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述高
傳統的英語寫作教學實質是一種輕過程、重結果的教學法,學生都是被動寫作,缺乏主動的探究精神。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一個原因就是教師沒有利用好課本資源,過分重視結果教學,而忽視了過程教學,學生缺少體驗寫作的過程。教學過程如下:
一、寫前:通過圖片導入,在情境中學會詞匯,利用例句,進行造句練習
教學片段1:
上課伊始,筆者先給學生呈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隨后通過PPT展示本課要學的生詞(以句子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拼讀和模仿造句練習。
評析:利用圖片的對比性,導出所學的新單詞,讓單詞在有意義的語境中體現其含義,簡單的造句模仿練習,讓初級階段的學生更有利于掌握英語句子的結構,降低了英語寫作的難度。討論話題在老師的控制之內,為下一階段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教學片段2:
筆者讓學生先閱讀課文的一篇段落(寫作的范文處理),設計幾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內討論,將討論的結果寫在黑板上并進行展示。
評析:學生經過小組交流,討論,最后得出答案,在閱讀過程中了解了信件的寫作格式,文章中的信息有利于下一階段的寫作,學生通過模仿借鑒,就能運用所學內容完成下一步的寫作任務,此階段正是過程教學法和結果教學法的結合。
二、寫中:通過圖片的展示,指導學生完成寫作內容,讓學生發現、領悟寫作方法和技巧,體驗行文構思
教學片段3:
在“寫中”環節,筆者主要通過圖片來展示問題,指導學生自主建構寫作內容。通過小組的交流,合作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所涉及寫作內容與前一階段的教學內容有關,因此學生積極性較高,學習效果較好。
評析:所提供的材料由課本知識到課外,學生把課本所學的知識能運用在現實生活中,這也是我們學習英語的目的,同時,寫作由簡到難,也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一環節,學生在師生互動中逐步建構與寫作相關的內容,為下一階段的運用打下基礎。
教學片段4:
學生有了寫作素材后,還需要將這些素材以書面的形式展現出來,筆者通過學生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決定寫作的提綱和內容,這一階段體現過程教學法的精神。
評析:通過真實的語言任務和真實的語言環境,才能讓學生產生真實的語言。小組的學習,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三、寫后:通過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片段5: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完成初稿,筆者讓學生先自評,后小組互評,最后由小組推薦代表交流展示。
評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結合自己的寫作問題,有針對性地進一步強化詞匯、句子和段落的學習。交流和展示是學生呈現課堂學習結果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表達語言水平的行為,這一活動鼓勵了其他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英語寫作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基于過程—結果教學法的初中英語寫作方式在實際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它還是有一點局限性,還需要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完善、提高。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