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芝芳(本刊記者)
陜西政策紅利撬動萬眾創業
文/梁芝芳(本刊記者)
開啟政策紅利,培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土壤”,一大批“草根”創業、技術領先的中小微企業正為陜西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新動力。
又到一年畢業季。2015年陜西34.1萬畢業大學生再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在陜西加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進程中,“創新創業”正成為畢業季就業的有力支撐。
去年以來,我省大力扶持以創業帶動就業,積極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啟動實施新一輪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打造市場化創業孵化基地,為創業者和創新企業成長培育更肥沃的“土壤”,一大批“草根”創業、技術領先的中小微企業蓬勃涌現,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引擎。
今年“兩會”,“創客”第一次“闖入”政府工作報告。
此時,西安外事學院大四學生杜星朗已有一年的“創客”經歷。90后的杜星朗學現代新聞傳播,從事的卻是一個古老的職業——牲畜交易行“牙子”。杜星朗進這個行當算是“子承父業”,對傳統“牙子”團隊改造升級,還增加了裝卸、代養、墊資等服務,完成了自發市場向公司化運營的轉變。杜星朗一手創辦的陜北牲畜交易中心占地60畝,可容納600頭牛、驢等大牲畜寄養,業務輻射山東、甘肅、內蒙古多地,次交易量達1000頭,如今已是西北較大的牲畜交易中心。
他的目標是“做牲畜交易界的淘寶,陜北的馬云”:“以牲畜交易為主,相關貿易為輔,形成一個大貿易集群,通過互聯網線上線下兩個平臺互聯,實現公司運營向‘互聯網+’過渡,引領整個行業升級換代。”
杜星朗和他的夢想“茁壯成長”,離不開陜西肥沃的創業“土壤”。2014年,省人社廳、發改委、財政廳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陜西省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出臺創業教育、創業培訓、資金支持、工商登記創業便利、創業孵化服務、創業公共服務、稅費減免或補貼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計劃到2017年,完成大學生創業培訓10萬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6億元,引領36000名大學生創業。
“在我省每年30萬左右的大學畢業生中,有創業意愿的只有4%,創業成功率僅為0.4%到0.5%。”省勞動就業服務局局長張延成告訴記者,長期以來由于創業門檻高、風險大,大學生創業“感興趣的多、敢實踐的少”,難以形成“氣候”。
“鼓勵創新創業,就要激活大學生這支創新生力軍,既解決‘業’的問題、做大產業,又解決‘人’的問題、擴大就業。”在省人社廳副廳長王曉馳看來,初創者就像“蹣跚學步”的孩子,需要“扶上馬,送一程”——降低創新創業門檻,為創業企業提供工商注冊等便利,同時構建一批適應大眾創新創業需求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
今年,省人社廳在工作計劃中,列出了打破外省籍大學生不能享受陜西創業優惠政策,尤其是申請小額擔保貸款困難這一創業壁壘。按照計劃,入駐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的創業者,不論其戶籍在哪里,只要具備一定創業條件,都可以通過基地擔保申請到8-1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
不斷開啟的政策紅利,吸引更多有夢想、有行動的創新創業者加入陜西“創客”隊伍。據統計,2014年2.15萬名大學生享受到政府“買單”的創業培訓,全省為5699名大學生發放小額擔保貸款5.3億元,引領12669名大學生走上創業路。
4月3日,全省創業孵化工作現場會上,西安外事學院、陜西省照金統籌城鄉就業創業示范基地、西安匯能汽車產業服務創業孵化基地、陜西微軟創新中心各獲得省人社廳發放的100萬元創業孵化基地支持資金。
“創業是一種經濟活動,催生的是市場主體,必須遵循市場規律。”省人社廳廳長翟四虎說,在扶持創業過程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處理不好,容易導致政策措施浮在面上,出現“兩張皮”現象。
談到大眾創業,翟四虎的理解是:創業主體從“小眾”到“大眾”,創業服務從政府為主到市場發力,創業活動從內部組織到開放協同,創業理念從技術供給到需求導向。他認為,提供創業服務的政府部門應轉變觀念,主動從“前臺直接抓”走向“后臺做服務”,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全民創新創業領域。
王曉馳介紹,去年以來我省以“規模、自愿、市場化運作”為條件,引導鼓勵各類規模以上市場主體參與大學生創業孵化工作,充分利用政府有限的扶持資金,以“四兩撥千斤”撬動市場,推動政府、企業、高校市場化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創業融資、基金、培訓、孵化等服務的市場化運作模式。
激勵民營經濟扶持大學生創業,是陜西以市場為導向邁出的首要一步。
2009年,西安匯能汽車用品市場成了未央區的創業孵化基地——這是未央區就業局主動尋求合作的結果。未央區希望依托這個西北最大的汽車用品市場開展免費創業培訓,扶持大學生創業。匯能則想吸引更多有想法、敢突破、理念新的大學生入駐,拓展市場,打出了貸款、減免房租、定期召開商品交易會等“優惠牌”。
