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馳
摘 要:生本課堂是新時期課堂改革的新思路,也是語文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生本教育不僅要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更要關注每個個體的學習狀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其策略是重視課前預習,創設教學情境,強化課堂實踐,重視培養學生課后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展示。
關鍵詞:以生為本;關注成長;語文實踐能力
生本教育不僅要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更要關注每個個體的學習狀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其具體策略如下。
一、重視課前預習,明確預習的步驟及要求
小學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學會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結合上下文理解課文重點語句,在閱讀過程中積累語言;第二學段的閱讀要求明顯提高:在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還需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針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根據以上種種,在生本課堂中我提出了如下預習要求:
1.讀課題,我想知道什么
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問題羅列出來,并寫在課題旁邊,并嘗試在閱讀課文內容中解決。
2.初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畫出重點詞
要求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邊閱讀邊標出自然段,畫出重點詞語或值得積累的好詞好句。
3.再讀課文,正音、記準生字新詞
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爭取通過查字典等方法將生字新詞在朗讀中理解。
4.三讀課文,理解課文,做簡單批注,查閱不懂的詞語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根據自己閱讀時的所思所想,在課文中做好批注。
5.查閱、收集、整理與課文相關資料
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課文類型,需要查閱、收集的資料也不盡相同,有時可以是相關文章,有時是作者資料等等。
6.針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
要求學生有問題意識,告訴學生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重要,引導學生針對課文內容進行提問質疑,準備研讀解答。
二、重視課前導語,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愿望
1.課堂導入要簡潔
一般來說,正常的課堂導入時間應控制在3~5分鐘左右為宜。導入時間過長或過短都不可能是成功的導入。
2.課堂導入要靈活
課堂導入,“導”無定法,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材和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變的課堂導入方式。即便是同一教材、同一教學內容,課堂導入的方法也應因時因地因對象而異,但前提必須是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并服務于課堂教學。
3.課堂導入要新穎
課堂導入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新穎的導入有利于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因為孩子不但富有強烈的好奇心,而且具有更強的求知欲。如,有一位老師教學《太陽公公感冒了》時,先讓學生猜謎語吸引其注意力,學生猜出謎底后,老師在黑板上貼個“太陽公公”,引導孩子們跟他打招呼,孩子們剛說完“太陽公公好!”老師話鋒一轉,哎呀,不好,有一天太陽公公感冒了,板書“感冒”,再引導讀題,讀題后,對題目提問,孩子們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導入課文的學習就水到渠成。
三、強化課堂實踐,把語文課堂建構成學生語文綜合實踐的新型課堂
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明確教學目標,努力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與點撥自然是不能少的,但是我們最多是給學生一個方向,給學生一種方法,而學習的過程是要學生自己來完成的。一位教師在教學《雨點》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充分體悟課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場景。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組織學生自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并在小組內討論交流,通過討論交流,教師認為學生對“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還比較抽象,他又組織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體會。在動作表演中,他發現一些學生表演動作不到位,動作太僵硬,不自然,他又通過評議來引導學生體會。一節課,學生始終在他自然順暢的導引下,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感悟,順利地完成了學習目標。
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的內容都不講,過于科學性的知識,學生無法自己解決的知識,教師還是要講的。但即使是講,也絕對不是我們傳統課堂上的“教師長篇大論”,應該是師生合作交流。如一位老師在教學《蝙蝠與雷達》一文時,上課前先向學生提出疑問:“蝙蝠是一種動物,雷達是科學儀器,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從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為此而感到新奇,滿腦子疑問:蝙蝠是一種什么動物呢?它與雷達有什么關系呢?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看課外書《十萬個為什么》,讓他們從課外書中獲得新的知識儲備,學習情緒高漲。
四、重視學生課后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展示
生本課堂應該是從課內到課外的綜合實踐課程,因而教師所布置的課后作業一定要有開放性,應該把課堂研習和課后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文本,走向生活。如學了《海濱小城》一文,應用本課的寫作方法寫一寫我們生活的城市。學習了《草船借箭》,課后讀一讀《水滸傳》,說一說,寫一寫“我所認識的諸葛亮”等等。
總之,一節有效的課堂,必定是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投入的課堂,學生想的、說的、做的都是在課堂中彰顯自己的語文實踐能力,學生積極參與的程度正是衡量一堂課是否體現生本教學的重要內容。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