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繼東 段從宇 宗 佶
老齡化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現實社會問題。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其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在超過2億的老齡人口中,醫療保健問題、身心健康問題、理財養老問題、代際溝通問題、信息獲取及社會適應問題形成了多元的復雜耦合,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關系著和諧社會建設乃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老齡事業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老齡事業發展是當下人口學、社會學、教育學、經濟學、醫學等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家們共同面臨的科學難題,逐漸成為了整個社會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陳旭峰:《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研究:回顧與展望》,《東南學刊》2011年第3期。教育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石,作為社會活動的傳動軸和潤滑劑,無疑能夠成為老年事業發展的動力源和老年多元問題求解的重要渠道?!鞍l展老年教育既是老年人口迅速增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老年人自身權利的需要?!?張春燕:《淺談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及途徑》,《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中國老齡事業“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強老年教育工作,創新老年教育機制體制,探索老年教育新模式,積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發展老年教育”*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國發〔2011〕28 號)》。。從現實來看,中國老年教育雖然在近30年的發展中規模不斷擴大、結構不斷完善、形式不斷豐富、效益不斷提升,然而,與“通過老年教育的杠桿聯動作用促進老年問題解決”的預期目標還存在很大差距,老年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老年群體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制約老年教育發展的資源配置問題、體制機制問題、理論指導問題、專業化發展問題仍普遍存在,老年教育的作用和價值尚未充分體現,如何打破政府、高校、行業企業、社會的壁壘,推動老年教育資源要素跨部門和跨區域的流動,如何協同聯動,構建老年教育的發展體系和運行機制,需要理性審視、認真研究、全面分析中國老年教育的發展現狀,借鑒國外老年教育的發展經驗,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老年教育發展道路。
老年教育既具有教育的基本屬性,又有其固有的特點。基于教育構成的要素和中國老年教育發展的現實,中國老年教育的現狀如下:
1.老年教育的模式
寬泛意義上的老年教育在中國傳續千年,但現代老年教育的發展只有30年歷史。在近30年的演進中,中國老年教育逐步形成了當前慣見的3種模式:一是學校式老年教育模式——以學校教育為基本組織形態的老年教育,既有政府投資主導的公辦的老年大學、老年學校,也有非政府投資主導的各類民辦老年教育機構,還有由老年大學、老年學校發展衍生出來的遠程老年教育等,總體上具有教學組織的規范性、學習過程的連續性以及學習內容的系統性等特征。二是活動式老年教育模式——以聯誼、座談、宣講等活動開展為基本形態的老年教育,既有社區組織、社會團體等組織的相關老年教育活動,也有企事業單位的工會、老干處、離退休部門為主體提供的老年教育活動,總體上具有活動時限的階段性、教育內容的靈活性和組織操作的松散型等特征。三是自主式老年教育模式——以家庭乃至老年個體自主開展、自發進行的各類老年教育,既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學習,也有老年個體的自主學習,總體上具有學習內容的多樣性、學習時間的隨意性和學習成效的差異性等基本特征。綜合來看,中國現已構建了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并舉,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二元相映,學校式老年教育、活動式老年教育和自主式老年教育相結合的老年教育模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資為主導,企事業單位輔助,社會力量參與,面向全社會老年人,遍及城鄉的省(市/區)、市(州)、縣(區)、鄉的多元多級老年教育(詳見下圖)。

