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明
新人本主義教育觀是指有別于傳統的人本主義教育,具有中國特色、在中國改革開放現代化進程中形成的教育觀,以立德樹人為本,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教師為教育主導,堅持主體與主導相結合,注重滿足學生的自主性、多樣性和選擇性需求,注重師生情感關系培養和有意義的學習探究,所有教育因素立足學生全面充分有個性的發展,打破傳統“應試教育”和精英教育弊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大眾化、普適性教育觀。新人本主義教育觀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主流和根本趨向。
第一,新人本主義教育觀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本?!傲⒌聵淙恕笔切氯吮局髁x教育觀對學生集體素質的要求,新人本主義教育觀不僅關注人的個性發展、個體素質提高,也關注集體素質或者民族素質的提高。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進一步明確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立德樹人”就要以德立人,以德樹人,立德是樹人的前提基礎,樹人是立德的目標追求。立德樹人所立的“德”,不僅僅是指道德品質和道德能力,還包括理想信念、人生價值追求等,是一個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綜合體現,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反映。立德樹人所樹的“人”,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一定意義講,新人本主義教育觀堅持個體發展、個性發展,同時又強調個體與集體發展統一,超越了傳統人本主義教育僅關注個體潛能發揮和人格完善的教育觀。
第二,新人本主義教育觀堅持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教師為教育主導相結合。新人本主義教育觀承認學生具有發展潛能,同時認為實現潛能應該具備一定的社會和外在教育條件,先天潛能開發和后天素質塑造與培養同等重要。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傳統人本主義教育的“本能”論觀點,超越了人本主義教育單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張?!耙詫W生為學習主體”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承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認識主體、實踐主體和發展的主體,同時堅持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外在塑造和人格引導功能,真正體現客觀教育規律。
第三,新人本主義教育觀注重滿足學生的自主性、多樣性和選擇性需求。學生在認知、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個體差異,開展個性教育,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個性發展,體現個別化、人本化教學?;诰W絡的非正式學習、自主交互的社會化學習、打破時空限制的移動學習正在成為現實,以知識記憶、強化訓練、考試至上等應試教育模式正在改變,自主創新和教育新探索彰顯了教育創新的新特征,通過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參與,促進了教育范式的整體轉變。
第四,新人本主義教育觀注重師生情感關系培養和有意義的學習探究。教師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要重視學生情感、認知、興趣、動機和潛能的發揮,注重培養學生的意志、品格,強化師生情感交往。教育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理念,建立新型平等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要從尊重學生入手,引導學生有意義學習、實踐探索、自我探究、協調發展,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創造,促進認知和情感同步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發展,切實促進學生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發揮。
第五,新人本主義教育觀堅持所有教育因素立足學生全面充分有個性地發展,打破傳統“應試教育”和精英教育弊端。人不是生而知之,是學而知之。人有先天稟賦,但離不開后天塑造。人的潛能只有在一定條件和機遇下才能發揮出來,才能被激發和喚醒,潛能的實現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和教育條件。我們不能過分夸大人的主觀因素,也不能過分估計條件、環境等客觀因素。但所有的教育要素,都要圍繞學生的健康成長、快樂成長聚集,要從外適性質量觀(關注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內適性質量觀(關注知識目標的實現)到個適性質量觀(關注教育過程中的學生個性發展)的轉變過程,從關注數量到關注質量的轉變過程,從以就業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到以學生個性發展為中心的轉變過程,核心是要回歸教育本質,回歸教育本原。
第六,新人本主義教育觀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大眾化、普適性教育觀。當前的基礎教育是大眾化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學校在促進全面發展的同時,關注學校特色化發展,一個核心理念就是人本理念,即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個性發展、自主發展為本,這就要求學校教育要適合每一個學生,教師必須最大程度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發現每一個學生,特別是發現學生在興趣、偏好、特長方面的潛能。要確立“底線”的教育觀,要基于校情,要從學校教學資源和條件出發;基于教情,從每個教師教學特性出發;基于學情,從不同學生的稟賦條件、理解能力和現實狀況出發,突出學生個體差異與個性發展,調整課程內容和結構,做到“保底”和“揚長”相結合。
