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豫劇名旦崔蘭田的唱腔質樸優美,委婉細膩,如泣如訴,感人肺腑。雖然豫劇《桃花庵》與《抱琵琶》這些劇目初創的年代相去久遠,但廣大觀眾對于崔蘭田豫劇名段仍然有著清晰、深刻的印象,原因不僅因為這些劇目中擁有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更因為這些劇目所流傳下來的膾炙人口的經典唱段。本文以豫劇“九盡春回杏花開”和“三江水洗不盡滿腹冤枉”為例,對豫劇名旦崔蘭田豫劇名段進行賞析。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39-01
一、豫劇崔派藝術
清朝中期,安陽出現了時稱“高調”的豫劇。1930年以后,豫劇相繼流入各縣。1951年初,崔蘭田帶著“藍光劇社”落戶安陽,豫劇成為安陽戲曲的主體,崔派藝術成為安陽豫劇的靈魂。
豫劇表演藝術家崔蘭田11歲從師學習豫劇藝術,同年登臺獻藝。由于她扮相清秀,嗓音宏亮,后來成為聞名河南的“豫劇十八蘭”之一蘭。她創造了獨具風格、豐富多彩的豫劇唱腔旋律,形成了具有鮮明藝術特點和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豫劇崔派藝術。崔蘭田與常香玉、陳素貞、馬金鳳、閻立品五位豫劇名家被觀眾稱為“豫劇五大名旦”;常香玉、陳素貞、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六位被后人合稱為“豫劇旦角六大名家”,他們共同組成了豫劇藝術的主要流派。
豫劇崔派的表演深沉含蓄,大方凝重,樸實無華,典雅不俗,不溫不火,含而不露,以靜顯動,絕妙脫俗。豫劇崔派在表現人物極度悲苦之時,善于運用幽咽深沉的鼻音和情緒飽滿的大甩腔,盡情抒發人物的悲憤之情。時而煞弦吟板時而單獨詠唱,時而激昂時而低廻,跌宕起伏,給人以悲痛欲絕之感。塑造了柔中有剛、剛中帶柔的秦香蓮形象,雍容大度、善解人意的竇氏形象,善良淳厚、剛強潑辣的崔金定形象,賢惠淳樸、溫情孝順的柳迎春形象,心直口快、大公無私的李雙雙形象,堅貞不屈、性格堅強的李奶奶等人物形象。崔派代表劇目《秦香蓮》、《桃花庵》、《賣苗郎》、《三上轎》被稱為“四大悲劇”。另外《對花槍》、《陳三兩爬堂》、《二度梅》、《李雙雙》等藝術作品也獨具特色,成為梨園的瑰寶奇葩,奠定了崔派藝術在戲劇界的重要地位。觀眾說“三天不吃鹽,也要看看崔蘭田”。劇作家田漢稱贊崔蘭田道:“那雍容而豪邁的風度,清亮而婉約的唱腔,留有深刻印象。”戲劇評論家曲六藝說:“崔蘭田的藝術實踐,對豫劇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二、豫劇名旦崔蘭田名段賞析
(一)崔蘭田在豫劇《桃花庵》中的唱腔賞析
《桃花庵》是豫劇崔(蘭田)派藝術早期代表劇之一。描寫的是蘇州張才虎丘山玩會,與道姑妙善相好,匿居桃花庵暴病身亡。后妙善生子,托王桑氏抱出庵中,桑氏將嬰兒賣于知州蘇坤為子,取名寶玉。十二年后,張才妻竇氏見寶玉貌似張才,收為義子。王桑氏張宅賣衣,竇氏見蘭衫生疑問明來歷,遂以降香為名至庵中查訪,盤出原委。后寶玉中狀元,張府拜客,竇氏言明寶玉身世,求其歸宗,雙方爭執不休。后鬧至公堂,以蘇、張兩家各娶一媳,騎門雙祧平息糾紛。
唱段“九盡春回杏花開”選自豫劇《桃花庵》中“站門樓”一折,此唱段表現了竇氏在花園觀花思夫的憂傷心情。曲調哀怨纏綿,委婉深情,催人淚下,是崔派聲腔藝術中的精彩唱段之一。
