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作業往往以封閉型為主,機械重復、耗時費力、枯燥低效,學生喪失了學習探究的欲望和能力,讓師生受累。語文教師要善于設置學生感興趣的聽、說、讀、寫活動,設置靈活多樣化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及興趣點選擇自己適合的和感興趣的作業。讓學生也參與到作業評價中來,成為作業評價的主體。
關鍵詞:傳統作業;設計;評價
學生年級越高,作業任務越大,厭寫作業的情緒愈嚴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除了掌握終身發展的必備知識外,特別強調學生會學習,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主動參與、體驗,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作業練習也必須要有新的學習方式,不僅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給學生創造足夠的自理時間,而且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和作業的有效性,滿足學生的新發展和新需求。
一、目前學生作業現狀
在學校里,語數英老師最頭痛的是,經常有學生不完成作業,甚至編各種理由來搪塞老師。而老師們依然受著考試這根指揮棒的操控。再加之現在學校實行績效工資,學生的成績和老師的利益直接掛鉤。大部分老師熱衷于通過加大作業量、多練多考這樣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作業往往以封閉型為主,作業量大、機械重復、難度偏大,耗時費力,枯燥低效。久而久之,大部分學生養成了不愿動腦筋,對于作業抱著完成任務的態度,部分學困生在學習中甚至無力應付,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作業可以說是師生心中共同的痛。長此以往,厭學的學生越來越多,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很差,甚至還不完成作業。很多學生只要老師不布置作業,就顯得興奮異常。
二、創新作業的設計方式
看到老師不布置作業時學生歡呼雀躍的樣子,的確令人感慨。可是,不布置作業就想打好基礎、學好文化課是不可能的。孔子說:“溫故而知新。”韓愈說:“業精于勤荒于嬉。”作為學生,適度及時的復習是非常必要的。
1.秀才型作業——作業分層化
不同的學生個體,思想不同,認知不同,能力也不同。用整齊劃一的作業去對待所有學生,顯然學習好的學生會因吃不飽而無聊,學困生卻因難以消化而產生畏懼情緒,甚至對作業抱以無所謂的態度,想寫的時候寫一點,不想寫的時候一字不動。分層作業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1)分層作業的設計思路
為實現課標提出的“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目標,可以將學生按學習情況分成A、B、C、D等幾個等級。C等學生作業設置可以以封閉型為主,A等學生作業設置主要以開放型為主,B等學生既有封閉型作業,也有開放型作業。D等學生為作業習慣不好的學生,書面作業盡量控制時間。這需要老師準確把握教材,能對學生的學習現狀進行明確診斷。
(2)分層作業的操作模式
分層作業模式一:
封閉型作業主要是圍繞書本以書本上的基礎性知識為主的作業。開放型作業更多的是注重學生的課外讀寫等實踐活動。
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切實提高課堂效率,這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重要途徑,也是分層作業實現的前提。課堂精講多練,留出教師對本課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測試診斷的時間。診斷的內容可以設置成三個層次:簡單的字詞句的考查、略帶思考性的題目考查、學習收獲及感悟總結。這種診斷可以一星期一次,因為課課診斷有時時間不允許。診斷的成績分三個分數登記。把學生每周的診斷成績保留下來,也可以幫助教師對每個學生的階段學習情況以及變化及時了解和掌握,以便采取應對措施。教師可以在班級內設置作業登記員,專門負責課堂診斷情況的登記。課堂診斷完畢后,由各個小組長把每個學生測試的成績在登記員處匯登,再由登記員匯報給老師。這樣,老師就能根據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把學生準確分成等級,便于作業的布置。診斷一周一次,學生等級也可隨時變更,這樣容易激勵等級低的學生,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使A等學生人數越來越多,教學取得更滿意的效果。
分層作業模式二:
作業申請制。分層作業還可以由老師多設置幾種作業類型,有自由選擇性的作業,也有規定性的作業,學生可以在自選題中任選一道,也可以不做選擇,完成規定性作業。在學生自由選擇前,老師提出明確的要求,自由選擇的作業必須保證質量,如果完成得不好,下次則失去自由選擇的機會,只能做規定性作業。這樣,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及興趣點選擇自己適合的和感興趣的作業,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保證作業的質量,使分層作業落到實處。
2.舉人型作業——作業活動化
語文教學就是在聽、說、讀、寫的活動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教師要善于設置學生感興趣的聽、說、讀、寫活動,讓學生在為活動做好準備和認真參與的過程中得到切實提高和成長。我在每天的一節語文課前分別設置了這樣的活動:讀書交流、新聞發布會、成語接龍、辯論賽、詩詞朗誦五個欄目。這些活動在每天語文課預備鈴響后開始,時間三分鐘,到上課鈴響剛好結束。五天五活動,一天一樣,一周一循環。這樣的語文活動形成常規后,學生可以提前準備,輪流參與。學生為了參與活動,課外必然要自覺進行充足的準備活動。這種準備型作業給學生的課外生活帶來了樂趣。在這些活動的準備和參與過程中,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明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有序發展。
3.狀元型作業——作業合作化
語文課程是個萬花筒,學習內容豐富多彩。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布置合作性作業,讓組內異質的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比如,學完《半截蠟燭》這篇課文后,我讓小組合作任選《將相和》《晏子使楚》中的一篇改編劇本,再排演課本劇。這個單元的新的知識點是讓學生認識文學樣式的多樣性,初步接觸劇本這種文學體裁。這兩篇課文的故事都很長,我讓小組內合作完成一個故事的改編,一人編一部分,就比較容易了。這樣設計,既給了學生選擇的余地,小組長和組內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還可以幫助組內有困難的學生,指導審查他們的劇本。這樣既滿足了吃不飽的情況,也避免了個別學生畏難的情緒,發揮小組協作性,使小組的劇本更出色。完成劇本后再合作演出,學生準備道具,合作排練,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也使知識點掌握得更好更牢固。
除了編排課本劇,小組還可以合作配樂朗誦詩歌、辦手抄報、做調查研究等。教師只要善于動腦子,用心設計學生的作業,發揮群體間的作用,勢必讓自己的教學事半功倍。
三、創新作業的評價模式
傳統的作業評價主體是老師。老師每天埋頭于作業本中,弄得自己身心疲憊。學生缺乏主動性,對于作業本中的錯誤懶得去改,有些學生只看一下老師批的等級,作業評價和批改失去了意義。現代型的老師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課堂教學的研究和準備上,因為課堂精彩,功在課外。如何既減輕老師負擔,又提高作業評價的有效性呢?
我注重發揮學生的作用,讓他們也成為作業評價的主體。作業評價分層次,先由學生自評,再由學生互評,然后由學習代表統一查看,最后我再來抽查。作業評價設置自評表、互評表、檢查表,一周一張,一周有三次作業被評為三級優秀的,成為每周作業之星。每月有兩次得周作業之星的被評為月作業之星。學期結束,得過兩次月作業之星的評為學期作業之星,就有機會獲得各種校級榮譽。還可以設置作業進步獎,讓學生在橫向比較的同時,也在自我的縱向比較中受到激勵,提高作業的積極性。
創新作業的模式,布置學生感興趣的作業,讓學生成為作業評價的主體,受益的是我班的學生,他們的學業興趣明顯提高,成績穩步提升。我自己也深深地感受到,探究高效的作業模式,使我的教學生活多姿多彩,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彭鋼,張曉東.課程理念的更新[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作者簡介:魚秀云,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