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翔
“常豐村”,它總讓我想起詩句“歲歲常豐民自怡”的小村莊,是我扎根服務近兩年的地方,從飽含“一腔熱血”無處揮灑,到“腳踏實地土里掘金”,從“雨過泥點粘衣襟”到“白墻黛瓦綠樹成蔭”,我和村莊互相見證彼此的蛻變和成長。現在回想起來,選擇報考村官崗位,在土地上實現我的創業夢想是我最無悔的決定。
2013年8月,我被選聘為孝昌縣花園鎮常豐村大學生村官。初到村子,正值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階段,常豐村要沖刺全市農村新社區的示范村,村里干部群眾都全力以赴為建設出力。我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首要解決的就是村干部、村民對我的信任,要讓他們了解“大學生村官”不是虛頭銜、不是走過場,而是真真切切和他們一起生活在農村,建設農村、發展農村。
我主動去村民家里串門、拉家常,走在路上熱情與村民打招呼,看見忙碌的事情就上去搭把手,教想學上網的村民操作電腦,幫想咨詢政策的村民搜集政策資料,以心換心,迅速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村里建設項目同時鋪開,我白天在工地上協調監督,晚上組織遠程教育學習、整理資料,同時村級黨建、檔案管理、文體活動及日常村民所需辦理的事情也是我負責,日子過得既忙碌又充實。在村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走上正軌后,我又琢摸著:環境變美了,該干點什么讓村民的口袋也鼓起來呢?
由于經常入戶走訪,我發現,大多數壯年勞動力都已外出務工,在家的勞力大多是老人、婦女。他們希望能在照顧家庭的同時增加收入,當然項目也不能技術太難、投入太大。想來想去,“食用菌種植項目”比較適合多是丘陵的村子。我的想法得到了孝感市、孝昌縣科技局的支持。經過實地考察論證后,2014年5月,“飛翔實用菌合作社”組建成立了。成立初期,村民加入人數少,大多是觀望態度,我說服了2名村干部,自己配備原料、裝袋制作菌棒。為了更扎實學好技術、帶動村民加入,我到周邊食用菌種植基地考察學習,請專家到村里觀測種植情況、講解培訓,從最初的2個大棚發展到現在6個大棚,年產量8萬斤規模,吸納了16位農戶加入,人均增收1萬多元。良好的開端讓我們信心倍增,互聯網銷售、產品創新深加工也逐漸提上日程。常豐村在逐步繪就“歲歲常豐民自怡”的景象。
創業的路上我也遇到了很多的同路人,我愿意與他們交流,分享我的想法、經驗。2014年10月,幫助花園鎮大學生創業者晏真真成立草莓種植合作社,并獲得團省委2萬元扶持資金;幫助周巷鎮大學生創業者潘婷、彭丁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種養殖業,分別獲得團省委5萬元,2萬元扶持資金。幫助別人,心中滿滿的是成就感。
大學生村官是一個平臺,這個平臺給我支持,讓我腳踏實地去干事創業;這個平臺給我引導,讓我以更開闊的眼光去觀察社會;這個平臺助我成長,讓我將夢想與汗水揮灑在金色的土地上,我愿意在基層穩扎穩打,走出一條當代大學生助力特色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作者系孝昌縣花園鎮常豐村大學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