圖1中國老年教育模式構成圖
2.老年教育的形式
當前,中國老年教育體系主要有5種基本教育形式:一是老年學校教育。老年學校教育是老年教育體系的主體。老年學校教育是以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學校)為承載單位,一般有其特定宗旨、目標和固定的教學場所,有專門的教學組織和相對穩定的辦學計劃及操作流程。老年大學(學校)主要有省、州(市)、縣三級,各自具有相對統一的組織管理模式,但不存在相互間的層級隸屬,一般在當地老齡工作委員會的指導下,聯系地方相關行政管理部門進行辦學。大部分老年大學(學校)主要針對本區域范圍內的老年人群,以課程內容為分班標準,依據不同的課程和時間,收取數量不等的學費,以走讀式、間斷式教學方式占據主導,寄宿制、修養式的老年教育初見端倪,跨區域的寄宿學習與休閑旅游相結合是老年教育形式發展的新動向。二是遠程老年教育。遠程老年教育是老年大學(學校)或專門機構,運用現代網絡技術手段,拓展和延伸老年學校的教育資源,構建廣闊的教育環境,為老年學習者提供便捷多樣的教育服務。目前,老年教育的遠程網絡教育大多以省級老年大學網絡平臺為中心主站,建設以省為單位的輻射全省的網絡分校,現已初步構建了多個相對獨立的區域性老年網絡學習平臺。三是老年社區教育。老年社區教育是不斷充實完善的老年教育形式,以社區老年群體為對象,開展旨在提高老年群體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老年群體健康發展的各類教育活動,其在組織形式上是以社區為中心,由街道辦事處連接所在社區的部分工廠、事業單位共同組織開展的老年教育。四是單位老年教育。單位教育是中國老年教育的特有形式,是企事業單位工會、老干處、離退休處等相關組織,按照部門的管理職能,針對本單位離退休老年人員開展的相關教育活動。在教育方式上多借助座談、集中學習、團體郊游、團拜等集體活動形式,對國內外時政大事、政策法規等開展宣傳學習教育。同時,也對本單位的建設概況及發展目標進行定期通報宣講,保障維護離退休職工的知情權和參與權,鼓勵支持離退休職工參與單位事務的建言獻策。五是老年自主教育。老年自主教育是中國老年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在中國,老年人一般在60歲(女55歲)退出工作崗位,從職業勞動轉向頤養天年。在“六十而知天命”的人生哲理支配下,閑暇的自娛自樂和自我陶冶成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基調,在這一過程中,老年人通過與家庭互動、社會交往、代際交流、休閑旅游等獲得社會信息、接受社會知識、提升自我認知,在家庭生活中,發展興趣愛好,看電視、聽廣播、看書讀報、家庭成員相互交流等是慣見的學習形式。
3.老年教育的內容
中國老年教育的內容是老年教育理念和老年學習欲求相調和的產物,基于閑暇教育為基本導向的老年教育理念指引以及老年教育發展總體水平不高的現實情況,當前老年學校教育在內容上主要呈現出以老有所樂為目標的課程設置基調,總體上構成了一種以琴棋書畫、健身保健為核心內容的課程設置主線,主要開設文化知識(文學、詩詞、歷史、電腦等)、書畫攝影(行書、草書、山水、花鳥等)、文藝活動(器樂、聲樂、合唱、舞蹈等)、體育活動(健身舞、太極拳、綜合武術等)、醫學保健(養生知識、中醫常識、按摩推拿等)、家政技藝(營養學知識、烹飪烹調)*董之鷹:《老年教育學》,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2009 年。6個大類的專門性課程。社區的老年教育和單位的老年教育,除結合老年人需要,組織開展一些文體活動外,更多是針對現行國家、社會發展的重大事項,適時開展學習、宣傳教育活動。老年自主教育的內容主要體現的是家庭人員的素養、追求和興趣愛好,具有明顯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傮w而言,由于對老年教育理論、老年健康理論、老年保障理論的研究尚不夠深入和全面,對實踐應用的指導相對薄弱,使其對與老年人息息相關的老年生理知識、老年心理健康、老年代際交流、老年理財和老年如何面對死亡等教育內容有所缺失,老年教育的內容還需要不斷充實和豐富。
4.老年教育的效能
