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浩然
(作者系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縣委副書記、縣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印江自治縣堅持“三措并舉”,加快“四化進程”,改善“十大民生”,不斷深化改革,強化創新驅動,努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015年是全面推進改革深化之年,全面加強法治建設的開局之年,加快發展、推動跨越的關鍵之年。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三措并舉”(大爭項目、有效融資、招商引資),加快“四化進程”(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改善“十大民生”,不斷深化改革,強化創新驅動,努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大爭項目,努力改善基礎條件。把握新常態下國家理性化投資政策,圍繞保障性住房及配套設施、重大基礎設施、“三農”建設及生態環境等九大領域,完成全縣“十三五”規劃編制,爭取把鐵路過境并設站場、印秀高速公路、巖口大型水庫等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工程列入省“十三五”規劃。重點圍繞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精心謀劃編制一批針對性、牽動性強的大項目、好項目,確保全年爭取到位資金22億元以上,同比增長20%以上。進一步落實項目建設責任,快速推進項目建設。完成交通投資14億元以上,完成水利投資3.6億元以上,完成電力、通信投資1.4億元以上,積極做好其他項目的爭取,確保1.1億元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到位。
堅持有效融資,大力破解融資瓶頸。認真研究國家債券發行政策,最大限度爭取省級債券發行規模。鼓勵、引導縣轄各金融機構發揮信貸投放主渠道作用,創新金融服務產品,最大限度擴大信貸總量。加強信用環境建設,健全“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鼓勵產業園區企業參加第三方信用評級。
堅持招商引資,著力激發發展活力。立足資源優勢,以國家投融資體制改革方向為重點,精心策劃和編制招商引資項目100個以上。實行招商引資項目選址、落地建設會商會審制,實行項目并聯審批和全程代辦服務,建立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綠色通道”。加大對投資環境的整治力度,營造良好的招商引資氛圍。
以加快新型工業化為抓手,促進產城融合發展。深入實施工業“百千萬”工程,擴總量、調結構、強園區、優服務、增效益,確保完成工業投資48億元以上,新增規模企業6戶以上。力爭將經開區打造成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圍繞農特產品加工、電子產品生產等項目,加快企業入駐園區時間,力爭已建標準廠房入駐率達100%,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產值。力爭全縣民營經濟商戶達15000戶以上,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40億元以上,促進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以加快特色城鎮化為載體,帶動城鄉統籌發展。按照建設“精致、特色、宜居”城鎮的總要求,以實施城市“三年大會戰”為抓手,加快推進新型特色城鎮化,努力建設“休閑養生、度假避暑”的山水特色城市。加快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力爭城鎮人口達19萬人以上,縣城建成區面積達10.8平方公里以上,城鎮化率提高到43%以上。
以加快農業現代化為依托,助推農村繁榮發展。以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三個萬元”工程為載體,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山區特色生態高效農業。按照“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要求,著力推進木黃、新寨、湄坨3個省級農業園區升級發展,將新寨生態茶葉示范園區(曹狀元景區)打造成3A級景區,各鄉鎮結合實際規劃建設1個農業園區。深入實施“三個萬元”工程,建設“萬元山”“萬元田”2.6萬畝。穩步發展茶產業,新建茶園2萬畝,完成無公害茶園認證3萬畝,完成茶葉產量8000噸,實現產值9.5億元。種植烤煙2.2萬畝,發展核桃2萬畝,新增精品水果面積0.2萬畝。發展食用菌1億棒,產量達8萬噸以上,實現產值5.12億元,打造武陵山區食用菌生產大縣。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完成牧漁業產值13.5億元。加快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新增各類龍頭企業15家、農產品加工企業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5家、家庭農場10家。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強梵凈山翠峰茶、梵凈蘑菇、黔芙蓉綠殼雞蛋和精品水果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舉辦好首屆梵凈蘑菇節,全力以赴拓寬銷售市場。規劃建設農產品交易市場,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促進農民持續快速增收。

作者(左一)與鄉鎮干部及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探討如何做好茶葉管護工作(王治洪/攝)
以加快旅游產業化為引領,拉動三產加速發展。充分發揮梵凈山旅游戰略性資源優勢,圍繞打造“全國休閑避暑養老基地”目標,依托生態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紅色文化,規劃實施印江河沿線休閑旅游度假村、鄉村旅游示范點、養生養老產業建設項目,精心做好梵凈山花海景區、亞盤林及斑鳩井景點詳細規劃和印江河流域鄉村旅游控制性規劃。舉辦好2015年梵凈山杜鵑花節,力爭籌辦首屆“嚴寅亮杯”全國書法大賽。大力培育和引進旅游經營主體,拓展新興客源市場,穩步提升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完善社會公共服務。完善細化教育督導評估機制和教育教學質量考核獎勵辦法,建立教育教學競爭趕超機制。全力攻堅教育“9+3”計劃、“4+2”教育突破工程,加大鄉鎮寄宿制學校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加快149所山村幼兒園建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積極支持民辦教育。加強食品藥品監管,著力提升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深化人口計生“三按月”績效管理,大力推進“雙誠信雙承諾”和依法行政“村村動”,確保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實現“雙降”。加快文化體育事業發展,積極籌備全市第三屆體育運動會。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擴大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農村住房六大保險覆蓋范圍,實現各類社會保險參保25萬人以上。深入實施“雁歸工程”,推動大眾創業。繼續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力度,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5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確保全縣新農合參合率達98%以上。著力解決城鄉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大力爭取扶貧資金,繼續鞏固整縣“減貧摘帽”成果,穩步推進精準扶貧及“整村脫貧”工作,全縣貧困人口比例下降4.3個百分點以上。
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推進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程序化、規范化、法制化,進一步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調處機制,推進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繼續開展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深化安全生產領域“六打六治”常態化機制,預防和減少安全生產事故。完成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縣創建工作。大力抓好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和全國人口調查工作。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大力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創建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縣,完成省級森林城市和洋溪省級自然保護區創建工作。認真抓好縣鄉村造林綠化、新一輪退耕還林、城周森林屏障建設,完成營造林4.49萬畝。扎實開展印江河流域環境保護工作,實施好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讓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不斷拓展改革領域。繼續大力推進縣委28項改革,按照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加快鄉鎮工作改革創新,快速推進鄉鎮機構運行機制“小部制”改革、鄉鎮綜合執法改革,規范鄉鎮規劃委員會實體化運行,促進鄉鎮工作轉型升級。繼續深化農村各項改革,逐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完成農村集體土地(耕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工作。大力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加快建立體制合理、機制靈活、功能完善、運行高效的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小病不出鄉鎮、大病不出縣,90%以上患者在縣內就診。創新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探索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信用聯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推進銀豐城鄉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梵達工業投資有限公司等5家國有投融資公司轉制成實體公司。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改革城鎮建設投入與管理經營體制,大膽探索建立城市投資主體多元化新機制,完成縣供水公司改革,逐步讓更多的城鎮服務項目市場化。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關于全面加強法治建設的精神,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努力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切實增強法治意識,認真履行法定職責;健全行政決策機制,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強化行政權力監督,規范政府行政行為;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全面推進陽光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