政府和企業市場化深度融合中,匯能一路“升級晉檔”,短短5年實現“三連跳”——從區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升級為市、省、再到全國創業示范基地。累計孵化創業實體430家,帶動就業5248人,其中,大學生占到了80%;235家汽車行業創業實體經過孵化實現了成功創業,孵化成功率達87.04%。
匯能執行董事賈如告訴記者,通過創建創業孵化基地,匯能營業額從之前的3-5億元發展到15-20億元;租金收入從每年不到1000萬元增長至5000萬元。
對西安佬香翁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國秀來說,今年的“五四”青年節意義非凡。作為“中國向上向善好青年”陜西省唯一代表,他不僅和80多名全國優秀青年代表一起接受表彰,還走進人民大會堂,受到國家副主席李源潮的鼓勵。
孫國秀的另一個身份是“紅薯王子”,他一手創辦的“佬香翁”紅薯食品專賣店從西安一間僅4平方米的門面,發展到全國12家直營店、68家加盟店,形成研發機構、原料基地、生產中心、連鎖門店一條龍的全產業鏈,30多個品種,年營業額超過1500萬元。從北京回來,他順利拿到1500萬元“風投資金”,準備繼續擴大他的“紅薯帝國”版圖。
作為西安外事學院創業精英班的第一屆學員,孫國秀不僅享受到免費的創業培訓,還先后拿到了140萬元魚化龍創業基金。創業之初免費入駐西安外事學院的“佬香翁”門店,也是成就孫國秀“紅薯帝國”的一塊重要“根據地”。
去年9月,陜西首家民辦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在西安外事學院成立,同時“陜西省創業培訓定點機構”也落戶該院。這意味著,這一省級創業孵化基地已向全省大學生開放,為在校大學生和畢業5年內的大學生提供全程創業孵化服務。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曾催生了一批新興產業和創業青年,如今,互聯網服務功能的轉變以及“互聯網+”的時代變革像一塊敲門磚,叩響又一個創新時代的大門。
一個資深耳機發燒友,一個深鉆網絡營銷的豆瓣紅人,再加一個嗅覺敏銳的“悶騷設計宅”,結果是什么?答案是:一款“私人定制”級的高品質耳機。
慕聲耳機的3名創始人俞辰、周威、岐維佳,分別負責技術開發、推廣營銷和產品設計工作。性格迥異的三個男生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因為一個共同的愿望,“理想的耳機就應該是耳朵的樣子。”3D掃描及打印技術給這個團隊帶來了更多可能:使用手機對耳朵連續拍照,上傳照片到網站合成3D模型,再將模型導入3D打印,實現云端到云端的制造流程。
創業“有科技范兒”,是陜西創新創業發展的新特點。省人社廳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申請入駐陜西省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30多個項目,一半以上和互聯網、電商有關;創業者的學歷也越來越高,目前入駐的企業中,博士和研究生人數接近50%;我省2萬多家創新型創業企業,專職從業人員44萬,其中科技人員就有23萬。
能幫助教師制作試卷和課件的繪圖制圖軟件,專門為中老年人打造的“京劇style”娛樂機,讓家長隨時掌握孩子行蹤的兒童跟蹤定位系統“小圈圈”……2015年微軟“創新杯”陜西大賽暨陜西省青年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大學生們的創新作品將實際生活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實現人機同步共享,充分體現了“互聯網+”的概念,讓人眼前一亮。
“作為省政府與微軟(中國)合作的重點項目之一,陜西微軟創新中心成立之初,就確立了‘從項目到企業、從企業到產業’的孵化思路,建立了‘孕育、孵化、加速’這一基于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孵化體系。”陜西微軟創新中心總經理晉軍說,中心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選拔一大批優秀項目,除獎金支持外,還將進行技術支持、風投引進、創業咨詢等全方位幫扶。對于有創業意愿的學生,將根據項目市場接納度,引入微創中心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
32歲的金忠祥2013年從上市公司辭職,投資500萬元,拉了4個業務合伙人創辦文博數碼,和同樣來自企業信息化領域的伙伴們共同研發了SCP智慧云平臺。“在我們這個平臺上,可以像‘搭積木’一樣開發企業管理應用軟件,讓企業DIY自己的信息化管理軟件,實現你的系統你做主。”金忠祥說。
金忠祥的“數字化工廠”是陜西微軟創新中心的首批孵化項目之一。相較辦公場地、高速寬帶網絡服務等硬件,已經開拓出一片市場的金忠祥更看重微軟提供給的軟性支持——大數據、云平臺、免費軟件及開發工具、行業知名度……他計劃,依托微軟的技術實力和強大的運營能力,成立一個專注于制造業企業信息化的公司,借助最近炙手可熱的“工業4.0”,打造適合“中國智造”的信息系統。
去年,陜西創業對新增就業的貢獻率達45%以上,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1.11%;連續兩年,全省中小企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過半,這傳遞出的信息是,“創客”和他們的中小微企業作為驅動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正在成為陜西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

“微軟創新杯”陜西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