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刊記者 岳 振
作為2014年“狠抓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貴州省“取消1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GDP(地區國內生產總值)考核”引發廣泛關注。《人民日報》近日在報道中說,貴州“取消GDP考核,意在引導地方政府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在生態紅線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資源能源行業產能過剩的當下,不以GDP論英雄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
省委書記趙克志說,引導干部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追求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生產總值,追求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省長陳敏爾說,取消GDP考核,并不是放棄考核,更不是不要發展,而是因地制宜完善考核體系,對“指揮棒”作適當調整,10個縣必須在思路上創新、在方法上求新,主動適應新的變化和新的要求。
2013年12月,貴州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強調,要把生態環境、結構調整等納入全面小康、經濟發展綜合考評指標體系,強化科學發展的考核導向,為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奠定堅實基礎,并提出“貧困縣重點考核扶貧開發成效,把扶貧開發的工作實績作為評價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主要內容”。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貴州省改革“增比進位”考核方式,“根據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征集到的意見”,進一步增強測評辦法的科學性,區別對待不同條件的縣,從整體上降低了GDP權重,按市、經濟強縣、非經濟強縣分類,從“一刀切”的20%降至市級12%、經濟強縣13%、非經濟強縣14%。
去年7月1日頒布的《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提出,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增加循環經濟產業、清潔型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等新指標。
根據去年下半年開始施行的《貴州省市縣經濟發展綜合測評辦法》,全省88個縣(市、區、特區)分為“經濟強縣”、“非經濟強縣”和“1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三類進行考核測評,其中明確,取消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關嶺縣、紫云縣、赫章縣、江口縣、望謨縣、冊亨縣、劍河縣、雷山縣、荔波縣、三都縣的GDP考核。
這10個貧困縣“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不具備新型工業化發展條件”,取消對其進行GDP考核后,現代高效農業推進、旅游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的指標和權重將有所增加,以此體現并提高“市縣經濟發展綜合測評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公平性”。
具體而言,取消GDP考核相關指標后,貴州省重點對這10個縣居民收入增長、現代高效農業推進、旅游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發展狀況進行測評,綜合測評指標體系包括農業發展、旅游產業發展、財政與金融、投資與消費、科技與人才、就業與收入、生態環境、群眾滿意度8個類別,共33項指標。其中,農業發展類指標4項,旅游產業發展類指標3項,財政與金融類指標4項,投資與消費類指標6項,科技與人才類指標2項,就業與收入類指標7項,生態環境類指標6項,群眾滿意度類指標1項。
權重最大的是“就業與收入”,占比24%,其指標包括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及增長速度、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長速度、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長速度、貧困鄉鎮發生率;其次是“生態環境”,占比20%,包括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城鎮污水處理率、城市(縣城)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營造林任務保存率和森林覆蓋率。農業發展、投資與消費、財政與金融、旅游產業發展、科技與人才、群眾滿意度等指標權重,各占16%、14%、12%、7%、4%、3%。
地方政績考核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扶貧。省長陳敏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5年,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以持續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為核心,聚焦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做到精準扶貧“六個到村到戶”。深入推進片區扶貧、整體扶貧、黨建扶貧、社會扶貧、對口扶貧,重點扶產業發展、扶基礎設施、扶民生改善,加快扶貧開發向造血式、精準式、參與式、整體式轉變。
對GDP與政績的關系,“怎么看”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取消GDP考核后,對扶貧攻堅壓力巨大的關嶺、紫云等10個縣而言,權重加大的就業與收入等考核指標的任務并不輕松,這些縣的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產業發展也不成熟,投資吸引力欠缺,在現代農業、旅游業等能夠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領域,“怎么干”將對這些縣領導干部是一個考驗。
比如江口縣面臨的問題是,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農產品轉化率不高;工業缺乏大企業和優勢企業支撐,工業經濟嚴重“短腿”;文化旅游產業產品單一,現代服務業不夠發達,服務產品嚴重不足,轉型發展任務繁重。2015年,江口縣希望以旅游業促第三產業發展,從園區建設、品牌創建、市場主體培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等方面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目前,全國至少有7個省的70個縣取消了GDP考核,成為全面深化改革以來一個重要發展“風向標”。在學界,“告別GDP”的呼聲已存在多時。浙江與貴州這樣的發達省份與欠發達省份都對GDP考核作出變革,學者稱這種“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值得肯定”。
GDP向來是中國各地衡量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做強經濟蛋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指擴大GDP總量。為達成這一目標,各地都采取各種措施,甚至不惜以犧牲人類長遠生存基礎為代價,不斷推動“GDP競賽”,“唯GDP是論”、“以GDP論英雄”等,一時成為各地或明或隱的發展導向。
地方面臨GDP考核重壓,要維護政績與形象,難免出現數據摻水的造假行為,特別是基層,“有水分”的政績并非個例。造假的惡劣影響是多方面的、深遠的,因此,近年來,對“GDP競賽”的詬病逐漸多了起來。習近平、李克強等中央領導也多次對強調,“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

三都水族自治縣是貴州取消GDP考核的10個貧困縣之一,以馬尾繡為代表的民族民間文化是三都縣旅游業的重頭戲。圖為三都水族自治縣桃花馬尾繡藝術品制作公司總經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琢磨她的馬尾繡作品。(本刊記者 張 麗/攝)
“當前各地各部門政績考核評價制度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過分偏重經濟指標的考核,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片面、單一,沒有很好地解決政績評價‘唯GDP’的傾向。” 2013年年底,中組部負責人就印發《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答問時指出,不能 “把發展簡單地等同于GDP的增長”。
而“不簡單以GDP論英雄,不是不要GDP了,不是不要經濟增長了”,中組部負責人解釋說,對干部來說,不是沒有發展的壓力了,而是壓力更大了、要求更高了、任務更重了,由以往單純比經濟總量、比發展速度,轉變為比發展質量、發展方式、發展后勁,不再為GDP糾結了,把主要精力放到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上,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再也不能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不能靠盲目舉債搞投資拉動,不能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換取經濟增長速度。
作為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長期滯后的貴州,伴隨“趕超戰略”而生的,是各市州與縣市區之間的“增比進位”,GDP總量與增速是關鍵衡量指標。隨著發展品質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在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廣受關注的背景下,堅守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被提上貴州發展戰略高度,對環境保護、民生建設以及科技創新更加重視,貴州各地及各行各業也逐漸適應了從GDP之外看發展、謀發展,更加注重發展質量與可持續性。
“要看GDP,但不能唯GDP”、“既要GDP,又要綠色GDP”,從政績層面把發展質量與就業、環境保護結合起來,貴州在發展理念上也跟上了全國步伐。“GDP快速增長是政績,生態保護和建設也是政績;經濟社會發展是政績,維護社會穩定也是政績;立竿見影的發展是政績,解決民生問題也是政績;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是政績,打基礎作鋪墊也是政績。”政績觀的調整,更新了貴州后發趕超、跨越發展的思想氛圍,地方發展導向得到極大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