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上海南京東路一家商場內的螺旋形自動扶梯。
家住北京明光橋的劉女士最近每天都要爬七層樓回家,上下班加起來總共四趟。“最近電梯老出事兒,實在太嚇人了。住七層感覺爬樓梯也還行,能不坐電梯就不坐吧。”
和劉女士抱同樣心態的人不在少數。《中國新聞周刊》最近對此進行了一次網絡調查,結果顯示,在512名被調查者中,有71%的人對乘坐電梯產生緊張情緒;另有15%的人表示,“盡量不坐電梯”。他們的恐慌情緒主要來自最近被頻頻報道的電梯事故。
截至7月底,2015年中國共報告電梯事故30起,造成27人死亡。其中,在7月26日湖北荊州市安良百貨公司發生的扶梯事故中,一位年輕母親因踩空自動扶梯踏板而被卷入電梯內部,不幸身亡,該事故因現場視頻在網絡上被廣泛傳播,而成為聳人聽聞的“電梯吃人”事件。作為這一事件的后續反應,除了棄電梯而爬樓梯的人增加,還不時能看到在扶梯出口處乘客小心翼翼地邁過金屬踏板的情形。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以下簡稱國家質檢總局特設局)的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底,中國電梯總量達到360萬臺,并保持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電梯保有量、年產量、年增長量均為世界第一,上海、北京兩地的電梯擁有量分列世界城市前兩名。在這一龐大基數下,2014年中國發生電梯事故95起,萬臺事故率在0.26左右。2013年9月9日,在“電梯安全宣傳周”啟動儀式上,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陳鋼介紹,2012年中國電梯萬臺事故率為0.15,萬臺死亡人數為0.11,與國外發達國家水平基本相當。可以看出,中國的電梯事故率總體處于較低水平。但由于維修資金落實不到位、維保行業惡性競爭等原因,實際上仍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目前國內在用的電梯主要可分為自動扶梯和廂式電梯兩種,而自動扶梯的事故率要遠遠高于廂式電梯。據統計,韓國自動扶梯的事故率是廂式電梯的三倍,而這一數字在美國甚至達到了二十倍。國內雖沒有相關統計數據,但見諸報道的電梯事故也是扶梯較多。
在自動扶梯事故中,比較常見的情況是梯級縫隙夾人,受害者以活潑好動的兒童居多。另外一種常見事故是扶梯突然變速或逆行造成的踩踏、摔倒事故。像湖北荊州事故這樣被卷入電梯內部的情況則極為罕見。
在一項針對近幾年大量自動扶梯事故案例的分析報告中,造成乘客受傷的自動扶梯事故中占比最多的是機械部件之間的間隙產生的擠壓,占43%;墜落占事故的15%;與物體發生碰撞、剪切,占事故的15%;運行中發生的逆轉,占事故的9%;跌倒占事故的 9%;管理不善造成的其他事故,占事故的9%。
國內使用的廂式電梯由于成本原因,一般來說是采用曳引驅動方式。據相關專業人士介紹,曳引機的載荷遠遠大于實際應用中的負荷,因此除非把所有曳引繩全部炸斷,轎廂才有可能受完全重力加速度而掉下。此外,電梯各處都有常閉式抱閘制動,同時還有限速器、安全鉗等安全裝置。這些裝置都是為了防止電梯失速下墜。如果抱閘系統失靈,或者電梯超載卻沒有報警,就有可能發生溜車,使電梯失速下墜。
由于設置了多級安全裝置,相對自動扶梯來說,廂式電梯的安全性要高不少。可能造成普通乘客傷亡的事故類型,主要是電梯在門未完全關閉時突然上升或下降。
7月30日上午10點15分左右,杭州新華坊小區發生一起電梯夾人事故。一名22歲女子王某被卡在16樓到17樓中間的位置,被救出后不幸身亡。之后的調查顯示,出事電梯的制動器鐵芯間隙明顯偏大,制動器閘瓦明顯磨損。對此,杭州市下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科科長陳丹堅解釋說:“事故原因通俗地理解就是電梯抱閘失靈,就像汽車剎車片失靈一樣,王某正準備進入電梯時,突然抱閘失靈,電梯繼續上行,導致王某被夾在電梯與內墻之間。”而抱閘系統屬于維保范圍,通過保養是可以發現此問題的。
據小區的居民說,新華坊小區是90年代的房子,電梯的使用時間已經超過了15年,在使用的過程中,電梯偶爾會出有問題。可以看出這正是一場電梯超齡使用加上維保不當造成的悲劇。
據中國電梯協會統計,在諸多導致電梯安全隱患的因素中,電梯制造的質量問題占16%,安裝問題占24%,而保養和使用問題高達60%。
