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定
摘 要:識字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寫作與閱讀的基礎條件,而從文化滲透與思想精神上加強識字教學成果,不僅能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還能陶冶情操。
關鍵詞:古典故事;教學設施;教學渠道
將文化滲透在識字教學中,是指在傳輸知識、教學生認字的過程中,將中華民族的文化適量、適時、適當地滲透到教學中。從現行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來看,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因為它們與漢字的特征、學生認知過程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依靠字理知識,通過拓展文化視野,在正確解讀與辨別漢字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聯想思維,從而提高識字效率。
一、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意義
新課標明確提出“多認少寫,認寫分開”的思想,并且倡導結合學生心理特征,從“會寫”與“會認”兩個方面進行識字教學。如果將文化滲入教學,不僅能帶動學生學習熱情,還能讓學生主動學、樂學,更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豐富的歷史,同時學生也很喜歡這些內容,如果在教學中適時穿插這些知識,學生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
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更加關注漢字結構,讓學生死記硬背,時間一長,學生的思想負擔增加,而此時插入一部分傳統文化知識,學生就能在學習漢字的同時掌握古典知識與故事,從而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與成果。
另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還能有效減少錯別字,避免錯誤運用漢字。例如,在學習漢字時,老師可以先對漢字進行適當描述,并且引用歷史故事、名言警句,這樣就能加深學生的理解,當學生在其他地方碰到相似的漢字,就不會出現混淆的局面。從歷史發展來看,幾千年的歷史演變賦予漢字很多的文化內涵,例如象形文字,利用文字形狀就能明白其蘊含的意義。因此,在現行的小學識字教學中,我們必須將文字與文化有機整合起來,這樣才能擴大華夏文明的影響,促進民族發展。
二、將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措施
1.活用古典故事
每個漢字都具有自身的文化意蘊,不同的漢字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正視該點,利用文化知識提升漢字學習成就感。例如,在學習“美”這個字時,老師可以先向學生灌輸類似知識,從而為學生學習打下基礎??梢愿嬖V學生這個字的來源以及創造背景,讓學生知道“美”由“羊”與“大”組成,但是不能將其理解為肥胖的羊,這種理解過于狹隘,所以老師要向學生解釋該字的歷史背景。在創造這個字時,當時的國土很遼闊,而“羊”又表示順從的意思,“大”指的是疆域遼闊,合起來即人民順從,疆土遼闊,這類國家才能被稱之為“美”,代表昌盛與繁榮。這樣學生在認識該字時,也理解了一小部分傳統文化,既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完成了快樂教學的任務。
2.運用多種教學設施
從教學過程來看,很多時候因為學生的年齡、心理以及反應能力的影響,學生很難真正理解老師的意思。針對這種情況,在識字教學中,老師應該采用現代化教學設施。例如,在講解“祭”與“祈”這兩個字時,即使穿插祭祀背景,學生也很難理解,但是如果將祭祀文化運用幻燈片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就能輕易地了解到漢字由來。如此,既達到了教學要求,又不必擔心學生不理解。
3.運用多種教學手法,拓展教學渠道
從教學實踐來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適當穿插漢語言,不僅能加快學生對文字的掌握力度,還能培養其應用能力。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在漫長的發展與演變中,戲劇、詩歌、小說、散文就像繁星一樣閃閃發亮,如果將這些元素恰當地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能集中學生注意力,還能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其更好地體會民族與時代魅力。例如,當碰到不易理解、書寫復雜的漢字時,可以通過編歌謠的形式將復雜的漢字編成歌謠,這樣就能讓課堂教學更加活潑、生動,并且給學生留下更深的印象。例如,在講“翻”字時,可以利用字謎的形式教學:“一個梳著斜辮子的小米人,坐在田野上,學習又學習”,這樣難寫、復雜的一個字,在分解后就很容易被學生理解與認識。
另外,我們還可以發揮多元化引導的作用,從學習與生活中體會文字的內涵與意蘊。如,某個產品的廣告宣傳語,學生可從中體會文字魅力,從而拓展視野?;蛘咄ㄟ^《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幫助學生認識傳統文化,構建文化學習背景,帶領學生多想、多讀、多寫。
識字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學生的識字能力直接影響后續語文學習與基礎水平。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高度注重文字教學,將文化與文字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深層理解與透視,接受漢字乃至傳統文化的洗禮,從而提高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趙華.淺談如何優化小學語文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3(0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