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玲+++安義++++宋文靜
[摘要]通過對河北原生態民歌現狀的分析,提出利用旅游業傳承原生態民歌所帶來的利與弊,歸納了原生態民歌的傳承途徑。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模式,旅游與原生態民歌保護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但在原生態民歌與旅游結合的同時,要注意適當結合,不宜過于商業化。
[關鍵詞]河北原生態民歌 旅游 傳承
中國幅員遼闊,由于自然環境、社會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以行政區劃為基本單位的傳統經濟區域模式。在經濟全球化大格局下,各地把發展區域經濟作為“定位”選擇,并積極采取“開放地區主義”的態度,尋求擴張,擴大勢力范圍,努力接近全球化。原生態民歌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其內容貫穿人生的各個階段,覆蓋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許多原生態民歌都記錄了某個民族、某個地區人民的變遷,在文化、歷史、社會、審美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當前,河北區域民間藝術的傳承過程中,在其產業化方面已經有具體體現,但是仍然存在無規律、無制度以及比較隨意的現象。針對河北經濟發展的現狀,對于民歌的傳承與產業化的發展應該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同時滿足我省民歌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重目的。
一、河北省原生態民歌傳承中的現狀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中,可見其多渠道、多方式、多人群等等的現狀。對于原生態民歌來說,在傳承過程中也勢必存在多途徑的現象。
針對我省的原生態民歌的傳承中存在理論上和實踐中的問題。現急需有關業內人士,對其加以關注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l)、生存土壤缺失因素。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現代生產、生活方式在為當地經濟、生活帶來質的改變同時,傳統的勞動方式、風俗娛樂都在逐步退出人們日常的生活,逐漸動搖了原生態民歌的生存環境和生存土壤。物質的發展與快節奏的生活使民歌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生活環境的改變也使民歌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人們娛樂生活的不斷豐富,使得很多人對民歌失去了原有的興趣。
(2)、傳承人危機因素。由于外界發展經濟吸附作用和現代文化的沖擊,使原生態民歌對青年人缺乏吸引力,使得從事和學習原生態民歌,導致原生態民歌普遍存在承載者老化,發展缺乏后繼,也難以扣譴代表性符號人物的現狀。
(3)、更新融合能力缺乏。原生態民歌傳承者大多是民間藝人,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音樂理論知識及歌唱技巧等相關專業學習,大多只能演唱傳統詞調,傳統的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不能對原生態文化進行更新改良、添加新內容,使其內容、思想和詞調上都與時代脫節,很難以活態的、完整的、視聽相結合的綜合性舞臺形式呈現,聽眾難以產生共鳴,原生態民歌的推廣被制約。
(4)、自我造血發展能力缺失。目前對于河北省原生態民歌的保護,多采用錄制錄音、錄像等方式進行靜態保存,部分學者提出要采取“博物館式”的保護方法,對原生態民歌及其存在環境不加任何十預,這種單純的懷舊復古,既忽視了原生態藝術本身就是動態發展的載體,又忽視了原生態藝術發展需要經濟基礎支撐,使得原生態藝術缺乏同旅游等產業化開發的聯系,封閉了原生態藝術實現自我造血、白主傳承之路。
二、利用旅游業傳承原生態民歌所帶來的利與弊
(l)、利用旅游業傳承原生態民歌所帶來的有利之處。當前河北原生態民歌的傳承中存在著人員老化、與經濟不夠緊密的情況,而利用旅游業來傳承發展原生態民歌勢必會給演唱原生態民歌的老百姓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這樣既可以調動百姓從事原生態民歌的積極性,又能夠使我省的旅游業更進一步地向著文化旅游的道路上得以發展。近年來,原生態的歌舞及原生態歷史劇紛紛在旅游地域上演并受到人們的青睞。如由楊麗萍領銜并擔任總編導的大型歌舞集《云南印象》,由譚盾在湘西首演的作品《地圖》,還有山西的《又見平遙》等等各地的劇目。河北野三坡的百里峽旅游景點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的表演《印象野三坡》,通過演出既能夠宣傳河北民間藝術,同時還能夠為樂手們增加經濟收入,體現了民間藝術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兼顧。