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王瑩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00)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競爭。 因此,客戶關系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理念,被應用在當前的企業競爭中,從而通過加強對客戶關系的維護,提高客戶的忠誠度,讓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對此, 本文以當前銀行業的客戶關系管理作為研究案例,利用UML 建模技術對系統需求詳細分析, 設計出銀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
在該系統設計中,最為重要的系統為銀行員工和系統管理員。 因此,結合統一建模語言(UML),本文對銀行員工和系統管理員的相關業務進行分析。
銀行員工作為銀行客戶維護的一線工作人員,該系統主要具備以下的功能:
1)員工在通過用戶名和賬號登陸到該系統之后,可以對個人的基礎信息進行修改,包括密碼的修改;
2)員工登陸到系統界面之后,可對銀行的客戶進行管理,包括對客戶信息的新建、客戶分類、客戶排放記錄、客戶信息的反饋等內容;
3)員工在登陸后,可對客戶服務信息進行管理,如對客戶相關服務的記錄;
4)員工登陸系統之后,可對銀行的產品進行管理,包括理財產品、貸款產品等等;
5)員工登陸到系統之后,可對工作計劃進行管理,如對工作計劃的編制、工作計劃的維護、檢查和總結等。
因此,通過上述的描述,銀行客戶經理的UML 用例圖如圖1 所示。

圖1 銀行員工用例分析Fig. 1 Bank employees use case analysis
系統管理員作為對該系統的維護和管理,系統應具備以下的功能:
1)管理員在登陸之后,能對個人信息進行修改;
2)登陸后,可進行用戶的管理,如添加、刪除用戶;
3)登陸到后臺后,可對系統的相關參數進行設置、修改;
4)登陸后可對系統的數據進行管理,如刪除、添加和修改相關員工的信息;
5)登陸后可對用戶的權限進行設置;
6)可對數據庫進行維護。
因此,通過上述功能的分析,系統管理員的用例圖如圖2所示。

圖2 系統管理員用例分析Fig. 2 System administrators use case analysis
結合對系統不同角色的用例分析,從而將該系統的功能設計為以下幾個部分:系統管理;工作計劃管理;產品管理;客戶管理和客戶維護,具體如圖3 所示。

圖3 系統功能設計Fig. 3 System functional design
系統管理模塊主要實現對系統數據的維護和管理, 包括用戶信息、用戶登錄信息、用戶權限設置、部門信息等子功能。
工作計劃管理包括計劃編制、維護、檢查和總結四個模塊。 該模塊主要制定和實施對客戶相關的計劃。 其中計劃編制的功能主要用于對計劃信息的編制和登記;計劃檢查則對計劃信息進行檢查; 計劃維護用于對信息的更新和維護;計劃總結則用于對相關客戶關系管理文檔的總結。
產品管理主要包括銀行產品分類、銀行產品推廣、產品信息維護、產品廣告四個子功能模塊。 該模塊其主要的功能則是對銀行產品相關信息進行管理。 產品分類包括對銀行當前的主要產品進行分類;產品信息維護則是對銀行的產品信息進行進行登記、更新和維護;產品廣告模塊則主要對銀行當前的產品信息進行發布和記錄;銀行產品推廣則主要對產品推廣的情況進行登記。
客戶管理則主要對系統的客戶基礎信息進行處理,為本系統的基礎單元。 該模塊主要包括客戶基本信息、客戶走訪信息、客戶反饋信息等功能。 通過該功能模塊,實現對客戶基礎信息的記錄、刪除等等。
客戶維護管理主要應用于對客戶服務, 包括對客戶關懷、客戶服務、客戶服務維護和客戶服務總結。 其中客戶服務主要對客戶的服務內容、服務時間、方式和服務的結果進行統計; 客戶關懷主要實現對整個客戶關懷計劃過程的管理;客戶服務維護主要對客戶維護的相關信息進行動態更新,從而實時了解客戶的動態;客戶服務總結主要對客戶關懷進行總結,并擬定下一步的客戶維護方案。
根據銀行現階段的業務需求,對銀行的管理都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 因此,文中對系統的部署則采用省市兩級分別部署的方式,并分別采用局域網和廣域網結合的方式。 其中省級分行的網絡架構部署采用如圖4 所示。