目前,全國現存使用15年以上的老舊電梯大約為15萬臺。2015年5月,國家質檢總局對部分老舊電梯集中的省市開展了“在用老舊電梯安全狀況分析與監測”,在抽查的2523臺老舊電梯中,有7%存在較大隱患。旅游景點、學校、大型住宅小區和商場的在用老舊電梯存在的問題最多。其中,在旅游景點抽查的電梯中,沒有一臺能夠完全符合相關標準的要求,合格率為零;在學校抽查的電梯合格率僅為一成。
據質檢部門介紹,此次抽查中,平衡系數是存在問題最多的檢測項目,將近三分之一的老舊電梯存在的隱患與此有關。平衡系數是曳引式驅動電梯的重要性能指標,反映了轎廂與對重(電梯曳引系統的組成部分,其作用是平衡轎廂重量)的重力差。平衡系數偏小或偏大時,電梯的制動會要求更大的制動力,致使電梯在正常運行中出現溜梯、蹲底等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造成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壞。而除了老舊電梯普遍存在的安全隱患,電梯責任主體缺乏安全意識和維修保養方面的不到位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
“電梯的設計原本應當綜合考慮住戶數量、載重能力、消防安全、占用空間等多種因素,但國家在這方面規定不夠具體,一些開發商為了降低成本,往往配備的電梯不足。”北京市電梯商會會長繆步升認為,不合理的規劃直接造成電梯長期超負荷運轉,加劇電梯零部件的磨損程度,使用壽命也相應縮短。
另一方面,作為特種設備,電梯需要每年通過年檢,并且每15天維護保養一次。但在一些地方,電梯運行與管理相關負責方安全責任意識缺失,物業部門為了追求性價比選擇價低質次的維保公司,對日常保養能拖就拖,等電梯壞了才修也是常事。
國家質檢總局特設局電梯處處長張宏偉在一次研討會上表示,“目前,電梯維保主要由第三方維保單位實施,很多維保單位打著維保的旗號,干著修理的活。”而電梯維保專業人員培訓成本高、時間長,加上行業本身并不具備很大的吸引力,導致我國目前專業的電梯維保人員十分缺乏。
目前,電梯維保存在三種方式,即全包、半包和清包。全包,即維保單位除了負責日常的保養外,還包括一年內應該更換的配件;半包,即規定一定價格以下的零部件負責更換,一定價格以上的部件另行談判;清包,即維保單位只負責日常維護,需要更換的零部件另外議價。而當物業選擇了非全包維保之后,對需要加價更換的零件往往斤斤計較,傾向于選擇更便宜的。
此外,一般民眾對電梯維保行業缺乏相關的了解,也是維保行業中的一些公司以低價競爭劣幣驅逐良幣的原因之一。
與一般人認知不同的是,有時候,電梯發生故障其實正是安全裝置在起作用的表現。重慶市渝中區某電梯維保公司資深莫姓技術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比如,如果出現減速故障,電梯會驟停,然后放出乘客,死機保護,不懂的人也會害怕。這些雖然不會造成傷亡事故,但會被業主視為存在嚴重安全隱患。”而很多零部件存在的問題反而是普通人看不見的,一些維保單位就是利用這一點來省工省力,卻埋下了安全隱患。這位技術員接著說,“比如,維保時把底坑所有安全開關全部短接了,或者把安全觸板開關短接了,都會省掉許多工作。甚至有時候不做保養,口碑還好,業主會說‘咱們的電梯一般不壞,壞了馬上有人來修。”
要解決國內在用電梯存在的安全隱患,首要的問題是要排查老舊電梯,對存在安全風險的電梯做停用處理。今年以來,國家質檢總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為期一年的“電梯安全監管大會戰”,著力推動“無物管、無維保、無維修資金”電梯以及老舊電梯更新改造等問題的綜合治理。同時,張宏偉還表示,“關于電梯部件報廢的地方標準,像北京、上海都已經發布實施。國家標準,就是《電梯主要部件的判廢規范》,目前正在走審批程序,力爭今年早日出臺。”
此外,對維保行業的規范和事故后的追責也是一個重要方面。2013年6月29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第四十五條規定:“電梯的維護保養單位應當對其維護保養的電梯的安全性能負責;接到故障通知后,應當立即趕赴現場,并采取必要的應急救援措施。”這一規定明確了維保單位對于電梯安全的責任。
張宏偉對此解釋道:“《特設法》明確了電梯使用單位、維保單位和制造企業三者之間的關系,電梯使用單位是第一責任人。”他說,只要電梯出故障或事故,使用單位的責任無法推脫。電梯設備出現問題時,使用單位首先應找維保單位,因為維保單位必須保證電梯安全運行,如果電梯在安裝和制造時候就存在問題,制造企業要負主要責任。如果制造和安裝沒有缺陷,從《特設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來看,維保單位的責任更大。
