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作文題目總是最能引來熱議的,畢竟數理化忘記了,但漢語人人都在說,作文自然人人都可說上幾句,所以,輿論中批評、仿寫、評議,熱熱鬧鬧,不亦樂乎。不過眾人都能湊這個熱鬧,除了母語的因素外,高考作文題目心靈雞湯化,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今年的題目,如:蝴蝶翅膀顏色、老實與聰明、等待、感知自然等等,媒體多有報道,在此不必詳述,一眼即知濃濃的雞湯味道。實際上,這個現象已持續多年,比如前幾年的《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再如2007年“詩意”席卷全國作文題,全國卷的題目是“人生,詩意還是失意”,江蘇是“懷想天空”,湖南是“詩意的生活”,浙江更是莫名其妙的“行走在消逝中”。
評價這樣的題目好還是不好之前,不妨看看別國的高考作文。法國高考作文分為文科、經濟社會科與理科三大類,每一科都有三個題目,考生可選其中一個進行寫作。2014年的高考作文試題有諸如《藝術作品能培養我們的感知力和領悟力嗎?》《擁有選擇權是否就意味著自由?》《為什么人需要尋求認識自己?》《人活著是為了幸福嗎?》
再來看看美國的情況。2013年美國SAT作文先引用斯坦利·費希的一段話:“很多選民認為正義感是政治人物最重要的品質,我不同意。正義感是指為自己為所相信的價值觀挺身而出,這并不是一種能讓大家團結一心的品質……”然后,給出作文題目:“強烈的道德感是一個領袖最重要的品質嗎?”
如果說,每年中國高考,作文題目都會掀起一陣仿寫熱的話,那么,不管是法國還是美國的高考作文題目,其難度與深度,已經使得一般的社會輿論不能把仿寫當做游戲,他們的高考作文題目已經脫離了娛樂性。這反過來說就是,中國的高考作文題目具有娛和眭,而這種娛和性來源于高考作文的心靈雞湯化。出現這種現象,并非出題者不負責任,在中外高考作文題目巨大而深刻的差別背后,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
中國高考作文的出題者面對的是缺乏閱讀量與閱讀廣度的高中生,這些高中生的思想,處在一個無微不至的溫室之中,缺乏與人類歷史中的與中國當下現實的思辨話題的聯系。當諸如法國、美國高考題目涉及到的經典思辨話題拋給中國高中生后,怎么能指望這些對他們太過陌生的難題,能夠很好地區分他們的能力呢?
但是,思辨的思維能力與文字,仍然是區分的唯一標準,所以,出題者仍然要在題目中構建思辨,同時又需要避開與歷史、社會的聯系,這就必然只有在少數的介紹材料中,用短短幾百個字給定條件與邏輯,構建出一個思辨框架。思辨的框架極為簡單,恰好符合了心靈雞湯的本質。所謂心靈雞湯,本質上說,就是在真實世界復雜多態的邏輯關系中,選定一個特殊的邏輯關系,并且上升為一般關系,然后推出一個充分的,但卻并非必然的單一結論,并從這個單一的虛假的結論中得到一種審美的愉悅。
由此可見,基于中國的現實,在多種條件的約束之下,要想科學地測試、區分思想溫室中國的高中生,最科學的辦法,就只剩心靈雞湯一途了。
雖然短期看,是作文題目是去適應中國高中生的情況,但長期來看,這個局面正是中國高中生去適應高考的結果。閱讀旦一與范圍的狹小,只是中國教育的結果而非原因。對于高考的指揮棒而言,導向到寬泛的閱讀,易如反掌,而閱讀面的廣博必然帶來思想的自由與深邃,帶來創新與發展。而且處于社會轉型中的中國,充滿了各種思想的沖擊、心靈的覺醒、傳統的嬗變,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思辨的寶庫,也需要思辨去辨析。遺憾的是,放著這么豐富的題庫不用,卻轉向了心靈雞湯,這不僅是高考的損失,也是中國教育的損失。
不過,社會的趨勢畢競不可阻擋。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作文題目是《心中有話向黨說》,中國高考作文題目,從有著鮮明目的的政治化到犬儒架空的雞湯化的變化,本身就意味深長。如果事物真的是螺旋發展的話,那么,最終中國高考題目,必將回到與歷史、現實緊密聯系的思辨性題目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