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刊記者 付 松
2011年初,雪后的丹寨格外美麗。
深圳興富祥公司彭洪富一行5人,前來考察樹種老化、產量萎縮的金鐘農場茶園。他們欣然發現:這里地勢平坦,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全年溫差小,是裝備制造產業的首選之地。
看中了就看重了。興富祥做出了一個令許多同行都吃驚的舉措:投資丹寨,建設金鐘裝備制造產業園。
當時的開發區,道路彎曲狹窄、坑坑洼洼,是名副其實的“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零星聳立的幾棟建筑尚未完工,看不出是工廠還是住宅,放眼望去,人跡罕至,毫無生氣。
面對此情此景,興富祥沒有退縮,而是堅定“開弓沒有回頭箭”的信念,讓園區建設團隊迅速進駐丹寨,并從臺灣、深圳、寧波緊急調動援軍,規劃設計與勘探工作同步進行,土建施工與鋼梁結構緊密銜接,設備采購與團隊培訓齊頭并進。
僅僅一年的時間,貴州興富祥裝備制造園區就建成了8萬余平米廠房和1萬多平米的附屬設施,成為金鐘工業區進駐最早、建設速度最快、投產最早的企業之一。
作為黔東南州引進的第一個高新技術裝備制造項目,興富祥高精密無心磨床,以高精度、高穩定的優勢填補了國內無高精密無心磨床的空白,開啟了丹寨金鐘工業區打造以高端數控機床為主導的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培育之路。
2013年,公司取得9000質量認證和高新技術企業認證,產品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名錄,并先后榮獲“全國機床行業先進集體”“貴州省裝備制造龍頭企業”等榮譽稱號。
2014年,公司與美國Glebar合作,產品開始打入歐美高端市場。
在“不山寨、勇創新、專研發”的企業精神引領下,興富祥正一步步向“中國制造成為世界的標準”邁進。
興富祥裝備制造丹寨科技園的成功發展,產生了較大的產業吸附效應和帶動作用。截至目前,已有無錫歐泰數控、臺灣山巧數控、南京漢諾威數控、深圳天凌高數控、云南臺正建軒佳數控、云南力帆車輛制造、上海西馬特設備制造、廣東添潤機電制造、深圳興富祥鑄件、廣西金航鑄件、南京添輝鈑金等產業骨干項目入駐園區,初步形成了“冶煉—鑄件—機加—裝配”產業鏈,推進金鐘工業園區走上“產業定位清、產業層次高、發展潛力大”的良性發展之路。

隨著“四個一體化”的不斷推進,福泉逐漸為世人所矚目。圖為福泉工業園區內天福公司的循環水裝置。(省經信委供圖)
2012年以來,隨著全省“四個一體化”的不斷推進,“亞洲磷都”福泉逐漸為世人所矚目。
經過幾年的發展,福泉工業園區目前已基本形成磷及磷化工、煤及煤化工、電力三大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實際上,從上世紀末開始,在降成本求生存、保生態求發展的雙重壓力下,福泉就走上了以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間耦合共生循環發展為特征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
目前,福泉磷、煤、電循環發展在全省率先實現一體化,集中體現為三大產業間實現循環發展,龍頭企業內實現循環生產。
在磷化工產業上,形成從磷礦開采到磷石膏綜合利用,從原礦到肥料級、飼料級、工業級、食品級、電子級全產業鏈。構建了基礎磷煤化工、上游配套、伴生資源回收及“三廢”綜合利用、精深加工、節能環保、成龍配套等六大板塊100多個項目集群。
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以馬場坪園區為核心,龍昌園區和牛場園區協調發展的一體化循環經濟發展格局,在馬場坪園區形成全國最完整的煤電磷一體化產業循環鏈條。
在技術創新上,中低品位磷礦利用、伴生資源氟碘回收、濕法磷酸凈化、電子級磷酸、半水濕法磷酸生產工藝、煤化工尾氣硫化氫制二甲基亞砜等領域處于國際國內領先水平。
龍源環保公司有機胺煙氣脫硫制酸項目就是園區磷、煤、電一體化循環發展的經典示范。該項目總投資7.8億元,采用龍源環保公司、加拿大殼牌旗下康世富科技公司和美國杜邦旗下孟莫克遠東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新技術,是世界上唯一在600MW火力發電機組上的工業化實踐,為全球首創。
該項目能夠直接將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進行回收,制成98.5%濃硫酸用管道輸送到甕福化工公司磷酸廠使用,實現煤電磷產業的耦合發展,成功解決了我國電廠2×600MW機組煙氣中硫回收環保課題,打通了煤、電產業與磷產業之間的循環通道,構建了福泉煤電磷一體化發展的完整循環體系。
在環保效益上,該項目實現了五大目標:一是實現了硫資源回收利用,解決了高硫煤利用中硫資源的回收利用問題;二是脫硫效率達99%以上,解決了高硫煤利用的硫污染難題,實現了發電與環保的有機統一;三是不再使用石灰石,控制了過度開采石灰石造成的生態破壞;四是有機胺脫硫副產品為工業硫酸,能直接作磷肥原料利用,沒有二次污染問題;五是有機胺法煙氣脫硫技術,每年可使1座2×600MW機組電廠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約25萬噸。
打通了電力產業與磷化工產業的耦合循環關節,園區主導產業間形成了完整的循環鏈,奠定了園區綠色發展基礎,守住了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對全省園區發展起到了應有的示范作用。
“雖然土地沒有了,但我們現在真的心里特別踏實,守在家門口上班掙錢,下班能回家照顧老人孩子,年終還可以分紅。”返鄉創業的貴陽市經開區翁巖村村民龍修美,談起村集體集資建立的貴陽展源眾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說得最多的就是有奔頭。
過去,翁巖村村民世世代代依靠房前屋后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平淡而踏實。近年來,隨著小孟工業園的大開發、大建設,村民的土地紛紛被征撥,拿到征地補償款后,村民們開始思考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現在如何用好這筆錢,今后的生活誰來保障?
為了幫助村民解決后顧之憂,在征地拆遷之前,園區就組織黨員干部與社區包村干部一起,深入村民家中,通過召開院壩會、談心會,多方爭取村民對征地拆遷工作的支持。
在此基礎上,園區還組織村民學習《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研究制定和出臺了《村集體參與基礎工程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大力支持成立由村集體控股、村民持股的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實體。
2011年3月底,翁巖村貴陽展源眾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并參與園區內的標準廠房建設,贏得了不少入駐小孟工業園企業的青睞。據介紹,該公司已建好的總面積4000平方米的6號標準廠房,80%的面積都已簽好了租賃合同。
在園區的支持下,翁巖村還建立了村民監督委員會,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原則,定期公布村集體資產臺帳和財務報表,從而增強了村民依法參與集體經濟民主監督和管理意識,確保了村級集體經濟的規范運行。
“項目建成后,6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將成為村集體的固定資產,村里光靠出租標準廠房這一項,每月就能獲得收入60萬元。”翁巖村黨支部書記王興榮說,隨著公司的進一步發展,村民子女的讀書升學、公益性事業費用也將由村集體經濟全部承擔。
目前,園區內的周家寨村、陳亮村也紛紛成立了公司,吸納農民的征地款投資園區建設,齊心共筑失地農民的致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