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人際交往的載體,而其中尤其以“口語”這一傳遞方式最為直接,便攜。只要有人際交往的地方就會有“口語”的存在。人們在傾聽、表達、交流等方式的交際中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增進感情。注重口語交際,是語文學科的特性,凸現了語言的工具性。培養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發展,有助于促進智力、發展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生以后的生活、社會交往能力。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127-01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盡管信息的表達、傳輸方式很多,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際最直接、最迅速、最方便的方式莫過于口語,可以說口語交際是一個人智慧、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體現,是學生走向社會立足社會終生受用的語文能力。 培養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發展,有助于促進智力、發展思維,有助于學生良好氣質的形成。因此,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訓練,恰好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勢在必行,刻不容緩??谡Z交際教學要求教師在訓練的內容、途徑、方法上必須有創新方法。
一、探尋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的措施
(一)創設口語交際氛圍
關注小學生、尊重每一位小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是實現小學生與老師口語交流的前提。小學生與教師的口語交際,應是師生之間“教學相長”的導讀活動。所以,教師首先應鼓勵小學生大膽說話,要把自己當作小學生的朋友,態度和藹可親,說話熱情而富有童趣。比如:第一節課師生見面,可以先作自我介紹,然后熱情洋溢地說:“同學們,跟大家在一起,我心里很高興。你們愿意向老師介紹自己嗎?”短短幾句話,使孩子們縮短了與老師的心理距離,產生了一種與老師交談的欲望,為大膽“說”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根據教材進行交際訓練
利用教材訓練低年級小學生的口語交際是行之有效的辦法。語文教材語言十分豐富多彩, 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創造雙向互動的環境,讓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口語交際的實踐活動。訓練時應遵循先簡后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小學生在入學前已具有初步的聽說能力,但說話常常不完整、不規范。因此,在小學生剛入學學習拼音時,就要開始說話訓練,并規范小學生的口頭語言,逐步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在識字教學中訓練口語交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擴詞、造句。此外,讓小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記住這個字或說說某類字的構字規律,也可以訓練小學生的說話。在閱讀教學中訓練口語交際,主要是教師通過描述課文與小學生的“對話”。
(三)運用活動提高交際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在課內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環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笨谡Z交際能力的提高若憑幾節口語幾節課是難以達到課標要求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口語交際空間。學生口語交際只有在實踐中加強鍛煉才能不斷提高。因而,教師可以把農村的實際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起來,因境制宜,積極開展適合本土文化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不斷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與題材,諸如開展“鄉村采風”、“游山鄉”、“家鄉巨變”等活動,帶領學生走向田間地頭,領略大自然風光,感悟淳樸的民風民俗,抒發對家鄉的贊美和謳歌。學生對耳聞目睹耳詳能熟的事物有話可說,有情可表。
二、創新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的方法
(一)要讓學生“敢說”
要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口語交際的熱情,良好的氛圍是前提。課堂上,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可以作為一個聽眾、朋友而不是一個尊嚴的法官,與學生一起聊天、交流。學生既要學會清楚明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也要學會傾聽、補充和幫助,讓融洽與合作的陽光普照每個學生的心靈。例如:每接一個新班,第一次走進教室,我都會面帶微笑、和藹可親地向學生作自我介紹,然后真誠地說希望做大家的朋友。學生見老師沒有架子,如此坦誠,便一個接一個大大方方地站起來介紹自己。這為我日后了解學生、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心靈做了很好的鋪墊。
通過語言創設情境是口語交際訓練的常用方法,教師充滿感情的語言渲染尤為重要。如:蘇教版第七冊口語交際《幫他出主意》,我是這樣設計的:上課鈴響了,我走進教室說:“同學們,江麗麗同學感冒了(江麗麗沒到校),請假一周,這星期我們又要學很多新知識,很快就要考試了,她很著急,我們該怎么辦呢?大家商量商量,看看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幫幫她?”這樣學生很快進入情境之中,積極展開討論,就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同學也積極地出謀劃策、想辦法。
(二)要教學生“會說”
小學生因為詞匯和表達能力有限,有時心中有話卻不能表達出來,這就要靠教師平時的指導。首先教師要教給學生觀察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時有順序,能抓住事物的特點。學生只有了解事物的具體特點,才能把內容說得完整、具體。其次要注重聽的培養。小學生注意力往往不集中,不注意聽別人說話,教師要耐心引導,教會他們如何去聽,可以結合學生實際設計一些情節,如:創設情境、講故事等,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盡可能做到:要“正確地聽”。要求學生在聽別人講話時眼睛要看著對方,集中注意力,不插話,耐心地聽對方把話說完;要求學生做到“主動地聽”,即要求學生能聽懂對方的話,記住對方講的內容。在做好以上兩方面的同時要培養說的習慣:不少孩子因為膽子小,注意力易轉移、分散,說話時神態緊張、聲音偏低,所說的話往往缺頭少尾,語無倫次。因此,教師應不厭其煩、循循善誘。首先,要讓他們能“規范地說”,使用普通話說一句完整的話或幾句連貫的話。第二,要訓練學生“有意識地說”,即學生要知道自己是在對“人”說話,態度要大方、要有禮貌,說之前要有思考和準備,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最后說什么等。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口語交際“介紹我的小制作”,讓學生先說說自己的小制作是什么,再把自己制作的過程跟大家說一說,最后可以說說還有哪些地方不滿意,打算怎樣改進等。讓學生由不敢說到敢說,由不愿說到愿說,再由說不好到說得好。
[1]張改英. 提高小學生口語水平策略淺談[J].河北教育,2004,(0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3]包南麟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教師》「J」2003年第7期-108-1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