各地的表演各具特色,表演中結合了歷史、文化、藝術等等方面的內容,用這樣的藝術形態展現在廣大游人的眼簾,對于其民間音樂的傳承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而在人們旅游的過程中有原生態民歌出現時盡量結合民歌的生活、生產環境。這樣既可以讓游人有一定的文化體驗,了解我國傳統的藝術形態,又能夠使原生態民歌保持原始狀態展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2)、利用旅游業傳承原生態民歌所帶來的弊端。原生態民歌的傳承應該既是民間音樂的傳承,同時又是一種文化生態的保護。原生態民歌應該在原有的原生態環境里生長,在其一定的生活生產方式的形態中、在社會習俗的環境里,才是原生態民歌傳播的廣闊社會空間。應該也可以結合和利用旅游的開發來傳承原生態民歌,但決不能過于商業化。過于商業化的形態必將會扭曲原生態民歌的形態,必將改動原生態民歌傳播中應有的生態環境,那將失去了原生態民歌的意義。
三、對原生態民歌傳承途徑的思考
參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著名音樂學者田青先生認為,真正的民歌是老百姓世世代代相傳的,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豐富和潤色的,所以傳承到今天的民歌是凝聚了人民集體智慧的藝術體現。
當今,在探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辯證關系,探索經濟發展與原生態民歌保護關系的過程中,要注重原生態民歌的“活態保護”策略研究,解決現存民歌缺乏創新、典型代表同精品需求之間矛盾,解決民歌流傳跨地區性和研究割裂性之間矛盾。
實踐上,應推動河北省原生態民歌的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提升河北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發揮原生態民歌在社會文化建設中的宣傳作用。現提出河北原生態民歌傳承與發展對策建議如下:
(l)、從建立原生態民歌資源發展規劃上,以政府為主導,借助高校等專業研究機構,對河北原生態民歌傳承與發展現狀進行綜合性調查和采風,摸清民歌資源的保存狀況、承載主體、代表人物和作品,建立相應的影音、傳承人和流派淵源數據庫。以調查為依據,由政府綜合旅游、文化、科研等部門對原生態民歌資源開發進行統一規劃。
(2)、從打造民歌精品上,篩選典型歌曲和傳人,結合專業機構在保留其原生態核心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培訓,對表演內容進行適當地改編,打造河北省原生態民歌精品曲目和代言人,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利用精品原生態民歌發展經濟,用品牌的傳播效應還很得將原生態民歌傳播開,不但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原生態民歌的發展。
(3)、從開發民歌產業鏈上,借鑒湖南、山西、陜西等地區在原生態民歌保護、開發中積累的經驗和成功模式。探索民歌與民俗旅游結合之路,通過民歌與民俗表演相結合,還原民歌依存土壤;根據民歌的不同內容和背景,推出不同主題下的民俗活動,將聽民歌,唱民歌作為文化旅游重要環節進行打造。在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促進河北原生態民歌的影響力提升和品牌效應的顯現。同時解決原生態民歌傳承保護資金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活態保護”。
河北原生態民歌保護與傳承不能靠靜態留存,要實現保護與現實發展相結合、制定規劃、打造品牌,變被動保護為“活態保護”,促進其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傳承發展。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模式,旅游與原生態民歌保護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于旅游結合的同時,要注意適當結合。原生態民歌有其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它既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對于原生態民歌來說它的流變,傳承與文化生態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使原生態民歌所處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大跨步轉變,民眾文化的覺醒,使原生態民歌又重新見到了曙光。同時,對于原生態民歌的發展還要繼續進行深層次的理性思考,與文化、旅游的結合中要盡量保護其“原汁原味”的歷史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