老年教育效能是老年教育目標實現的程度分析。從規模上看,當前中國的各級老年大學雖有4萬多所,但接受各級各類老年學校教育的群體尚不足1000萬人次,老年學校的區域發展差異性大,招生數量極不均衡,總體上未能滿足中國近2.02億人的老年群體不斷增長的受教育需求;不僅如此,在非學校教育的老年教育中,尚有超過2300萬的高齡老人(80歲以上)、超過3750萬*潘躍:《中國老年人口將破兩億農村留守老人達 5 千萬》,《人民日報》2013年2月28日。的失能老人難以獲得單位教育、社區教育的機會,達到全民參與的學習型社會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從結構上看,學校教育在老年教育中所占的比重總體還不高,專門化的高水平老年教育發展還有所不足,高等學校、行業企業對老年教育的參與和介入還有待提升,多元主體協同發展的老年教育體系尚未建立。從質量上看,閑暇教育仍是當前老年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社會適應性和引領作用還沒有得到完全有效的發揮,老年教育的專門化理論研究、專業化的教材編寫、科學的課程設置、適宜的教學方法仍在進一步的探索之中,老年教育從業人員的水平還有待提升。不僅如此,不同地區老年教育的發展程度差異極為明顯,尤其廣大農村老年群體的教育多停留在看電視、聽廣播,甚至口耳相授的生活經驗和勞作技能傳遞層面,老年教育效能不容樂觀。從效益上看,老年教育資源市場配置的機制尚未形成,投資回報效益和社會整體效益仍相對較低,一方面,老年教育對就業增長的推動、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尚不明顯,老年教育事業總體尚處起步探索階段;另一方面,老年教育對老年群體綜合素養提升、生活質量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的作用發揮還有待進一步增強,老年教育仍處于教育系統中的薄弱環節和邊緣領域。
老年教育在西方發達國家起步相對較早,運行的機制也較為成熟,其實踐的成效也比較明顯。中國老年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老年教育的發展差異,主要表現在理論取向、運行模式、課程設置、承載主體4個方面。
1.從老年教育的理論取向審視
理論取向是導引老年教育發展的哲學觀,其實質是老年人在整個社會置于一個怎樣的價值地位,老年教育如何提升、幫助、塑造老年人的問題?在權利理論、福利理論、自我完善理論、終身教育理論、社會參與理論、人力資本理論的指引下,國外老年教育呈現出明顯的“我有權利獲得老年教育,政府理應為我提供接受老年教育這一福利”的主體基調,且在這一基礎上,通過接受老年教育,實現活到老,學到老,終身保持社會適應性,堅持終身不退出的社會參與成為絕大部分老年人的主流思想觀。與此不同,老年人仍被整個社會視為被撫養人口,甚至老年人也自認為是社會、家庭的累贅,這種社會地位不高、自我價值貶低和精神資源的貧瘠是中國老年群體和社會普遍存在的思維觀念,尤其在權利理論上,雖然《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了老年的受教育權利,但與之相關的老年福利支持總體還不夠,尤其是老年人進行自我完善和接受終身教育的意愿還不強,退休即退出社會的思想認識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中國發展老年教育的理論取向和國外存在明顯差異,加之中國老年教育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尚未完全形成,使老年教育的目標與內容相對單一,在這些方面尚有深化的領域和拓展的空間。
2.從老年教育的運行模式審視
中國雖然基本形成了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相結合、正規化教育和非正規化教育于一體的多形式的老年教育,但從總體上看,與國外“政府保障性福利主導+非政府組織和民間機構廣泛參與+市場積極推動”的老年教育模式相比,中國的老年教育尚處“政府補充性福利主導+非政府組織和民間機構零星參與”的階段。無論是作為老年教育主體的老年大學(學校),還是新興的社區老年教育,其受眾面都極為有限。作為一個60歲以上人口超2億人的老齡大國,單純的政府投入勢必難以滿足老年群體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市場機制、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理應在老年教育中發揮更多作用。最為重要的是,與國外高等學校普遍參與老年教育不同,中國高等院校對老年教育的參與和介入還不多,這是老年教育發展不足的重要肇因。中國老年大學最初是由老干部管理機構專門為離退休老干部建立的,盡管目前老年大學已面向所有老年人,由于各地辦老年教育的傳統思想以及協同機制缺失,從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等院校的參與和老年教育的深化發展。不僅如此,西方國家相對發達的公民社會造就了自主型老年教育的迅猛發展,而中國社會團體創辦的老年教育還處于發展的萌芽階段,借助國外經驗,積極引導和依靠社會力量發展老年教育,是推動中國老年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
3.從老年教育的課程設置審視
