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意味著“互聯網+”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一新的經濟形態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然而,時下存在一些質疑聲音,稱目前“互聯網+”存在階段性過熱現象。就此,記者日前專訪了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張莉,為“互聯網+”行動釋疑的同時,探究“互聯網+”對中國外貿的深層次影響。
記者:在全球經濟不振的大背景下中國提出“互聯網+”的新概念,用意是什么?
張莉:新世紀以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以信息網絡為紐帶連成一個統一大市場,中國需要而且已然成為這個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集聚了多元化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互聯網+”就是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要素和信息經濟革命的成果,創新產業和商業模式,全面推進我國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的創新型國家建設。同時,也以“互聯網+”的增量促進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創新,突破改革瓶頸。
記者:有學者發聲,將目前企業追尋“互聯網+”的風潮比喻為“新時代的大躍進”,對此您怎么看?應如何正確理解“互聯網+”的內涵?
張莉:“互聯網+”戰略為中國產業和商業發展營造了一個新的生態環境,確立了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新經濟理念,是對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和對傳統經濟發展理念的重塑。“互聯網+”傳統產業模式或商業模式并非只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而是將互聯網經濟的理念、技術和成果,滲透、融合到傳統產業和商業之中。互聯網+零售誕生了網絡零售,互聯網+外貿成為跨境電子商務,“互聯網+”如轉化酶,與不同的產業結合將誕生出不同的產業模式和商業模式,從而實現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全面提升。
記者:推動“互聯網+”戰略對中國經濟的積極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莉:首先,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互聯網+”可使我國生產商向供應商轉變、產品交易商向生產組織者轉變、價值實現者向價值提升者轉變、被動接受者向主動消費者轉變,實現中國經濟的質量升級。“互聯網+”不僅正在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產業滲透。“互聯網+”戰略下的農業互聯網正在從電子商務等網絡銷售環節向生產領域滲透,催生農業信息化和現代化;工業互聯網也在從消費品工業向裝備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工業領域滲透,全面推動傳統工業生產方式的轉變。
其次,提高國民福利。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不僅是為了實現GDP的增長,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生產,更好地提高國民福利。“互聯網+”可促進技術提升,打破渠道壟斷,讓民眾獲得更多直接利益。
再次,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從開放型經濟的角度看,通過“互聯網+”戰略,把握國際市場定位和消費者動向,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形成開放型經濟利益最大化。一是可以延伸產業鏈,借助互聯網技術促進國內外商品、服務與要素的自由流動,驅動我國從產業鏈低端的加工制造逐步向產業鏈的中高端提升;二是提升價值鏈,通過互聯網獲取消費者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制造企業可以改變生產方式,創造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商品,向海外直銷具有自主品牌的產品,及時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提高產品利潤率;三是提升服務貿易水平,通過互聯網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提供全流程服務,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的整體發展水平,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提高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競爭力。
記者:擁抱“互聯網+”是中國外貿穩增長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互聯網+”還會對中國外貿產生哪些影響?又應如何把握?
張莉:“互聯網+”戰略是對傳統生產貿易方式的解構與重構,其本質是運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商業模式,實現以消費者為核心的“C驅動B”商業模式。
一是掌握國際貿易主導權的機遇。歐美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并沒有顯著超越中國的優勢,跨境電子商務是中國最有機會抗衡甚至超越歐美國家的戰略性產業。若能迅速調整外貿體制、政策和管理方式,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掌控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主導權,將有助于我國掌控信息經濟和大數據環境下的國際貿易主導權,真正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
二是實現內外貿一體化的機遇。互聯網+生產、流通、消費、國內貿易、國際貿易的各個領域,在更大范圍內配置和利用各種資源,節約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經營效率,使國內和國外消費者都可以成為服務對象,從而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和服務模式,改變了內外貿分離的貿易方式,是實現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現實途徑,從線上到線下,將生產者和消費者緊密相連,將國內生產流通與境外生產貿易形成一個鏈條,促進國際國內統一大市場、城鄉統一大市場的形成。
三是推動國際經濟合作的機遇。“互聯網+”戰略離不開國際交流與合作,包括加入國際組織的相關協議、制定相關國際標準和規則、建立區域信息安全保護機制、貨幣結算清算合作機制,以及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各類合作等。推動“互聯網+”國際合作,將使我國的國際經濟合作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其路徑包括:主動參與國際組織關于電子商務規則、條約、標準等的研究和制定;建立國家間電子商務的合作機制,在區域合作協定中增加關于共同促進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條款;與有條件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互聯網經濟合作機制,實現跨境電子商務的雙邊關稅互惠互免等。
(本文轉自《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