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做好新時期的“三農”金融工作,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意義重大,任務艱巨,需要及時總結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的經驗和做法。自2008年以來,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編寫了逢雙年出版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為宣傳解釋農村金融支持政策、總結和引導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發揮了積極作用。近日,2014年報告出版,本報特別約請報告編寫組對報告核心內容進行了總結提煉,以饗讀者。
以2003年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啟動為標志,新一輪農村金融改革穩步推進。2014年、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的發布,對新時期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金融支持“三農”發展作出了進一步部署。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人民銀行和相關部門一起,不斷完善金融支農政策,加強定向調控,財稅、貨幣、監管政策相結合的正向激勵扶持政策體系逐步形成,農村金融改革不斷深化,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有效改善。截至2014年末,涉農貸款(本外幣)余額23.6萬億元,占各項貸款比重28.1%,同比增長13%,按可比口徑較全年各項貸款增速高0.7個百分點,其中農戶貸款余額5.4萬億元,同比增長達19%,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6.7百分點。按照可比口徑,2007年創立涉農貸款統計以來,涉農貸款累計增長285.9%,7年間年均增速為21.7%,為支持糧食生產“十一連增”和農民純收入增長“十一連快”發揮了重要作用。
政策支持體系不斷完善。貨幣、信貸政策方面,通過綜合利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不斷拓寬農村金融機構資金來源。繼續對農村金融機構執行較低的準備金率,2014年兩次實施“定向降準”;目前,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存款準備金率分別比大型商業銀行低2個、5.5個、6個和2個百分點。繼續加大支農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力度,支農再貸款政策對引導農村金融機構擴大涉農信貸投放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12月末,全國支農再貸款余額215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70億元,年累放3102億元,借用支農再貸款發放的涉農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要求低于其他同期同檔次涉農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財稅政策方面,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鼓勵增量,兼顧存量”的原則,不斷完善涉農貸款財稅獎勵政策和風險補償機制。重點支持金融機構開展農戶小額貸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大宗農產品保險,以及銀行卡助農取款等惠農支付業務,支持力度逐年穩步加大。差異化監管政策方面,要求銀行業法人機構單列涉農信貸計劃,并對涉農貸款占比高的縣域銀行業法人機構實行彈性存貸比,優先支持開展“三農”金融產品創新。農村金融機構改革不斷深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人民銀行等中央部門提供的2600多億元政策支持資金全部落實到位,農信社支農能力不斷增強,涉農貸款和農戶貸款占全部金融機構的1/3和近7成。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范圍擴大到80%的縣支行。農業發展銀行改革實施總體方案已獲國務院批準,將進一步強化政策性職能,切實發揮主體和骨干作用。郵儲銀行正發揮網絡覆蓋全國、溝通城鄉的優勢,不斷強化縣域金融服務。開發銀行在促進農村和縣域社會建設、積極穩妥支持農業“走出去”方面成效顯著。
農村金融服務創新不斷涌現。按照中央部署,審慎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創新多層次涉農融資擔保體系;切實做好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涉農企業發行股票以及各類債券的融資規模逐步擴大,銀行發行專項用于“三農”貸款的金融債券和開展涉農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農產品期貨產品的開發擴展了農民和農業企業套保避險的渠道。農業保險政策支持力度連年加大,服務水平和服務覆蓋面不斷提高,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正在加快研究建立。在浙江麗水、黑龍江“兩大平原”、福建沙縣、廣西田東、安徽金寨等地,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金融服務創新試點。
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加快農村支付體系建設,開展農民工銀行卡特色、銀行卡助農取款等服務,暢通農村支付結算渠道,農村地區基本實現家家有賬戶、補貼能到戶。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有效整合農戶等農村經濟主體的信用信息,完善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平臺建設,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定,為緩解農村地區抵押擔保融資難發揮了重要作用。
盡管近年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成效顯著,但一些制約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仍有待破解,農村金融供給還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業產業化、現代化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要。未來一個時期,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資源環境約束的增強,持續增大“三農”投入和農村居民增收都面臨新的挑戰,農業生產傳統上靠投入、拼資源、拼消耗的發展道路已舉步維艱,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亟待加快轉型。所有這些,都對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提出了新挑戰、新任務。
下一階段農村金融服務的改善,仍要堅持政策支持和可持續、市場化發展有機結合的基本取向,緊緊圍繞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需要,主動適應農村實際、農業特點和農民需求,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和健全農村金融體系為抓手,全面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和鼓勵創新,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建立健全多層次、多樣化、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體系,以可負擔成本實現“三農”融資可得性的全面提升。在健全農村金融機構體系和深化農村金融改革上,繼續適度放寬市場準入,支持小型金融機構和引導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提高村鎮銀行在農村的覆蓋面,積極探索新型農村發展的有效途徑,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提高農村信用社資本實力和治理水平,牢牢支持立足縣域、服務“三農”的定位。深化大中型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改革,支持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儲銀行等大中型銀行為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提供期限更長、利率更低的資金。深化區域農村金融改革試點,推動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金融支持“三農”的經驗。
在金融服務創新上,積極穩妥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鼓勵金融機構組合運用信貸、租賃、期貨、保險、擔保等工具,創新供應鏈融資等金融服務,為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規模化、多元化、長期化的金融支持。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券和開展涉農信貸資產證券化,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債券和股票,開展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試點,提供農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金融支持。
在政策扶持上,加強財稅、貨幣和監管政策協調,創新政策支持方式,完善政策支持考核評價機制,推動金融資源繼續向“三農”傾斜,確保農業信貸總量持續增加,涉農貸款比例不降低。完善涉農貸款統計制度,優化涉農貸款結構。延續并完善支持農村金融發展的有關稅收政策。開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提供更優惠的支農再貸款利率。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完善銀擔合作機制。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提高保費財政補貼標準,健全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充分發揮政策支持對保險分散農業風險的積極作用。
在監管規范上,落實中央與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劃分和風險處置責任,強化地方政府對小額貸款公司、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等金融組織的監管責任,鼓勵地方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有效處置金融風險。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健全金融機構風險防范和市場退出機制,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進一步針對農村特點,加大對移動互聯網等科技創新的應用,健全惠農支付體系,改善農村支付環境。采取多種有效方式,健全適合農戶和小企業特點的信用征集和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通過真實有效的信用評估,快捷安全的支付服務,流動便利的要素市場,方便金融機構以及各類非金融機構向更多農民提供多渠道、低成本的基本金融服務。
做好新時期“三農”金融工作,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期望以《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的出版發布為契機,促進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得到全社會的共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