國內外老年教育的課程設置是不同教育理念引導的直接結果,實用主義哲學觀在國外老年教育的課程設置中得到了極為明顯的體現,并與其主導的福利理論、權利理論、社會參與理論等融為一體,形成了為老年人“退出職業角色——扮演新社會角色——不斷適應社會需求”做準備的一整套課程體系,極大地有助于老年人力資源的持續開發和老年群體社會潛能的不斷發掘。與此不同,中國老年教育課程設置是在福利理論指導下,以閑暇教育和自我陶冶教育為主導,從價值導向上將老年人置于“非必要的社會勞動者”的角色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老年人身上豐富社會經驗的累積、大有可為的智力資源潛能以及人力資本價值,幫助老年群體從長期的社會職業角色中解脫出來,追求生理閑適和心理超越,實現安享晚年、樂渡余生的中國儒家文化,凸顯了尊老、敬老、奉老的價值導向,這是老年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人均壽命的增長,從退出社會職業角色到走向生命終結,這期間的時間跨度明顯延長,以60歲為基點的閑暇教育內容導向,并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社會生活的學習需求。在中國的老年教育中,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以及社會適應能力教育的內容設置總體不足,尤其缺乏“臨終關懷、直面死亡”等死亡教育的內容,既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也與老年人的思想觀念關聯,值得關注和深入探索。
4.從老年教育承載主體審視
教育承載主體是任何教育活動都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是連接教育主體、整合教育中介及教學材料的綜合體。國外老年教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既有老年自發的組織,也有政府職能的推動,同時還有教育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資源配置機制,總體上形成了以高等學校為聯動軸心的老年教育運行體系,高等學校通過無差別化的老年群體入學準入,常態堅持的老年教育研究,貼近社會的老年從業者培養,創辦第三年齡大學、開設發送中心、為老年教人提供學習課程、開展遠程網絡教育等方式,全面參與并積極推進老年教育。與此不同,中國正規有組織的老年教育承載主體相對單一,老年學校的發展更多依靠的是政府的力量,而社會的參與、企事業單位的注入,僅僅是階段式的活動教育。一方面,發展老年教育尚未作為高等學校服務社會的重要內容得以全面實踐;另一方面,體制壁壘、機制壁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化老年教育的發展。中國近30年的老年學校教育發展,不僅嚴重缺乏高等教育的支撐,也缺乏長遠發展的戰略規劃,初具雛形的省、州(市)、縣、鄉(鎮)、村五級老年教育體系尚未形成合力,需要學界在老年教育實踐中,積極探索協同創新發展老年教育的路徑。
國外老年教育發展的理念、老年教育發展的方式,需要中國結合國情現實,有選擇地學習踐行,然而,國外高等學校全面參與老年教育,這一壯大老年教育規模、提升老年教育水平的做法,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因此,有必要積極推進高校參與老年教育的發展,在中國老年教育發展的現階段,深化高校發展老年教育的認識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其意義和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是大學職能發揮的體現
高等學校發展老年教育,是現代大學職能發揮的重要體現?,F代大學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前兩項是通過中介,比較間接地服務社會,而高等學校辦老年教育是直接為社會服務。老年是從青年走來,青年是老年人的后備軍,這是自然發展規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這是亙古不破的真理,高校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既挖掘了學校資源的潛力,又拓展了高校培養人的領域,更凸顯了高校服務區域社會需求的歷史擔當責任。
2.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條件
從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資源占有上看,高等院校辦老年教育有獨特的優勢和條件。高校豐富的行政和教學管理經驗可以加以充分借鑒和運用,充足的物質資源可以保證老年大學教育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歷史積淀的校園文化可以拓展老年學習活動的舞臺,高校得天獨厚的資源挖掘,教師隊伍的潛能發揮,能夠有效推動老年教育較快發展。校園內青年人與老年人的教育活動相互影響,人員的相互交往,不僅可以促進兩代人綜合素質的提高,互補雙贏,而且可以促進高校自身的建設和發展,通過發展老年事業需要的相關專業,培養老年服務與管理的專門人才。