圖4 省級分行網絡架構圖Fig. 4 Provincial branch network architecture diagram
在省級分行之中,系統的數據服務器包括兩個,第一個為日常數據服務器,另外一個為歷史數據查詢服務器。 上述兩服務器是連接的,從而使得用戶可通過登錄界面實現數據分析和查詢。
在充分考慮系統的可擴展性和資源最大化利用的前提下,采用三層架構的B/S 模式,其主要的原因在于該三層結構可方便的對其中的應用程序進行修改,而不影響其他應用模塊和數據管理系統。 因此,其具體的功能架構如圖5 所示。

圖5 系統整體架構設計Fig. 5 Overall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WEB 層:通過用戶對功能的點擊請求,將客戶端接收到的響應傳遞給應用服務器,并將應用服務器傳遞回來的相關信息通過頁面展示給用戶。 同時給客戶端用戶提供HTTP 服務,最終以JSP 頁面的方式對結果進行展現;
應用層:作為整個系統運行的邏輯控制層,對整體的邏輯處理的形式進行控制。 同時該層還為整個中間層提供負荷均衡管理和高可靠性服務--應用服務器和BI.Office 服務器。其中的BI.Office 服務器主要對多維度表格處理提供相關的支持,從而使得系統可對不同的客戶信息表格進行處理。
數據層:負責對數據進行存儲。主要包括對銀行客戶數據進行存儲,并和數據殘酷服務器進行連接,從而實現對數據的共享,為客戶信息的進一步的處理提供支撐。
本文采用.NET 框架體系, 以B/S 架構作為訪問模式,以ASP.NET 頁面技術和ADO.NET 組件實現對結果的展示和數據的連接。 以C# 語言作為整體的開發語言, 以visual studio 2010 作為開發工具,并以SQL Server 2005 作為系統數據庫,從而實現對整個系統的開發。
本文以登陸系統為例。 登陸系統作為該模塊實現的第一步,其主要功能是實現對用戶身份的驗證,即通過用戶名和密碼來對用戶的身份進行判斷, 看其是否有進入系統的權限。 因此,其具體的流程設計如圖6 所示。

圖6 系統登陸界面流程設計Fig. 6 System login interface design process
系統登陸界面如圖7 所示。

圖7 登陸系統界面Fig. 7 Login screen
在對模塊的業務層功能代碼的實現中則包含在/App_Code/bll/login.cs 類 當 中, 并 借 助 其 中 的 userlog、Setlogincounts 實現。其中的userlog 方法則主要對用戶名和密碼的正確性進行驗證。
登陸系統實現的部分代碼:
public int userlog(string users, string password)
{
int userid = 0; //初始化返回變量
base_db databasedb = new base_db();
stringBuilder sqlstring = new stringBuilder();
sqlstring.AppendFormat (“select id, fpass from t_user where flogin=’{0}’”,
usersTrim());
DataTable databasedb.getdatabydatatable(sqlstring.ToString
());
if(! (dt.Rows.Count >0)) {
Return 0;//返回無此用戶}
通過對上述系統的構建,并最終通過黑白盒測試,該系統可良好的運行。 而通過對該系統的構建,實現了通過信息化的方式對企業客戶關系進行維護,以此提高了客戶對企業的忠誠度,也為后續的客戶需求的進一步挖掘提供了基礎。
[1] 顏志軍. 基于UML 的業務流程模型分析方法研究[J].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4(29):42-45.
YAN Zhi-jun. Business processes based on UML model analysis method[J].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04(29):42-45.
[2] 黃解軍,萬幼川,潘和平. 銀行客戶關系管理與數據挖掘的應用[J]. 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7(7):68-69.
HUANG Xie-jun,WAN You-chuan,PAN heping. bank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data mining applications[J].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Design,2007(7):68-69.
[3] 黃海. ASP.NET 2.0 全程指南[M]. 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4] 王 愛 寧. SQL Server數 據 庫 應 用 探 析[J]. 煤 炭 技 術,2010(5):235-236.
WANG Ai-ning. The applications of SQL Server database[J].Coal Technology,2010(5):235-236.
[5] 范國闖,朱寰,黃濤,等. Web應用服務器自適應負載平衡服務[J]. 軟件學報,2003(6):1134-1141.
FAN Guo-chuang,ZHU Huan,HUANG Tao,et al. Application server load balancing service[J]. Software,2003 (6):1134-1141.
[6] 李云云. 淺析B/S和C/S體系結構[J]. 科學之友,2011(1):6-8.
LI Yun-yun. The architecture of B/S and C/S [J]. Friends of Science,201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