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磊

近段時間來,中國股市并不穩定,有一定數量的投資者,想把原來從銀行搬出去的存款,再搬回去,還有一部分群體,打算轉做看似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
可面對銀行天花亂墜的宣傳,多數投資者并不知如何選擇,而且發生在銀行里的理財黑幕,屢屢被媒體曝光,甚至駐扎在銀行里的理財產品業務員,多是與銀行合作的中介人士。那么,頂著銀行光環的理財產品,究竟有哪些不為外界所知的內幕?
匯總資金池 按需要投資
在上海經營投資公司的范先生是玩P2P和私募投資的老手。由于工作關系,他的公司經常會參與一些政府和大型企業的合作項目,所以深知銀行理財的一些內幕。
范先生透露,銀行理財是指募集到資金后投資某個項目,一般來說是專款專用,但實際上,現在很多銀行是將所有資金匯總到資金池內,再根據實際需要投資各種不同的項目。個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如果是以個人身份,永遠不會知道銀行用這筆錢去投資了什么。
“其次就是銀行產品的收益率既不保本,還設有封頂上限。”范先生舉例說,“如果銀行告訴你預期收益是6%的話,那就是最高的收益了,哪怕它實際收益是8%、12%,多余部分全歸銀行所有。”
目前,范先生的公司和某大型企業正展開合作,也有銀行參與。他說,這項目雖然暫不方便透露,但知道錢用到哪里去了,預期回報在15%—20%之間,并有信得過的擔保方。
“參與進來的銀行處平等地位,銀行把該項目包裝成理財產品,再向普通用戶出售,但返還給用戶的收益就只有5%。”范先生說。
同時,范先生強調,無論P2P還是私募,一定要同個人知情權、接近權畫上等號。
“也就是說,如沒有比較雄厚的實力和一定的廣泛人脈關系,這類理財投資很可能到最后輸得精光。所以普通個人不要輕易嘗試。”他最后還奉勸大家,“理財可按對金融知識的獲悉率排出不同級別高低,個人應按自己能力盡力而為,切莫好高騖遠,追求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謹防不透明的收費名目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只問收益率不問手續費。不久前,有投資者就向媒體投訴,他在某股份制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在未被告知手續費的情況下,800多元的收益竟被扣掉700元,最后所得與活期存款收益差不多。
這位投資者介紹:“理財經理當時介紹稱,這款理財產品收益很不錯,雖然是浮動的,但是當時年化收益率達到6%,而且可以即時贖回,資金不會白白閑置。”但他發現,理財經理當時只是一味地說產品收益,根本沒有提及手續費的問題,由于整個銷售過程都是在電腦上完成的,他也根本沒看到合同。
“買了好幾年的銀行理財產品,最后的收益都是能夠達到或接近預期最高收益,怎么這款產品收費就這么高?更讓人生氣的是,銀行購買前不提手續費,讓投資者誤認為收益很高,結果跟活期存款差不多。”這位投資者調侃道,“如果我提早幾天贖回,那豈不是還要倒貼手續費?”
對此,某銀行零售部負責人也承認,很多投資者挑選銀行理財產品時,最看重的是預期年化收益率,對每款理財產品需要繳納的手續費幾乎是忽略的。
而銀行理財產品在銷售過程中,信息披露不夠透明,以及銷售人員為了推銷理財產品,拿到豐厚的提成。除了夸大宣傳產品的收益,刻意向投資者隱瞞風險及各種手續費用等,這些也導致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誤解。
有業內人士告訴媒體,隨著銀行理財產品品種逐漸豐富,收費方式也會多樣化。
據了解,目前一般銀行理財的手續費包括了認購費(申購費),在購買時直接扣除;還有固定管理費、托管費、保管費等,這類費用按實際期限收取,一般在凈值或者預期收益中也已經扣除。
另外,部分非固定期限理財產品還收取贖回費,此類費用一般按持有期限收取,算法一般是本金乘以贖回費率;還有浮動管理費這類費用按業績收取,一般為實際業績與基準業績之差乘以費率。
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特別要問清楚認購費(申購費)、贖回費、浮動管理費等幾項費用收取情況。一旦出現各種額外的收費項目,那么投資者的預期收益就會打折扣。
銀行理財格式條款霸道
權利義務對等,通常是商業合同成立的基礎,然而銀行銷售理財產品,投資者在格式條款面前并沒有追求平等的機會,僅有的選擇權是在“買或者不買”之間做出的。
面對全行業通行的霸王條款,投資者實際上只能選擇接受。以南方地區某城商行的理財產品銷售文件為例,一份文件內可以檢索出10處“銀行有權”,但仔細甄別發現,這些權限都是銀行單方面擁有的,投資者僅僅是單純的被約束方。
當然,這種情況并非上述一家銀行的個案,即使是國有大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其權限劃分也與上述銀行大同小異。
媒體梳理發現,檢索出的10個單方面的“銀行有權”主要圍繞產品的募集規模、是否成立、是否提前結束運作、是否接受申購等重要方面。
在諸多特權中,最離譜的是銀行有權“對本理財產品的收費項目、條件、標準和方式進行調整,客戶對此無異議且同意在上述情況下繼續持有、申購本理財產品”。
換句話說,上述表述意味著銀行有權對于合同中最核心,也是投資者最敏感的價格因素進行調整,而且默認投資者放棄了異議權和贖回權。
而更為“霸氣外漏”的條款則來自“暫停申購”方面——“銀行有權無條件暫停本理財產品申購請求;銀行有權根據自身判斷,拒絕任何客戶的任何申購請求”。
從上述文字表述不難看出,通過“無條件”“任何”等絕對性詞語,銀行把所有的決定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銀行特權”中,對于投資者而言風險最高的是有關投資范圍調整的表述,上述說明書顯示,“產品存續期內,若因監管政策或市場發生重大變化,銀行有權對本產品投資范圍、投資品種或投資比例做適當調整”。
相對而言,銀行提前終止理財產品或宣布產品不成立“特權”的風險還是比較小的,投資者主要需要承擔再投資風險,并損失再投資之前的投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