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唐)吳 兢 原著劉配書 等譯
出 版:新華出版社
摘 錄:自古以來,凡是承受天命開創帝業或繼承帝位的人,都希望自己政權鞏固,統治長久。然而,善始善終的少,衰亡傾覆的多,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他們沒有遵循治國的規律。前朝亡國的教訓不遠,可以引以為戒。
推薦人:
貴州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黃 平
該書以記言為主,言簡意賅地記錄了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于施政問題的對話、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以及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等。深入探討唐太宗與群臣共同打造繁華帝國的重要關鍵,其中包括領導之術、人才之育、決策之方和修養之要等等。既是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建立強大國家的歷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比如,唐太宗提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為政之要,唯在得人”。并提出人才必須具有高尚品德,能夠克己恭儉,正直廉潔等等。今天讀《貞觀政要》,對我們仍然有極大的啟迪和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