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明
2. 通過治理轉型實現回歸。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9次提到“治理”;全會通過的《決定》則有24次出現“治理”一詞。從“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凸現了我們黨執政理念的升華、治國方略的轉型,管理主體是一元的,治理主體是多元的。管理是垂直的,治理是扁平化的。管理帶有隨意性,治理方式是法治化的。管理常常是單向度的,治理是體系化的。如何實現基礎教育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適應教育形勢變化,必須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迫切需要我們加快實現由辦教育向管教育轉變,由微觀管理走向宏觀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間接管理,由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改變用分數管學生、用升學率管教師的管理方式。這就要求我們轉變教育治理理念,如何實現這一轉變,基礎教育要回答好六個問題。
第一,要解決面向絕大多數人還是面向少數人的問題。
第二,要解決單一發展方式還是多樣化發展方式的問題。(也可說:要解決滿足單純升學需求還是提供滿足多樣特色需求的問題。或者說:要解決提供單一產品還是提供多樣化資源的問題。)
第三,要解決提供公平、無差別、非競爭的公共產品還是提供稀缺性、有競爭的公共產品的問題。
第四,要解決自主創新發展還是被動應付發展的問題。
第五,要解決自拉自彈自唱還是管、辦、評分離的問題。
第六,要解決低標準區域均衡還是高質量差異發展的問題。
回答好以上六個問題,就會從根本上理解基礎教育新的治理理念,就會把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落實好。
從管理到治理,就是政府履行職責方式的轉向。教育是政府公共管理中極為重要的一塊,涉及到千家萬戶的利益,教育的公共服務水平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的穩定所在;教育的改革又極為復雜,市場規律與教育規律、人發展不平衡與教育公平原則以及教育和經濟、社會、人口等領域關系之間的復雜性,都決定了政府所負有的教育管理責任和履行的職責方式必須轉向。政府要更好履行職責,成為服務型政府,必須從大包大攬的單向度管理轉向政府、社會與公眾等多元主體的共同治理。從管理走向治理,政府要按社會發展的要求調整自己的角色,對教育發展要有敏銳的判斷。
回到我們前面提到的六個問題:
第一,政府是面向所有人的政府,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必須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求。基礎教育也是這樣,必須滿足絕大多數人甚至是全部受教育者的需求,學前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義務教育都是普及性的大眾教育,不能辦成少數人的精英教育。有的地區把很大經費投入到示范學校,而薄弱學校改造進度很慢;把高中升入重點大學人數作為評價學校的指標,這都是違背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宗旨、違背教育規律的。
第二,政府要面向社會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而不是單一的產品。要給每個受教育者更多的教育選擇。轉變教育發展方式就是實現教育發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的轉變,其實質是依賴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過什么途徑、怎樣實現教育發展。之所以要轉變教育發展方式,是因為教育發展的現實結果與理想目標存在巨大反差。普通高中教育必須改變單純追求升學的目標,推動多樣化特色化辦學,滿足不同孩子的受教育需求。
第三,政府給廣大民眾提供的基礎教育產品,可以說是公共產品,或者叫準公共產品,而這種產品是面向全體民眾的、無差別的、非競爭的、公平享有的產品。而不是稀缺性、有競爭的產品,目前為什么出現了競爭和稀缺是因為政府提供基礎教育能力和水平還比較低,還不能滿足廣大民眾的受教育需求,因此需要我們加快推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優質資源。但是提供優質資源不是揉面式的區域均衡,也不是攤大餅式簡單把優質資源分開,而是要高質量差異發展。
第四,政府是有限的政府,政府不能包辦一切,也不能代替一切,政府管教育也一樣,不能既辦又管又評。要根據教育發展的自身規律和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以構建政府、學校、社會新型關系為核心,以推進管辦評分離為基本要求,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形成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格局。推進學校自主辦學,就是要落實學校辦學主體地位,明確權利責任,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社會廣泛參與,就是教育質量要接受社會評價、教育成果要接受社會檢驗、教育決策要接受社會監督,最大限度吸引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領域。政府、學校、社會,管、辦、評三者之間,權責清晰,既相互制約又相互支持,由此形成現代教育治理體系,不斷提升現代教育治理能力。比如說:政府發展學前教育,并不一定都要自辦幼兒園,可以通過購買服務形式實現農村辦學網點的全覆蓋,在農村推行個人辦園、村集體資助、政府獎補的辦園體制,鼓勵引進社會資源辦園。
