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晨怡

當金融遇到互聯網,資金的融通及相關交易行為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春節的“紅包”會告訴你答案。據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布的紅包數據,在除夕當天,共有6.83億人參與了支付寶紅包游戲,支付寶紅包收發總量超過2.4億個,總金額40億元;微信紅包收發總量達10.1億次,是去年除夕的200倍。“紅包”不是目的,巨頭們想改變的是人們多年來形成的現金、刷卡的支付習慣。沒錯,讓你的錢不再存在銀行卡里,而是放在第三方支付賬戶中。在金融行業,支付從來都是主戰場。
這樣的場景能否解釋互聯網與金融結合下帶來的新形勢呢?又能否讓你看到互聯網金融有多“火”呢?
在政策層面,互聯網金融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范疇,明確并入央行、銀監會的監管版圖;在實踐領域,傳統金融業借力互聯網變革創新,移動金融日新月異,線上線下融為一體。與此同時,互聯網巨頭重拳出擊金融領域:O2O電商模式快速擴張,眾籌平臺頻繁涌現,阿里成立螞蟻金服集團,京東推進消費者金融戰略,騰訊獲批開業前海微眾銀行……
非主流模式“攪局”金融業
在傳統的概念中,由于涉及巨額資金和大量專業知識,金融一直不是普通人能玩得起的游戲。但是,借著互聯網帶來的技術變革和人們消費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卻成為金融行業創業的新星,建立了自己的金融事業。金融行業把這些非主流的創業稱為“攪局者”。
2010年,北京萬達廣場的一間小辦公室里,畢業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的張適時與兩個合伙人—畢業于北京大學的楊一夫、李欣賀,一起開始了創業之旅。這三個當時只有二十五六歲的年輕人擁有一個聽起來宏大的想法:讓十億人借錢給十億人。他們所參考的是國外P2P公司Lending Club(借款俱樂部)。由具有資質的網站作為中介平臺,借款人在平臺上發放貸款,投資者進行競標向借款人放貸,在這個過程中,所有資料與資金、合同、支付等都通過網絡實現。這種現在已經被很多人所熟知的模式,在4年前幾乎沒有進入人們的視線。
創業的辛苦與拼搏不用多說。4年以后,三個年輕人在這間名為人人貸的網貸平臺發布了2014年年報,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成交金額超過37億元,較2013年同比增長138%,目前該平臺累計成交額突破60億元。交易雙方看不見、摸不著,互聯網上的資金交易靠譜嗎?與眾多互聯網金融公司宣揚自己的互聯網屬性不同,“我們認為自己更多的是一家金融公司,作為一家金融機構,最重要的是控制風險和不越紅線。”根據人人貸自己發布的數據,截至去年末,網站壞賬率(即逾期超過30天的貸款余額占歷史成交額的百分比)為0.34%,這是一個令人側目的好成績。
像人人貸一樣的網絡貸款平臺不在少數。根據上海盈燦商務咨詢與清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網貸之家聯合發布的《2014年中國網絡借貸行業年報》的數據顯示,網貸行業2014年全年累積成交量突破2000億元,而平臺數也已經超過1500家。
P2P僅僅是互聯網時代下,金融行業中的一個亮點,這種模式為普通人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務,而金融業務的主體、產品、渠道及客戶關系,也因此而悄悄發生著改變。從網絡眾籌融資,阿里、京東帶來的電商貸款,到網絡信息對征信系統的有效補充,第三方支付捆綁上的銀行卡,甚至曾一度達5000億資金量規模、超過1億用戶的“余額寶”,這些典型的“互聯網金融”變化中,全部都有著技術的深深烙印。
傳統金融機構加速“觸網”腳步
“許多金融服務其實早已通過互聯網而展開。網上銀行服務其實在十年前早已展開和推行,如今個人網銀已經成為非常普及和成熟的網絡金融服務。第三方支付企業平臺也早已開始搭建,并成為互聯網商務的重要基礎設施,否則網絡購物也無從開展。”談到傳統金融機構“觸網”,光大控股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陳爽這樣說。
是的,銀行、證券、保險,金融體系中這些傳統的巨頭并沒有放慢自己互聯網化的腳步。平安集團、招商銀行和工商銀行這三家大型金融企業在這場戰役中處于最有利的地位,他們擁有超強的IT能力及早早布局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戰略。
傳統金融機構擁抱互聯網浪潮的舉動不勝枚舉。除了傳統銀行、保險公司外,證券公司也在加緊部署。年初,有“證券版銀聯”之稱的證通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落戶上海自貿區。被譽為“銀聯之父”的中國銀聯第一任董事長兼總裁,現國泰君安黨委書記、董事長萬建華出任證通公司的首任董事長。萬建華的邏輯是,人們一個賬戶即可解決所有的金融問題,其他賬戶全部隱藏在其后成為附庸,而建立跨越多個金融領域的“超級賬戶”則成為各大機構主要的競爭戰場之一。
互聯網時代,每個機構都有著自己的邏輯。不管怎么說,金融業務的實質,也就是資金的融通,以及其中產生的所有交易行為,未曾改變。傳統金融企業的行動,都在印證著這一點。而在互聯網時代下的創新,如何各顯神通,也都基于此而判定。
支持創新創業的“活水”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速度讓人咋舌。高盛的報告稱,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增長速度超過美國,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將重塑中國信貸市場格局。2013年,利用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寶和理財通等)完成的結算占中國網購交易的76%,而美國的這一比例僅為15%。王兆星說,最近五年來中國金融業有兩個讓世界側目的發展,其一是多家銀行進入全球前十大銀行,其二便是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表明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金融服務的需求,而我們的傳統銀行業還不能完全滿足這些需求。在金融改革放松管制、市場化的過程中,互聯網金融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加快速的服務,普通百姓對此都有切身感受。這也推動傳統銀行業要加快創新,改善服務的手段、方式,更好地滿足老百姓的需要。”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說。
成本的降低、數據的精準,使得原本高大上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向越來越多的百姓打開,向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伸出橄欖枝。“借助互聯網金融,銀行一方面可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廣覆蓋的深耕零售客戶需求,提升客戶體驗;另一方面可撬動零售信貸線上、線下O2O聯動模式,實現客戶場景整合,最大限度實現低碳信貸,服務實體經濟。”招行零售銀行部小微企業業務負責人這樣說。
然而,服務于創新創業并不是傳統銀行的專利。眾籌模式使得創業者在增加資金渠道的同時也獲得了產品服務的推廣機會;低成本的信貸減少了創業的資金使用成本;針對小微企業的債券及一系列創新金融產品,也給了創業者加速發展的機會。
“更好地用金融活水澆灌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之木,更好地用金融創新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樣的愿景應該是互聯網時代下,金融業的更美好的使命。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