自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發布,30年來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成就巨大,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新人本主義教育觀,這個教育觀的確立來之不易,是幾代人不斷探索實踐總結的智慧結晶。這種新人本主義教育觀無論怎么評價都不為過的。但是,在回顧所走過的道路,展望未來改革走向的時候,不得不承認,在培養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的重大問題上,我們還沒有實現真正的教育價值轉型意義上的整體性突破。立足教育新的實踐,重新認識中國當代的基礎教育改革,“分分必爭”的極端功利主義、片面追求升學率等現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要在新人本主義教育觀指導下,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質。
一是教育要回歸生活。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要從成人的殘酷里把兒童解放出來。人從生活中來,在生活中成長,在生活中發展,教育要融入生活,服務生活,這才是本真的教育。當前我國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過于迷信教育技術,認為教育的目標是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實現的,結果導致教育本身負擔過重,教育生產力卻很低下。林格先生認為,現代教育有兩個偉大的使命,一個是發現孩子,一個是解放孩子。發現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激發孩子的主動性。每個孩子都具有主動性,協助拓展孩子的主動發展可能,應當是我們教育的靈魂。同時,我們要把教育融入生活、超越生活。endprint
二是教育要回歸人文。教育是培養人的,而培養人的根本路徑就是促進人有個性的特色本真發展,并不是過分追求一些人為設置的目標,給孩子帶來天大的壓力,生活學習不快樂,孩子有緊箍咒束縛。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一是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五是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取得豐富的學問;六是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可以說,解放源于束縛,源于管制,給學生自由,給學生空間,讓學生在自由的藍天下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教育的應有之義。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就是要樹立科學的教育價值觀,千方百計地創造教育和諧發展環境,我們要回歸教育本原,找回教育的人文精神,必須重新認識教育本質屬性的另一方面,這就是教育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堅持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者就必須關注人的生命、人格、價值生成以及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尊重兒童天性。
三是教育要回歸科學。教育是一門科學,而在教育實踐中一些人奉行“時間加汗水”“五加二”“白加黑”等教育理念,教育就遠離科學,走向愚昧。我們提倡回歸教育科學,就是要遵循教育規律。教育活動,既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內部規律,又要受外部關系規律的制約;既不能不顧社會的需要與條件,“就教育談教育”,也不能以經濟規律、法規政策代替或違反教育自身的規律。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只有尊重規律、依靠科學,才能真正改變我國基礎教育“時間加汗水”的粗放型教育模式。
四是教育要回歸本我。教育不是為了分數,也不是為了分數所帶來的“附加值”而奮斗的所謂“事業”, 而是為了人的尊嚴,為了人的發展,為了人的幸福而奮斗的事業?;貧w教育的本質,用心靈感應心靈,喚醒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讓孩子煥發生命的活力,教育便是有用的。片面地強調知識的灌輸,反映出我們對教育的迷失,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表現,最終只會對學生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更新教育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回歸教育本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當今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基本素質要求。教育重返本質,回歸本原,就是要落實教育以人為本的情懷,體現對每一個個體生命的關照,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讓每個孩子身心健康,教每個孩子學會做人,堅守育人底線。
五是教育要回歸制度。我們要回歸教育制度,弘揚教育的法治精神。教育者必須樹立牢固的法治意識,必須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法律、法規、政策。當前,我國教育戰線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教育法律、法規、政策對教育者的教育行為約束力太差。不切實改變這種狀況,不增強我國教育工作者的規則意識,不強化依法治教,不提高教育政策的執行力,不大力推進教育問責,我國教育就不可能真正走上健康、持續、和諧發展的道路。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