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郝春東,心理學博士,博士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教育學、發展心理學?,F在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任教。主持各級科研項目6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7篇,主編參編著作25部。
學習成績是衡量學生學習的客觀指標,也是家長和老師最容易評價學生學習的指標。但是成績只是學習過程的結果,學習成績是依靠學習過程中的努力來獲得的,如何提升學生學習的努力和投入是關鍵。個體在學習上投入多、努力多的動力是喜愛學習。一個人如果在學習上情緒耗竭了,不愛學習了,在他心理上就很難提供學習努力。
在《欣然·悵然》的這篇家長教育隨筆中,這位教師通過對自己的教育過程的梳理,特別是在評價孩子成績上,有獨到有效的方法。主要體現在評價孩子學習成績時,重在通過評價鼓勵了孩子,而不是打擊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這個孩子還是自己班級里的孩子,這種情況作為教師來說比較常見。常有人說自己的孩子教不了,但事實上,如果教育觀念和方法正確,自己孩子也一樣能學得好。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始終把健康、自信作為孩子成長的重點。文章中提出的悵然也是不少家長經常體會到的,面對孩子教育成長中的各種選擇決策,總是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假設,如果那樣是否更好?而孩子成長是一個向前的發展,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成長過程。無論如何,這位家長都充分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孩子到了大學后,依然還是熱愛學習、陽光心態,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幼兒階段的孩子重點是培養學習的興趣。閱讀是學習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在《小繪本中的大世界》一文中,作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家庭閱讀教育的榜樣。文章中呈現出的兩個觀點是非常值得學習的。第一是閱讀無時間起點,閱讀經典題材無限制,幼兒閱讀必須是自由的。作者發現孩子有“驚人的選擇力”,孩子總是能發現書中的興奮點,幼兒與繪本故事的情節互動,反映了幼兒對故事有非常有趣的感知與理解。第二是尊重兒童閱讀興趣,不強迫,閱讀是快樂的事情,作者提出“孩子比我們更知道應該怎么閱讀”的理念。在幼兒閱讀中重點是培養閱讀的興趣與快樂,文章中很好地敘述了作者如何引導孩子在閱讀中尋找快樂,特別是尊重了幼兒對閱讀的要求,而父母對閱讀充滿真誠的快樂也非常重要,會很好地感染孩子閱讀。
而在《女兒的讀書,讓我歡喜讓我憂》這篇文章中,一位母親成功地將孩子培養成愛讀書的孩子,結果讀書入迷了,連在小學上課期間都在讀課外書,甚至連學校留下的作業也不寫了。作者是小學教師兼母親,教師應是更會教育孩子的,于是感覺在自己孩子教育上出現這樣的現象就難解釋了。孩子酷愛讀書是好事情,但不分場合地讀課外書,則是問題了。毫無疑問,這個孩子在讀書過程中能體驗到很多快樂與樂趣,在孩子閱讀教育培養中,孩子得到的正面評價多、得到的愛多。對待這樣的孩子,首先不要打擊孩子的讀書行為,還是要鼓勵。第二,對其讀書影響學習和作業不可批評呵斥。第三,及時贊揚鼓勵孩子學習和寫作業行為,讓孩子在上課和寫作業上能得到更多正強化,特別要注意當孩子上課不好、寫作業不好的情況下不可批評,只須要溫和地提醒一下即可,而上課好、寫作業好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正面強化。第四,培養孩子多元化興趣也是必要的,如體育、音樂等,只有讀書一個興趣是不適宜兒童發展的。
《“一個半小時”的故事》是一個家長教育孩子過程的一個有趣的敘事。時間概念是抽象的知識,幼兒理解時間概念是具體的,是幼兒成長中自我建構的。5歲多的幼兒能夠理解半個小時和一個小時,包括上、下午,白天晚上等時間概念,這個是不須要教的。作者發現了在幼兒理解時間概念中,只是“順其自然、等待成長”,這個觀念非常好。在教育中是拔苗助長好,還是順其自然好,這個故事已經告訴了答案。當代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在建構主義中分個體建構和社會建構兩種。這個案例中幼兒對時間概念的理解主要是個體建構的,父母與之交流就屬于社會建構。個體建構須要等待兒童心理發展成熟,不可急于求成,應學會等待。
孩子如何學,關鍵是孩子喜愛學,喜愛學習是孩子第一位的學習動力。在學習中,孩子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要有成績相匹配,成績高低不是評價其學習的唯一指標,而把孩子是否喜愛學習作為首要評價指標就對了。面對孩子學習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重點是鼓勵,父母不能急,即使面對成績下滑,也不可對其挖苦、批評、打罵,在挫折時更應鼓舞孩子的士氣。讓孩子在其漫長的學習生涯中擁有幸福與快樂是家庭教育首要原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