由此看來,以“7·26”湖北荊州案例來說,出事商場和負責電梯維保的公司都是事故責任人。而如果后續調查發現出事的申龍牌自動扶梯存在設計缺陷,則制造企業也需擔責。
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死亡事故的賠償包括搶救費用、喪葬費用、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賠償費、精神撫慰金以及其他合理費用。
除了人身損害賠償金之外,根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第八十八條法律規定,對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的單位,還要由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依法處以罰款。然而, 與國內的處罰力度相比,國外在出現電梯事故時對相關責任方的處罰力度要大得多。
例如,2002年感恩節后,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圣彼得斯堡蒂龍廣場購物中心,一位母親帶著三個孩子,在商場經過一部自動扶梯時,五歲的女兒柯瑞娜突然一個人跑了過去,母親來不及拉住她,她已經跑上了電梯。當時,柯瑞娜左腳的鞋子卡進了電梯旁的縫隙,她本能地彎下身子用手去拉鞋子,結果,運行的電梯將她的左手帶了進去,她的三個手指被完全夾斷了。母親將購物中心的迪拉德百貨公司告上法庭。盡管調查證明電梯并無質量問題,但因電梯已超年限使用,法庭最終裁定迪拉德百貨疏忽過失罪成立,賠償這對母女1500萬美元。
2012年11月,一名日本女子乘坐迅達電梯遭遇意外身亡后,日本政府檢查了全國5500多部迅達電梯。政府要求業主對出事同型號的500多部電梯加裝安全設施,并提交改裝計劃。否則,將下令禁止使用該種電梯。
在荊州7·26電梯事故發生后,深圳、上海、廣州等城市也自主進行了對出事的“申龍”牌扶梯的檢查、停用工作,但國內還需要以法規形式將相關處理辦法制度化。另一方面,加大對電梯安全事故的懲處力度,也是促使相關責任方加大對電梯安全和維保投入的必要舉措。
河南迅達電梯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魏曉軍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作為電梯行業的資深人士,他并不認為萬臺事故率是行業內公認的描述電梯安全狀況的指標。實際上,來自官方的抽象的數字,遠抵不上網上瘋傳的一小段視頻對民眾的心理影響大。對此,心理咨詢師楊玉慧說,“電梯事故除了本身具備諸多恐慌的因素,還對人的心理造成強烈刺激,它打破人們對‘安全感的心理需要,另外具有高度暗示性,以及情緒感染與激發。”
也許,當所有相關責任方都在電梯安全各環節上能夠嚴守法律法規時,家住公寓樓七層的劉女士就可以不再堅持棄電梯不坐而爬樓梯了。
●2012年9月13日,武漢市東湖風景區“東湖景園”還建樓C區7-1號樓建筑工地上的一臺施工升降機在升至100米處時發生墜落,造成梯籠內的作業人員隨籠墜落,共有19人遇難,基本是施工人員。
●2013年4月10日,在南京六合北門方州路一家服裝廠內,一名搬運工欲從4層乘電梯下到1層,但電梯門開后 ,電梯卻沒有到達4層,搬運工一腳踩空,身受重傷,不治身亡。
●2014年4月2日,上海地鐵靜安寺站7號線轉2號線換乘通道扶手電梯在上行過程中,突然發生逆行,驟停后急劇下降,速度大約是上行速度的2倍,導致多名乘客滾下電梯,共造成12名乘客受傷,其中1名女性頸部錯位傷。
●2014年9月14日17時47分35秒,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建筑學院2011級藝術系大四男生黃某和同學乘坐電梯時,左腳剛邁進轎廂,轎廂并未停住,反而突然上升,瞬間將其卡在電梯地板與門框頂部之間,因電梯擠壓力度大,導致其內臟損傷而窒息死亡。
●2015年7月27日,廣西梧州市太陽廣場一名一歲多幼兒手臂被自動扶梯卡住,經近5分鐘破拆和營救,幼童終被救出。商場內部人士稱,由于大人未看管住,該幼童自行在電梯口彎腰撿東西致手被夾至血肉模糊,被夾后大人才發現。
●2015年7月27日,江蘇無錫一家工廠一女子因抄近路穿過貨梯時,被上升的電梯卡在樓板間不幸身亡。
●2015年7月30日上午10點15分,浙江杭州下城區新華坊社區一名21歲女子在小區電梯被夾身亡。
●2015年8月1日,安徽六安一住宅區內,一名16歲的電梯維修工被夾死在電梯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