3.是現實社會的時代要求
高等學校是中國最為豐富的教育資源所在。而中國老年人口總量不斷增長的現實,以及超2億人的老年群體持續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教育訴求狀況,使中國現有的老年教育資源承載力明顯不足,既有的老年大學、老年學校、社區老年教育,無論是在層次、數量、規模還是結構上都與現實社會需求形成了極大的差距和明顯的供求矛盾,需要組織引導社會各行各業積極面向老年群體釋放教育資源,提升老年教育的水平,擴大老年教育的供給能力。高校全面參與老年教育,開展老年教育的理論研究,探索老年教育的規律,培養老年教育的師資,培訓老年教育的管理人員,既是高等學校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同時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時代要求。
4.應對老齡化的重要舉措
高校作為現代社會的知識中心和人才輸出基地,其參與老年教育是應對社會老齡化的重要舉措。打造學習型的社會,構建終身教育的體系,這既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理念,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終身教育必須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高校實踐老年教育的價值追求理念。目前,中國高校的繼續教育僅針對各類在職人員,在教育序列中忽略了面向老年人的重要環節,提供老年人接受教育的學習內容體系尚未完全形成。教育是一個人工作、生活甚至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伴隨人們終身的持續不斷的活動過程,是人類一切作為的基礎和前提,老年教育既是終身教育的最后階段,也是老年生活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校繼續教育的范疇應向職后延伸和拓展,積極參與發展老年教育,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這既是對老年人享有終身教育權益的維護,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質量的有效途徑。
中國老年人口規模之大,老齡化速度之快,高齡人口之多,是世界人口發展史上所罕見的,面對老年教育的復雜系統,應把握老年教育的特點,遵循老年教育的規律,協同創新發展老年教育,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如何協同發展老年教育,需要打破社會、政府、高校、行業企業間老年教育的資源壁壘,破除體制和機制的障礙,既各司其職、各展其能,又相互協同,形成合力,應從以下6個方面深化老年教育的發展。
1.教育理論的系統化
老年教育的理論取向是老年教育發展的價值定位和根本方向,明確和把握老年教育的理論取向是推進老年教育發展的前提和關鍵。國外老年教育的理論主要有:權利理論、福利理論、自我完善理論、終身教育理論、社會參與理論,總體上國外老年教育理論取向有一個從注重老年人的個體發展到注重老年人與社會共同發展的演變過程。權利理論是從老年人個體角度強調老年人受教育權利;福利理論是從國家角度強調保障老年教育的義務;自我完善理論是從老年人健康的角度強調老年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和發展目標;終身教育強調人一生學習和整個社會學習的必要性,強化老年人受教育權利的不可剝奪性,注重老年人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協調;社會參與理論從人與社會共同發展的角度強調老年人是社會的一員,是社會成果的分享者和社會發展的參與者,社會參與是實現老年人自身發展的根本途徑。社會參與理論是積極老齡化目標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西方國家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對老年教育實踐影響最大的理論。在中國老年教育的實踐領域,以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為核心理念的養生健康是主要的理論,其他相關理論雖有所體現,但并不占據主導地位,如終身教育理論盡管受到學者們的特別推崇,但在實踐中,老年教育仍未被納入教育的常規體系,各地老年大學承辦主體單一,教育形式也多為組織老年人開展各種“活動”。老年學校教育的發展有空間,但沒有實現規范化、市場化。社會參與理論雖在中國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在中國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就業壓力較大的形勢下,也受到了質疑。*王英:《中外老年教育比較研究》,《學術論壇》2009年第1期。顯然,中國老年教育的發展亟待理論的深化和導引。
