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萍 盧義杰
天價“保錄班”,在以往眾多媒體報道中,已成眾矢之的。這些“保錄班”的運作模式普遍是,聲稱擁有獨到的人脈資源,可以接觸到命題教授、面試考官,借此吸引考生并收取高額費用。
在“保錄班”,白與灰的規則交織作用在幾乎每一個學員的身上,他們勤奮,對應試順從,對潛規則默認與期待,對未來迷茫和憧憬……
為了一次性“上研”
陳瀟,河南某高校2014屆本科畢業生,如今是這間“保錄”自習室里“最貴”的學員,學費25萬元。班上其他十幾名同學,學費也在20萬元上下。這問自習室是考研培訓機構宣傳為“保錄班”的教室。她是一名“二戰生”,曾向北京市海淀區一所985院校發起沖刺,遺感地倒在了考研的初試線上。
“各種資料跟不上,復習也沒有方法。今年一開始我就想報個補習班。”陳瀟來這家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考研機構看了三次。
“保過”“保錄”,一字之差,價格差幾倍。“保過”指的是經過訓練,保證能通過初試線,收費8萬元左右;“保錄”則是保證最終被錄取,收費25萬元。
負責接待咨詢的工作人員馬明比應屆大學生大10歲左右。她說,報班者要接受一份測試,主要內容是政治或英語,之后轉交給機構的教研老師,以評價學員的基礎。
“有些學生基礎非常好,可能在總定價上會少5000~10000元。有的學生特別差,老師覺得需要增加一對一的課時輔導,費用會更高,但幅度估計也就在1萬元以內。”馬明表示,價格是因人而異的。
除此之外,報考的院校、專業也成為定價的關鍵因素:985院校最高,211院校次之,普通院校更低一些。
另一家考研機構,把保過“保錄班”開在了北京市昌平區的大學校園。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已招了大約100名學員,編成4個班級。這家機構的價格便宜許多。高澤是今年3月報名的,目標是河南鄭州的一所大學,他交了6萬元學費。所有學員來到“保錄班”的目標幾乎一致:一次性“上研”。
通向灰色地帶的神秘通道
“這是個良心活兒。”李靚自稱研究生畢業,在培訓行業工作了將近10年。她說,如果有學員經濟條件不好,她會勸對方別報這種“保錄班”。
大多數媒體報道都認為,“保錄班”言過其實,考生要提高警惕,防止上當受騙;即使真可以保錄,這樣的班也應該取締,因為其觸碰了公平的底線。不過,記者探訪了北京市啟航、海文、凱程、文碩、跨考等5家考研機構,發現至少在接待咨詢的工作人員口中,“保錄班”絕非忽悠,而是一條被描述為可通向灰色地帶的神秘通道。
按照他們的說法,灰色地帶主要是在復試過程中產生的。馬明稱,關于復試,機構首先會進行專業輔導,其次“會牽扯到院校的這種相應的公關”。
類似的說法也見之于其他幾家機構,有工作人員說:“你做好自己就行了,后面我們會跟各個院校人為地操作,這種互動會比較多一些。”還有工作人員說:“12.5萬元,直接和院校上層溝通,復試的時候走關系。”
我們是國家考試委員會的
“保錄班”吸引學員的除了潛規則的暗示,還有系統的復習指導,以及宣稱的參與命題或閱卷的名師。
高澤原以為,“保錄班”是一道靈驗的護身符,但來了之后才發現,即使報了“保錄班”,也少不了自身努力。高澤住在昌平區的這所大學里,餐卡、水卡也由該校提供。宿舍以3人間居多,上床下桌,有獨立衛生間,每月1000多元。他們一般不允許上網,如果要查閱資料,可以到學校辦公室。有的宿舍關門時間是22時30分,他們必須在此之前到達寢室。
“每周都要制定學習計劃,考前就知道做了什么,心里很踏實。”一個“保錄班”的班主任郭飛說,周日晚上開完班會,每名學員要上交本周學習情況,她則根據表現作出小結。
如果輪到郭飛值班,早上8點,她要到教室下發當天要測試的單詞。單詞來自規定范圍,一次測80個,漢譯英,以督促學員每天背誦,“暑假報名的學生已經背了6輪單詞”。
檢測之后開始上課,下午的課程從兩點開始,晚上7~10點則是自習。其余時間,機構安排了學習規劃、英語答疑、作文批改、周測以及專業課講解,每個模塊都有專門的教師負責。
“一天共學習10個小時。早上8點、下午2點、晚上7點,我f門都要考勤的,你不在的話,我們要找你。這也是對你的一個督促。”郭飛說。
像高三一樣,郭飛等班主任有時候會站在教室的后門突擊檢查學生聽課情況。
陳瀟描述了她每天的生活:每晚回到寢室,學員在各自的臺燈下繼續看書、看課件。有些人困了,會沖一杯咖啡提神,或者聽音樂、與室友聊天。一直到12點或更晚,她們設好鬧鈴,等著第二天醒來,按照同樣的節奏接著復習。
在一些考研機構,教師通常中午不會離開,學生可以借機提問。這些日常上課的教師都屬于“一般教師”。多名考研機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考研機構的教師團隊大都分為名師、一般教師兩部分,名師通常來自各大高校,只集中安排在某個階段上課。
“我們當然是國家考試委員會的,我們是閱卷的。”一位前來授課的“名師”說。(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廖玉元摘自《科教新報》2014年10月30日.圖/阿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