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潮
摘 要:電氣設備是維持礦井生產的前提,其運行狀態如何在根本上決定了生產效率與安全性,但是因為礦井下生產環境的特殊性,電氣設備經常會出現運行故障。為保證電氣設備長期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就需要結合其所具有的特點,確定管理要點,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采取合理的措施對設備進行維護,減少運行故障的發生。本文對煤礦井下電氣設備常見運行故障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維護優化措施。
關鍵詞:煤礦;電氣設備;維護措施
煤礦井下環境具有特殊性,如高溫、高濕,對電氣設備的運行狀態影響比較大,面對此類環境如果不采取積極的措施進行維護管理,很有可能會造成設備運行出現故障,情況嚴重的甚至會發展成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的損失。因此,需要基于煤礦井下生產環境特殊性,對電氣設備運行常見故障進行分析,在確定其發生原因的基礎上,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進行優化管理,降低各項因素對設備運行的影響,爭取不斷提高工程生產效果。
1 煤礦井下電氣設備運行常見故障分析
1.1 過流故障
電氣設備過流故障,即設備實際運行電流超出額定電流,并在超過最大允許電流的允許時間,出現此類故障的原因是負荷過大,以及維護不及時出現短路、接地等問題。過電流故障發生后,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措施處理,會加速絕緣老化、縮短設備服務年限,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設備燒毀、爆炸等安全事故,存在較大生產全威脅。因此,必須要做好電氣設備的過電流保護處理,提高設備運行安全性。如常見的熔斷器保護裝置,設置時需要將熔斷器與熔斷電流是否相互配合,確保在發生故障后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斷開故障,并且要避免越級斷開,最大程度上縮小故障影響范圍[1]。但是從實際處理效果來看,受設計與施工因素影響,忽視了熔斷電流的控制,經常會出現未及時斷開故障設備的情況,保護效果不佳。
1.2 漏電故障
礦井下電氣設備安裝后,后期運行管理不當,經常會出現電纜漏電的情況,尤其是正常生產活動開展時,忽視了各組織電纜的防護,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出現漏電事故。對于漏電故障來說,基本上都有一個循循漸進的過程,初期大多發生在環境惡劣的部位,在環境因素影響下造成電纜腐蝕嚴重,降低了其應用安全性,絕緣性持續降低而出現漏電事故。一旦電氣設備運行出現漏電故障,將會嚴重威脅生產安全,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并停止設備運行,當井內瓦斯濃度達到一定程度后,很有可能會發生火災、爆炸等事故[2]。因此,在井下電氣設備安裝時,必須要采取漏電保護措施,設置漏電保護裝置,按照專業要求進行操作,并在有電纜的部位設置安全標志,降低外力對電纜的損壞。
2 電氣設備維護檢修原則
2.1 計劃性原則
對礦井下電氣設備進行維護檢修,需要遵循計劃性原則,即日常生產過程中做好預防工作,基于電氣設備運轉、磨損規律,編制合理的日常維護與檢查方案,將運行故障扼殺在萌芽狀態。其中,當設備投入運行一段時間后,需要檢查其磨損度,對磨損度比較高的設備進行修理或者更換,避免故障發生后影響整個生產活動的正常進行。
2.2 專業性原則
礦井生產所需電氣設備種類比較多,并且加上井內環境復雜,想要提高電氣設備運行安全性與穩定性,在對其進行維護檢修時,需要從最初設計階段開始。即檢修維護人員要全面了解電氣設備安裝計劃,詳細掌握不同區域電氣設備種類與運行方式,基于此來編制檢修方案,在后期生產過程中按計劃進行檢修,最大程度上來降低運行故障的發生[3]。由此可見井下電氣設備維護專業性要求高,所有檢修工作的開展,均需要由專業人員來進行,提高維護措施的合理性與專業性,從根本上來提高設備運行綜合效果。
2.3 綜合性原則
礦井下電氣設備系統比較復雜,想要對其進行有效的檢修維護,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資源支持。但是從煤礦生產特點來看,生產任務一般都比較緊張,在加上對電氣設備維護重視程度不高,導致很多結構磨損嚴重,存在大量電氣設備帶病運轉,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針對此必須要遵循綜合性原則,對生產、效益以及檢修等進行綜合分析,結合生產需求,對電氣設備機械強度進行分析,做好設備新舊度統計,及時更換存在故障隱患的設備,并加大關鍵生產區域設備維護力量。針對不同類型設備檢修難易程度,從時間、人員以及生產等方面分析,編制合理性與實施性高的方案,將檢修維護管理工作落實到位。
3 煤礦井下電氣設備維護優化措施分析
3.1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結合礦井生產特點,以提高電氣設備運行安全性為目的,建立完善管理制度,轉變傳統電氣維護意識,將電氣設備運行維護工作提上日程。基于企業生產要求,建立適應自身發展需求的卡片、設備臺帳、出入口管理、檢修、維護以及安裝調試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將安全生產管理制度落實到各個細節中。同時還應進一步完善崗位責任制度、巡查制度以及檢查維護制度,將維護管理責任落實到人,實現維護管理效果與績效掛鉤制度的實施,以此來激發維護人員工作積極性。同時,還應組織專業電氣設備維護團隊,并對其進行職前培訓,使其能夠全面滿足維護管理工作要求。
3.2 實現設備綜合管理
第一,檔案管理。即做好生產系統內所有電氣設備的檔案管理,包括機電設備、電線電纜、小型電器等。同時還應進行設備定值計算、審批、整定等資料管理,提高電氣設備管理的合理性。第二,現場管理。所有操作人員均需要嚴格按照專業規定進行操作,避免出現違規操作行為,尤其是井下三臺以上在用電氣設備區域,必須要張掛審核合格的供電系統圖,并保證所有電氣設備管理標識齊全。
4 結束語
以提高礦井下電氣設備運行安全為目的,對常見運行故障進行分析,對故障誘發原因進行綜合分析,然后結合實際生產需求,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選擇合適的措施進行優化,降低各項因素影響,爭取在根本上來提高礦井生產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開玉.煤礦井下電氣設備保護與維修技術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13):128.
[2]董登,郭洪剛.煤礦井下電氣設備的維修和管理[J].科技傳播,2011(16):61+51.
[3]高鵬.淺析煤礦井下電氣設備的維護和管理[J].技術與市場,2014(10):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