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在主題為“新常態新金融”的2015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與會嘉賓認為,當前所談的新金融,不僅要有產品創新和制度創新,更要有觀念上的創新。討論中,與會嘉賓表示,面對國內外復雜且快速變化的環境,貨幣政策與銀行業發展,是當下中國金融改革兩個重大著力點。
全球貨幣流動性緊縮
從全球大的背景下來看,新常態時期的貨幣政策是危機之后全球最重要的金融話題之一。
金融專家姚余棟從全球經濟新常態談起,認為當下正處在流動性緊縮壓力之下。兩重壓力造成這一問題。第一重壓力在于私人部門提供的流動性不足。具體來看,全球經濟增速較慢、去杠桿壓力較大,金融監管改革新的流動監管措施,另外,全球安全資產缺乏,主要發達經濟體實行量化寬松,購買了大量安全資產,導致市場可獲得的安全資產不足、抵押流動性缺乏。第二重壓力則在于美聯儲可預期內的加息,二者共同造成全球流動性緊縮。
與會嘉賓對這一國際現狀的分析表示贊同,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主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弗里曼講席教授李稻葵就認為,中國目前采取的一系列貨幣政策,有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就在于全球流動性緊縮過程中加息的信號,如果中國的貨幣政策跟不上,對經濟會造成負面影響,所以需要適當增加供應。
復雜環境下的審慎貨幣政策
英國金融局原主席、新經濟思維研究所理事會主席Adair LORDTURNER認為,現在中國要通過一些政策調控的工具對經濟發展進行支持。他表示,過去五年當中,中國的發展主要是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去投放信貸以支持經濟發展,但杠桿率同時也不斷升高,為降低危機發生的可能性,應對有更多的貨幣政策工具。
中國人民銀行條法司司長張濤強調,當下需要一個開放的金融政策環境。經濟與貿易成長得都非???,但在金融方面,特別是在金融市場方面開放還有很大差距。他指出,與國際貨幣相比,人民幣在各種指標上還有很多不足,所以,要在短期內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促進金融更深入地跟國際市場相融合,步伐還要加快。開放與國內體制建設是可以同步進行并且是相輔相成的。另外,經濟下行階段,要細致區分各類改革,提升積極改革動力。
傳統銀行:挑戰與應對
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楊文升認為,銀行業發展所處環境發生變化,傳統模式受到沖擊,銀行正在研究如何應對、如何轉型,而且變革已經在路上。在他看來,傳統規模擴張模式的改變,使得經濟發展動力轉變,銀行是否能夠快速應對,還很難說。另外,利率市場化、互聯網技術與思維和對傳統銀行的沖擊,都令銀行利潤大幅降低。北京農商行代行長張建華表示,中小銀行在人員素質、撥各、資本上面對的挑戰實則更多。另外,來自資本市場、保險業、新型金融機構方面的競爭,也有可能增大銀行的壓力。
針對上述挑戰,兩位銀行管理者建議,必須立足于服務實體經濟,關注客戶的需求,用互聯網思維對銀行進行再造,并形成差異化、多元化的發展路徑。楊文升強調,銀行表內業務由于速度、利差與資本方面的約束,未來發展空間有可能會在表外。
新型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
如果傳統金融面臨的是挑戰,甚至是被顛覆的話,新型金融則承載著更多希望,能否倒逼金融業改革,能否在守住風險底線的前提下服務實體經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微眾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顧敏認為,垂直化互聯網服務平臺的發展,讓金融需求變得和過去完全不一樣,尤其是他們自身嘗試用金融變現所建立和累積起來的客戶與數據優勢,使得銀行可能成為“背后默默無聞的支持者”。
對于創新型企業的融資渠道問題,楊文升、張建華與顧敏都認可這類企業需要的是PE、vc等方式,無論是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還是傳統銀行,出于對風險的控制與本身盈利需求,都不適合在早期投放信貸。他們一致認為以銀行替代風投是不合適的,不同的金融機構應當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