第五,政府是法治的政府,政府管理教育就要以法治的形式實現有效監督,大力推進依法治教。依照國家關于教育的法律、法規來實施、管理和發展教育是客觀發展的必然趨勢。特別是在國家沒有明確法律、法規的情況下,通過本省地方立法實現對教育的有效管理。比如:山東省出臺了規范辦學行為的省長令,針對學前教育發展,出臺《學前教育規定》省長令,通過立法實現教育管理任務,完善教育問責機制。
第六,政府是責任的政府,政府職責是不可推卸的,但是履行職責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直接提供,也可以間接提供,運用公共支出向社會專業機構購買專業性的服務,就是一種間接提供。基礎教育辦得好不好,老百姓對教育的滿意率,是考評政府服務效能的重要標準。教育服務提供者和服務接受者之間要建立協商關系、利益訴求機制和利益協商機制,要有根據家長意見改進學校工作的決策機制,只有這樣,許多矛盾才容易解決。建立家長委員會的意義也就在于此。
教育從管理轉向治理,要求政府深入洞察社會的發展,在社會演進的過程中尋找政策以及政策的切入口。但是現在教育界還有很多同志不太關注社會的變化,或者對社會的洞察能力比較弱,缺少審時度勢的把握。比如總認為只要政府給錢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其實并非如此,體制和機制是決定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不從體制機制上考慮,難以在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制度設計是最大的資源,科學合理的制度是政策執行的保證,制度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今天教育管理走向治理的必要前提,為此強化教育決策者的制度意識和建立制度、運用制度能力,就顯的更為迫切了。endprint
3. 通過制度建設實現回歸。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就是要實現依法辦學、自主管理、社會參與、民主監督,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學校的關系,建立學校章程,依法依章辦學,正確處理好學校與教師的關系,確立教職工代表大會在學校的最高地位;正確處理好學校與學生的關系,發揮學生代表大會的作用;正確處理好學校與家庭的關系,確立家長委員會的應有地位;正確處理好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確立社區教育理事會的應有地位。依法向學校分權,向教師放權;明確公開內容、范圍和程序;促進教師自主、學生自治,密切家校關系。
完善體制機制,核心是要創新基礎教育治理方式,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就要求促進多元參與,面向社會公開,改變單一管理思路,切實促進基礎教育健康發展。一是強化落實教育問責制。落實教育問責,逐步加大教育執法力度,完善督學責任區制度,將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納入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督導,實施教育行政問責制度。二是改變教育監督方式。教育督導只是教育監督的方式之一。同時,我們要完善社會監督,聘請辦學行為社會監督員;鼓勵地市、縣區、學校之間互相監督,把亂辦班、亂補課、亂訂教輔資料徹底遏制住。政府的職能就是制定必要的規則,督促遵守規則,而且要保證公平,這就須要調動各方面力量。三是落實群眾參與機制。老百姓對教育的滿意率,是考評政府服務效能的重要標準。要辦讓老百姓滿意的教育,一定要讓老百姓參與,否則很難滿意。教育服務提供者和服務接受者之間要建立協商關系、利益訴求機制和利益協商機制,要有根據家長意見改進學校工作的決策機制,只有這樣,許多矛盾才容易解決。建立家校協商機制,首先要承認家長是利益主體之一,家長不是學校的代言人。學校也是利益主體,兩者之間要有利益訴求,多元社會要有利益協調,然后經過協商,如果意見達不成一致,要有決策的民主程序。然后,由一定程序決定的事情,大家要有民主的素養,要自覺接受。這種經過民主協商以及走過大家都認同的程序所形成的決定,就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對于推動學校發展是有利的。四是完善教育公示制度。公開公示制度是現代政府管理職能轉型的是一項重要內容,核心是維護廣大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教育公示原來僅僅限于收費領域,這遠遠不夠,教育不是象牙塔,不是自我封閉的系統。我們必須尊重學生和家長的知情權,作息時間表、課程安排表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情況要定期向家長通報,特別是實行高考制度改革后,“兩個依據一個參考”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學生的學業水平考試情況和綜合素質評價情況要在校內或年級進行公示。五是推進征詢意見常態化。這種征詢意見方式是在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確立的,我們要把這種征詢群眾意見方式常態化,用于基礎教育領域。同時征詢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通過教師、學校領導與學生家長面對面溝通,也可以通過家長會或者家長微博、微信等形式來溝通,同時要發揮正確輿論引導作用,對于教育重大決策要進行正面引導。
在新人本主義教育觀的引導下,中國基礎教育正在發生靜悄悄的變革,從課程、教學、評價到管理都在發生制度性的變革,而這種變革正在引導中國基礎教育走向一個更加科學人文、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