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基礎教育數學教學改革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活動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信賴模仿與記錄。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顯然,有效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學習行為。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學生為本的自主建構學習方式已經成為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形式,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思考、主動實踐,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成為學生素質提高、個性發展、生命激情涌動的舞臺。課堂突破了常規,學生敢于猜想,勇于質疑,形成了動態、開放的教學環境,為有效課堂建設奠定了基礎。但如果認真反思,我們會發現課改后數學課堂還存在一些隱性的缺憾,降低了課堂教學有效性。這與教師課堂指導有關。如,合作交流學習時,由于沒有優化指導,合作變成了“合坐”。表面上課堂轟轟烈烈,但內里空虛異常,沒有合作痕跡,“合作”往往變成了各說各話。由于沒有優化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時變成了放任自流,浪費了課堂寶貴的教育時間。優化課堂教師指導,是提高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品質的重要抓手。
所謂優化指導就是學習指導要因教材、因學生、因課堂情境變化而異,指導語言要簡潔、明了、具體、有啟發性,要有助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發現學習。
一、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優化指導
目的性強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特征,課堂教學活動是朝著明確課堂教學目標組織的。目標對“教”與“學”有導向與激勵作用。美國著名課程論專家泰勒指出,課程改革的關鍵(第一步)是目標的設定。因此,教師要有強烈的目標意識,根據目標預設要求指導學生自主建構學習活動。
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課題時,我根據課題目標:了解圓的面積含義,經歷圓的面積推導過程,掌握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知識目標);通過割補、拼組探索圓的面積計算方法,能用面積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能力目標);在探索過程中體驗“化曲為直”數學思想(情感目標),對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學習過程進行了優化指導。①同學們,閱讀教材,看看圓的面積公式是分幾步得來的?②每一步用的是什么方法?③每一步組拼后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在我的引導下,順利完成了探究任務。課堂緊湊,學生探究投入,推導圓的計算公式水到渠成,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二、圍繞教學重難點進行優化指導
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教材內容是由主干性知識與輔助性知識構成的。教材資源來源于生活,舊載體是抽象文字與符號,由于學生知識與能力有限,在理解過程中會出現困難。而重點和難點往往是實現教學三維目標的關鍵點,教學就是要圍繞重點,突破難點,促進發展。教師就要理清教材重難點,優化指導,使學生自主建構學習過程中能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體驗探究快樂。
二年級“兩步計算應用題”課題中,重點是用兩步計算方法解決問題,難點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時,我進行優化指導設計,引導學生有效、有序進行合作探究學習。①白板出示情境。美術興趣小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問題?②提出明確討論問題,應該怎樣求“一共有多少人?”先獨立思考后,再小組里交流,最后集體交流。③集體交流中,記錄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男生人數:14-5=9人,美術小組總人數:14+9=23人)。觀察兩個算式的聯系,要解決第二個問題就必須先解決哪個問題?④你能用一個算式直接求出美術小組的人數嗎?在優化指導下,學生討論問題聚焦,討論熱烈,過程嚴謹,掃除了理解、領會重難點的障礙,課堂時間得到較為充分有效的利用。
三、圍繞學生學習中的問題進行優化指導
課堂上,學生面對的是未知世界的知識,同時由于年齡特點限制,在自主建構學習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問題是課堂上生成的課程資源,對學生后續持久的建構學習有重要意義。人們常說,教1+2=3是合格教師,教1+2=?是好老師,而教1+2=4的則是優秀教師。顯然,優秀教師把學生“問題”看成是可以激發心理矛盾的課程資源。問題是伴隨教學始終的。在教學中,教師要細心觀察、認真傾聽,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優化指導方案。
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學生通過討論、測量等方法知道圓的周長計算方法后,我進行了拓展性引導,“長方形周長是長和寬的2倍,正方形周長是邊長的4倍,那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是什么關系?”學生紛紛舉手。“你是怎么知道的?”“書上看到的。”顯然,學生并不知道書上結論是如何得來的。我根據教學實情進行這樣的優化指導。①你們主動學習,精神值得肯定。②我們不但要知道規律,還要知道答案是怎么來的。③我們繼續研究一下這個規律是怎么來的。通過簡單、易懂的指導,學生結合教材有關知識交流,驗證掌握了規律推理過程。
四、圍繞學生個性差異進行優化指導
學生存在個性發展差異,而要促進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素質得到最好、最優發展,課堂教學就要因材施教。在數學課堂上由于個性差異,學生的表現不完全相同。有的學生性格較為內向,討論學習時不夠主動;有的學生因為成績不理想,有自卑傾向,自主探究學習時動機水平低;有的則過于自信,討論時把持話語權等。因此,在課堂指導時就要針對個性差異進行優化指導,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年級數學“圖形的拼組”一節中有一個做風車的手工活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拿出了手工工具進行認真操作。但有個學生因喜歡靜聽的學習方式,對手工制作無動于衷。這個操作作用重大,既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平面圖形特征,不同圖形間的關系,又能在風車轉動時發現風車轉動的路徑是一個圓,為學習圓的知識做好鋪墊。針對這個學生的特殊性差異,在巡視過程中,我是這樣優化指導設計的。①拿出你的七巧板拼圖,和老師說說這些拼圖是由哪些圖形拼成的?②你能用你的七巧板為媽媽拼間房子嗎?③我們一起來拼怎么樣?這樣的優化指導加上老師參與,這名學生立刻就動起手來,進行自主建構,并很快完成了任務,達到了做風車活動的目的。
面對動態的數學課堂教學環境,各種信息會撲面而來。教師要沉著冷靜,優化課堂指導,此時呈現出的一定是互動、共生的有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鐘啟權.新課程理念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梁全進.試論發展優勢智力與創新課堂教學[J].基礎教育研究,2001(09).
作者簡介:余少瓊,女,1972年生,徽州師范畢業,大專,黃山語文市骨干教師,小高職稱。現在祁門縣祁山小學任教。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