唱段“九盡春回杏花開”為典型的【豫西調】聲腔,單板式【二八板】結構。起句用了豫劇【二八板】常見的傳統“三起腔”程式,“九盡春回杏花開,”為一起,“哎——我的張才相公”為二起,它實際是第一樂段的下句結構,第二樂段再次唱出的“九盡春回杏花開,”三起。“那鴻雁兒飛去紫燕來。”用了“單頭韻”唱法。自“蝴蝶兒雙飛過墻外”轉入【二八連板】的唱法,讓觀眾一聽便感悟到了竇氏如泣如訴,婉轉纏綿的憂傷之情,此唱法深刻揭示了竇氏對丈夫的苦盼之心和愛戀之情。張才夫離開竇氏已經有十二年了,為了丈夫她算過卦、求等待,廟內求種,月下徘徊,為了丈夫竇氏茶不思、飯不進、懶于梳妝,苦苦等待著丈夫,所以,她一唱三嘆息,唱段讓人感到撕心裂肺,觀眾每每聽到這一唱段就淚如泉涌,由此可見崔蘭田的演唱風格與魅力。
(二)崔蘭田在豫劇《抱琵琶》中的唱腔賞析
“三江水洗不盡滿腹冤枉”是豫劇《抱琵琶》的一個核心唱段。豫劇《抱琵琶》是豫劇崔派藝術的主要代表劇目。該劇描寫的是陳世美別妻秦香蓮進京赴試,得中狀元,不認妻兒,王丞相安排香蓮假扮賣唱之人,趁陳世美壽誕之日,招之入宮,懷抱琵琶,傾訴苦情,以感動陳世美。秦香蓮借機痛訴了自己的不幸身世和湖廣荒旱,公婆餓死,攜兒帶女,沿街乞討,汴梁尋夫的悲慘遭遇。陳世美仍然鐵心不變,不知悔改。王丞相于是賜扇作引,命秦香蓮到包公府告狀的故事。
唱段開始以“我唱的是夫居高官妻彈唱,”四句【非板】一句“栽”(這里略去了四句【非板】),轉入【慢板】“三江水洗不盡滿腹的冤枉。秦香蓮住均州遠在湖廣,離城十里地陳家莊。老公爹名叫陳克讓,老婆母娘門本姓康。自幼兒我配夫陳世美,秦香(轉入【流水板】開始將唱速變快)蓮我是他的結發妻房。大比之年開科場(啊),他言講得中還故鄉。不料荒旱在湖廣,貧窮人家餓斷腸,幾畝薄田都賣凈,典當衣服換粗康。二公婆餓死在草堂上,(旋律轉入【二八板】,緊接著又轉入【流水板】)……”最后把戲劇情勢推向高潮,以【緊二八】“他一足踢我到官門旁”結束此唱段。
此唱段采用了【非板】→【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流水板】這樣非常常見的成套板式組合形式。演唱時崔蘭田非常注意塑造秦香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唱腔以這樣的板式套路更加讓觀眾感悟到了秦香蓮的正直善良,勤勞賢惠,敬老養小,卻飽受生活的磨難的曲折經歷,崔蘭田的演唱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婦女的傳統美德,“三江水洗不盡滿腹冤枉”的整個唱段旋律優美,委婉深情,如泣如訴,催人淚下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演唱特點既獨具特色,又豐富多彩,其唱腔為豫劇藝術的發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以上名段蘊涵了豫劇藝術家崔蘭田的創作個性和她對豫劇“豫西調”的改革與創新。雖然豫劇《桃花庵》與《抱琵琶》這些劇目初創的年代相去久遠,但廣大觀眾對于豫劇崔派藝術及其名段仍然有著清晰、深刻的印象,原因何在呢?可能不只在于這些劇目中擁有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更在于這些劇目所流傳下來的膾炙人口的經典唱段吧!隨著時間的流逝,廣大觀眾或許對于劇情的記憶會變得漸漸地模糊起來,但是像“九盡春回杏花開”“三江水洗不盡滿腹冤枉”這些優秀唱段卻不會被淡忘。因為人們喜歡這些唱段,因為它們是劇目的靈魂,豫劇崔派藝術膾炙人口的音調與娓娓動聽的唱腔魅力將久久縈繞在人們的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