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麗
摘 要:中華五千年文化燦爛輝煌,源遠流長。漢字,大概是前人留下來的一件最永恒的瑰寶了。漢民族的“方塊字”,造型美觀,結構俊健,被譽為世界上最藝術的文字。這是每個華夏人都倍感自豪的。然而,身為炎黃子孫,又處在高度科學化、規范化的今天,寫不對漢字的卻大有人在。
關鍵詞:區別識字;鞏固識字;豐富識字量
我們走在大街上,隨時隨地都會有錯別字映入眼簾,比如,商店的招牌上“衣衣不舍”,“高檔家俱”“衣鳴驚人”“百衣百順”……這種用字混亂現象對社會、對學生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從小的來說:表明了人的文化素質不高,影響了個人形象。大而言之,影響文字的嚴肅性,有損國家形象。
錯別字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從主觀上看,主要原因是對正確寫字的必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認為寫字是小事,一點一畫無所謂。或認為文字只要記音,形和義都無所謂等。人們的文化程度、掌握漢字的水平、文字規范意識不強等,都和錯別字的出現有聯系。從客觀上看,漢字數量多,結構復雜,體形多變,偏旁和字形之間很相似,容易混淆。
作為教師,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師的我,有責任、有義務努力去減少錯別字的出現。在我的教學中,我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做的:
一、注重方法,區別識字
1.形旁分析法。形旁分析法是抓住形旁和字義的對應關系分析形旁,使學生理解為什么用這個形旁而不用別的形旁的一種識字教學法。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識字準確率會更高。例如,“衤”和“礻”易混,我們就可以這樣指導:“衤”是“衣”的變形,因此“襪”“衫”“褲”“襖”等字都用“衤”,而“礻”與占卜、祭祀等有關,因此“神”“祝”“禮”“祈”“祥”等字都用“礻”。
2.聲旁分析法。形聲字的聲旁對識記漢字和區別字形有很大幫助。例如,“令”和“今”兩字容易相混,但只要記住“今”的讀音(jīn)就可以記住“吟”“琴”等字的讀音,因為它們的讀音很相似;只要記住“令”的讀音(lìng)就可以記住“玲”“領”“零”“齡”等字的讀音了。
3.編字謎法。編字謎是在教學中一種常用的記字方法,這種方法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使學生牢固地記住生字。如:
土上有二人——坐。
過去一寸來一尺——遲。
一把刀刺掉兩顆棗——刺。
二、注重復習,鞏固識字
1.定期開展“找錯別字大王”競賽,看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誰找得最多。
2.成立“錯別字醫院”,讓學生輪流當醫生“醫治”其他學生作業本中的錯別字。
三、注重閱讀教育,豐富識字量
1.讓學生在閱讀中自學識字。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我們要引導他們利用工具書字典和詞典學習生字和新詞。要做到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并在這個基礎上督促學生寫好預習筆記。另外,訂閱一些課外讀物,定期讓學生閱讀,借此增加跟字詞見面的機會,鞏固已學的知識。
2.幫助學生鞏固生字詞語。學生記憶的特點是識記得快,遺忘得也快。我們要及時幫助學生復習鞏固已學到的字,減少遺忘。定期復習是鞏固已學字詞的好方法。我們要選擇學生將忘未忘的時機,每隔一段時間幫助學生復習一批易錯易混的字詞,這樣就能把學生一次一次的缺漏填補起來,把已出現的記憶縫隙“焊平”。
3.讓學生多種形式練習應用。復習鞏固漢字,不要采取教師重講一遍,學生重做一次的簡單機械的重復方法。我們要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點,在組織鞏固練習時,運用豐富多彩、生動有趣、形象直觀的形式,寓教于樂,鞏固識字效果。這是幫助學生掌握漢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果我們能經常使用以上方法,幫助學生區別同音字、同形字,讓學生從小就有意識書寫規范字,那么,慢慢地學生的錯別字就會越來越少。讓我們共同努力,幫助學生書寫規范字吧!因為規范小學生漢字是從根本上規范了我國漢字。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