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刊記者 姚 遠

2015年2月8日,赤水大同古鎮的老街上,“九大碗”擺上了長桌。爐灶火旺、古鎮溢香,來自貴州、四川、重慶、湖南等地的3000余名游客參加“迎新春”活動,與古鎮居民一起享用“千人團年飯”。
與此同時,家住安順電力城小區的吳應安老人,與老伴回到了老家楊武鄉石頭寨。他們將老屋打掃干凈,在神龕前擺上供品,蒸上糕耙,洗凈臘肉,等待在城里工作的兒女回來過一個熱熱鬧鬧的年。
他們不遠千里,冒著嚴寒踏上歸家之路;他們不辭辛苦,精心籌備過年儀式,為的就是兩個字——“年味”。
追尋年味,緣于人們對鄉土氣韻、桑梓情懷、傳統習俗和歷史記憶的依戀與渴望。
因此,有“根”在的地方,年味最濃。
譬如安順屯堡。明代軍士將漢族古老的文化帶到這里,封存在江南木雕和黔地石板筑就的建筑之中。經過600年的歲月變遷,石制建筑和民族文化同在。每逢春節,屯堡村落演地戲、抬亭子,依舊保留著在漢地消失已久的過年風俗。
譬如從江高文,“趕變婆”的習俗不知道傳承了多少代。當掛著布條、帶著鬼臉的“變婆”一出現,大家便敲著鑼鼓、燃放鞭炮,簇擁著“變婆”跳舞狂歡,還要游蘆笙坪、罵百口,祈求來年村寨邪氣驅除、人丁興旺。
譬如雷山平祥,玩斗牛,踩蘆笙;黎平肇興,唱大歌,抬官人;從江高華,采百草,泡藥??;興義納灰,做“長菜”、奏八音;平塘甲壩,舞火龍、放鳥飛;務川龍潭,燒開香,搶金水……
這些千姿百態的年俗活動,無一例外都在鄉村舉辦——這里,有民族生息繁衍的土壤,有文化傳承轉化的載體,有農耕民族延續的“根”。
到貴州鄉村過年,成為越來越多城市居民、甚至是外省居民的選擇。1月16日,廣州旅行社發布《2015年春節黃金周國內游趨勢報告》稱,貴州首次入選春節“十大熱門目的地”,預計游客將比去年同期增長15倍。2月5日,《旅伴》雜志在新浪微博上發起“我要去貴州和少數民族過大年”的話題,短短5天內,閱讀人數超過了170萬,有2.4萬名網友參與討論。
回鄉村過年,因為這里年味最濃??墒?,并非每個鄉村都有故鄉的味道。
有的村寨只顧速度不管其他,將傳統建筑和村落文化保護遠遠地丟在了后頭。村民砸碎了唐宋的墻面、拆掉了明清的梁柱,在歷史的廢墟上修建了普通的磚房。因此,“千村一面”的枯燥景觀大量出現,包括年俗在內的民俗文化也隨著老人的逝去消弭殆盡。
有的村寨苦于交通閉塞和經濟落后,村民忙于生計,外人無緣見識,政府疏于管理。于是,古建筑漸漸坍塌,村子逐漸萎縮,最終泯于塵土。
有的村寨已被“商業入侵”,原本寧靜的村落充滿喧囂,逐漸淪為徒有其表的商品賣場,古樸的民居改建成了商店,村民只談價錢不管文化,傳統活動變成了公式化的表演。
有的村寨為了保護古建筑,將村民遷出,另擇田地修建新村。老寨子被開發成旅游觀光點,平日里不見人影,不聞雞鳴,顯得格外寂寥。沒有人的屋子,很快荒蕪,坍塌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修繕的速度。
變了味的村落,如何寄托鄉愁?沒有人的老屋,怎樣棲息靈魂?消失了的故鄉,何處尋找根脈?
以上種種問題并非突然涌現。近幾年,村落的保護與開發一直是學界的熱門話題,尤其是在城鎮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村落的“凋零”、文化的“淪陷”、習俗的“消失”引起各方強烈關注,很多人對傳統村落及村落文化的前途深感憂慮。
2015年的貴州兩會,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成為熱門話題,許多代表、委員都提出了建議,省政協委員向建軍還提交了名為《高鐵時代的民族文化保護》的提案??墒?,想起報京侗寨、久吉苗寨之殤,代表、委員們的話語中還是帶著一絲沉重。
這正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盡管各級政府、學界業界都做出努力,時至今日,平衡傳統村落的“變”與“不變”,依舊是個兩難的命題。
與之相對應的,是人們愈發濃烈的“鄉愁”。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鄉村過年,而且要去原生態、年味足的村落。因為,鄉愁所寄之處,應是青山綠水、阡陌交錯、雞犬相聞、人丁興旺、民風淳樸、住房舒適、年俗多彩。更重要的是,在這里,能夠觸摸到民族的魂、文化的根。
傳統村落保護,難在哪兒?難在方方面面,觀念、設計、技術、資金,不僅涉及古建筑的留存,還包含文化、民俗、生產、生活的延續;難在既要讓村民經濟富足、生活安逸,還要避免“建設性破壞”,更要與時間賽跑、進行搶救性保護。
所幸,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正在得到更多的關注——今年2月1日頒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完善傳統村落名錄和開展傳統民居調查,落實傳統村落和民居保護規劃。”
此前的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p>
中央再次對傳統村落保護做出頂層設計,釋放出積極的信號:政府將在傳統村落保護方面投入更多的政策和資金,地方主政者對傳統村落的重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更多的資源將向農村傾斜。這或許意味著,美麗鄉村建設將逐步朝著保護與發展并重、創新與傳承齊平的方向前進。
在此方面,貴州已經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如2011年啟動的“百村計劃”、2013年全面鋪開的“美麗鄉村·四在農家”六項行動以及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等,為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注入了動力。
以從江縣高華村為例。這是一個藏于群山合抱之處的瑤族村寨,村民每天采摘草藥熬煮,以藥湯泡浴,有治病強身之效。得益于“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高華村將通戶路全部硬化,修通了到縣城的鄉村公路;得益于“貴州省鄉村旅游扶持計劃”,傳統木樓得以較為完善的保存,內部則設立了高標準的藥浴間供游客使用。這樣一來,瑤族傳承數百年的文化技藝轉變成經濟資源,高華村變為了遠近聞名的“藥浴之鄉”,村民每戶年增收2萬余元。
這便是保護與發展、傳承與創新的“雙贏”。目前,貴州已有1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62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以及 426個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寨,還有無數藏在深山之中、蘊含文化富礦的村落仍待發掘。在實現后發趕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設的背景下,如何將傳統村落建設成為“以人為本、道法自然”的美麗鄉村,如何將村落文化轉變為村落發展的經濟動力,如何平衡傳統村落的“變”與“不變”,將給決策者和研究者帶來前所未有的考驗。
原因顯而易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鄉村不僅承載著歷史、維系著傳統、保存著文化,更牽動著民心、影響著發展、關系著大局——有了美麗鄉村,才有生態貴州、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