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繞“月嫂”這個職業,總有著消除不去的爭議聲音:一邊是“金牌”月嫂月薪高達一萬多元的令人艷羨的高收入,一邊是流動性大、技能低、素質不高及安全保障性差的低評價。
月嫂看似高薪,其實她們所承受的壓力和高強度的勞動也是一般人難以忍受的。一般來說,月嫂一個月需要工作26天,24小時都需要保持工作狀態。在成為月嫂之前,她們還要經過培訓和考試,背誦大量的母嬰知識、進行熟練的實踐操作。
針對這個行業魚龍混雜的局面,近日,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了家政服務的兩項國家標準《家政服務母嬰生活護理服務質量規范》和《家政服務機構等級劃分及評定》,以上兩項標準將于2016年2月1日起正式實施。對于最高級別的“金牌”月嫂,國標設置了多條硬杠杠,要提供高級育嬰師、中級營養配餐員資格證書。
一個出色的月嫂,既要跟嬰兒之間有著很親密的關系,又要明確自己的定位,不能成為孩子的“代替父母”,最難掌握的便是其中的分寸和尺度。而從普通月嫂到金牌月嫂,除了需要熱情和專業技能,還要有對一個初生嬰兒的真誠的愛。不管是初出茅廬的吳鳳鳴,還是“金牌”月嫂王艷娟,抑或是尚未獲得育嬰資格證的鄒運華,她們都在職場生涯的奮斗中,努力實踐著這條最難做到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