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君
摘 要:3—6歲是幼兒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提出:“要給幼兒提供一個想說、能說、有機會說的環境”。幼兒園除了通過組織一些專門性的集體教學活動來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也紛紛創設了語言區。本課題提出以童話劇這樣一個載體,讓語言區的活動內容更加集中、明確,并通過提供一系列具體的支持性策略來促進幼兒之間產生有效互動,從而真正提高幼兒語言能力。
關鍵詞:童話?。徽Z言區;有效互動;支持性策略
我們抓住幼兒語言學習的特點,通過提供階段性的支持性策略,為幼兒創設想說、敢說、愿說、會說的語言環境和交流與表達的機會,讓幼兒逐步成為語言的主動學習者、建構者。
1.充當主角、講述劇本
事先家長和幼兒搜集劇本,教師把這些收集上來的圖畫書或繪本放置在語言區的圖書架上。幼兒可以利用平時空余的時間或是區域活動的時間,去語言區閱讀這些圖書,了解童話故事的主要情節。在這個階段,主要就是讓幼兒了解熟悉這些收集上來的劇本,所以在區域活動的時候,進入語言區的幼兒就可以向同伴介紹自己搜集來的劇本,這其實就是在鍛煉幼兒的講述能力。有了前期搜集的基礎,幼兒對自己搜集的童話故事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語言區講述會顯得更加自信。同時同伴相互傾聽,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不懂之處。但是因為每次進入區域的人數有限,幼兒不能對所有的故事有所了解,所以每周我們可以有一次集體語言區活動的時間,幼兒自由地在集體面前講述自己的劇本,讓所有幼兒對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幼兒平時也可以自己到語言區中進行閱讀,加深了解。經過這樣一次次的講述,幼兒的講述能力大大提高。
2.扮演評委、選擇劇本
給予幼兒充分熟悉童話故事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讓幼兒來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劇本。教師可以將所有搜集上來的圖畫書編上序號,幼兒在區域活動時,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一本自己最喜歡的劇本,并說出自己的理由,教師幫助記錄在小紙條上。等所有幼兒都參與投票后,根據票數的高低,選出班級“最受歡迎的劇本”,就順理成章成為了語言區里童話劇表演的最終劇本。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自主權完全交給了幼兒,每位幼兒都參與其中,他們都有選擇和表達的機會。在選擇的過程中,幼兒都需要經過思考,同時又給予了他們一次表達想法的機會。
3.繪畫角色、相互評價、加深印象
教師在區域中提供一些紙張、畫筆以及繪本,幼兒每次進入區域后,就可以和同伴一起合作,分別繪畫劇本中的角色,如《城里最漂亮的巨人》,里面的主要角色是“喬治”,還有其他的小動物角色,如“長頸鹿”“山羊”“小狗”“狐貍”。在繪畫的過程中,幼兒就會試著去關注這些角色的特點,就像“喬治”,雖然是同一個人,但每個情節中喬治的打扮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他每幫助一個小動物,他身上的穿著就會少一件,這其實是一條故事情節的發展線索,需要幼兒去關注這些細節。通過一次次的繪畫,幼兒對這些角色加深了印象,也引發了幼兒的思考。同時幼兒可以將自己繪畫的作品張貼在區域中,相互之間可以進行評價“你畫的喬治和我畫的喬治有什么不一樣?”這就是一次交流和互動的機會!
4.排序游戲,讓互動變得更加有趣
在前階段,語言區中基本上都是在講述,幼兒難免會有一些疲倦,所以教師在這個時候,可以創設一些操作性的游戲,吸引幼兒的興趣,讓幼兒繼續互動。比如在語言區中,教師設計了一個排序游戲“動物角色排排隊”:教師將幼兒繪畫的動物角色分成幾組,請幼兒將這些動物角色按照出場的先后順序排序。這個游戲的創設,就是希望幼兒在排序的過程中,去關注故事中角色出現的先后順序,對后續的表演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在游戲的過程中,同伴之間邊操作圖片邊可以相互介紹、相互檢驗,不會顯得那么枯燥。
5.區域聯動制作道具,增加同伴之間的互動和交流
在這個階段,就是幼兒進入自由演繹的階段了。教師不要去進行任何的干涉,不要擔心幼兒會演不好,要相信幼兒,相信他們可以很好地完成。為了讓幼兒的表演更加形象,教師可以將班級的區域進行聯動,在區域開放時,讓其他區域的幼兒動手制作故事中角色的頭飾和道具,如美工區可以繪畫角色的頭飾,手工區的幼兒可以進行裝飾等等。幼兒在表演時有了頭飾和道具后,他們的興趣就會更加濃厚,表演起來也就更加生動形象了。
總結:在童話劇表演中,幼兒既是觀眾又是演員,借用戲劇的表現形式積極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幼兒不僅能從中感受到世界、體驗到快樂;并且在假裝扮演中他們能分享到別人的感受和認知。再通過教師支持性策略的提供來促進幼兒之間產生互動,改變以往為了排練童話劇而排練的現象,而是真正地讓幼兒成為語言區的主人,在與同伴、教師互動的過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語言能力,演繹語言區的精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許卓婭.《創意戲劇教育中的劇本創作》.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