了搶險成本;網片就位后,可直接利用大型機械施工上料做埽,具有搶險速度快、勞動強度低、搶險效率高等特點。
傳統柳石摟廂進占,是黃河河道工程水中筑壩一直沿用的較為有效的進占方法,但是其單靠人工作業的方式速度慢、效率低,常會貽誤進占最佳時機,已經不能適應快速、高效的搶險需要。“餃子網埽”險情搶護速度快,取材容易,節省資金,能有效的利用機械化設備搶險。而且適用范圍較廣,可以在搶大險、堵口時使用,機械利用率較高,填料時可以不分層,料物可以混合使用,搶險速度快(見表1)。在柳園口險工39壩4支壩搶險時,節省資金5萬余元。

表1 傳統網埽與餃子網埽搶護1 m3險情用工用料對比表
“餃子網埽”是對黃河搶險一種新的嘗試,黃河下游花園口到高村河段不完全統計約有險工36處,控導工程58處,工程靠流幾率80%左右,用研究的“餃子網埽”搶險粗估可節省費用400萬左右,所需人力為原來的1/6,所用時間為原來的1/8。“餃子網埽”也可以用到其他類似游蕩型河段上進行險情搶護。
“餃子網埽”搶險措施料物易保障,操作易掌握,效率高,成本低,綠色環保,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機械化操作,使用勞動力少,料物容易從當地獲得,對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一定意義。
2011年7月1日13時55分,黃河柳園口險工39壩4支壩YS+130~YS+150迎水處受河水大溜沖刷,導致壩岸嚴重坍塌,壩基土胎坍塌長度為20m,寬度為7m,出現壩基坍塌入水,土胎外露險情,出險體積為684m3,出險長度達20m,且河勢大溜正沖刷出險部位,在這種情況下,利用餃子網埽進行險情搶護,用了1 h就完成了埽體,險情很快得以控制。如果用傳統方法做埽需要8 h,搶險速度提高了8倍,并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黃河水沙特點,演變特征、整治方法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黃河的防汛搶險措施也是具有特色的,傳統的黃河埽工是黃河上獨有的一道風景線,“餃子網埽”是在黃河埽工基礎上的創新,從底網的制作、料物選取、施工工藝上有別于黃河埽工又優于黃河埽工,目前從經濟、技術、安全方面對比,此類措施比國內外已有的柳石摟廂、柳石混廂等類似的搶險方法均有一定的優越性。而且搶險效果好,對控制河勢引導主流具有積極作用,有利于游蕩型河段整治,推動了黃河中下游國民經濟發展。
[1]徐福齡,胡一三.黃河埽工[J].人民黃河,1984(4).
[2]艾廣武,云素芳.黃河埽工在搶險中的應用[N].黃河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