2.運行機制的市場化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以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國家和各級政府無力投入大量資金發展老年教育事業,因此,中國發展老年教育事業面臨一個兩難矛盾。由國家包辦老年教育事業的道路走不通。若完全以市場化商業運作,則無法維持其運營成本,也是不可實現的。針對中國城鎮老年人的收入狀況則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特點。應該改變傳統計劃經濟思維下的管理方式和運行機制,按照產業化思路和市場經濟規律發展老年教育事業,建立市場化的運行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創辦老年學校教育,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適當收取一定的教育服務費,使所有社會老年教育機構不僅能生存,而且能發展。
3.辦學主體的多元化
中國老年教育應構筑多元化的辦學主體,一方面,鑒于中國老年教育仍處于初創時期,國家和政府的介入對老年教育推廣和普及非常必要,今后需要進一步加強國家和政府的影響力,將老年教育作為社會福利政策和社會發展戰略,加強制度支持、資金保障。將老年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借助高等院校的資源優勢,推動老年教育的專業化、科學化發展。另一方面,突破單一依賴政府資源供給的老年教育體制,整合社會資源,吸納非政府組織、公益機構、志愿者團體、社會工作者等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老年教育發展,引導老年人自身力量的集合和社團組織的形成,不斷推動老年教育多元化發展,滿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促進老年教育長效發展。
4.教育方式多樣化
老年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老年人修養水平,開創健康、快樂、進取有為晚年生活的教育活動。由于老年人職業背景的多元性、學歷構成的差異性,學習動機的復雜性,認知水平的層次性,使老年教育與青少年教育的模式有明顯不同。青少年的教育是在潔白的紙上描繪美麗的畫卷,而老年人的教育是在原有生活閱歷上提高人生的境界,使其正確地認識社會和人生,把握生命的特征和規律,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老年學校教育必須針對老年需求的特點,需要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教育模式,使其包含既有走讀式、又有寄宿制式,既有規范的課程教育、又有社會活動的實踐教育,既有函授老年教育,又有網絡老年教育,既有短期基礎教育、又有長期提高教育。注重把老年教育與老年養生保健結合,與老年興趣愛好發展結合,與老年心理健康調試結合,與老年社會適應結合,與老年休閑旅游結合。
5.教學內容的綜合化
教學內容是老年教育的生命和活力,教學內容的科學與合理,直接關系到教育目標的實現。國外老年教育歷經五十多年的實踐發展,逐漸形成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老年教育課程,而現階段中國老年教育主要以健身、休閑類的活動型課程為主,這與老年人發展的全面性、社會生活的適應性要求尚有差距。因此,就教學內容來說,中國老年教育應該努力實現內容形式的豐富多樣。一方面,依據老年人在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異,細分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增加老年人參與教育的機會和選擇,保障所有老年人的受教育權利。另一方面,以“賦權增能”為基點,建立涵蓋準備教育、生活適應教育、身心健康教育、死亡教育等較為完善的老年教育課程體系,逐步實現老年教育內容的綜合化。*王英:《中外老年教育比較研究》,《學術論壇》2009年第1期。
6.教管人員的專業化
高素質、專業化的老年教管人員是老年教育成效的關鍵所在。在當前高等學校尚未全面參與老年教育,老年教育規范化、專業性相對不足的背景下,高等學校應擔負起為老年教育培育高素質、專業化的師資隊伍的使命。一方面,在高等學校增設相關的老年教育專業,圍繞老年教育的理論研究、老年教育與管理專門化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工作;另一方面,對現有的老年教育從業人員,尤其是老年大學的教職工、社會老年教育的相關人員、老年遠程教育的從業人員進行集中的教育理論、老年心理、老年教育等方面的培訓,不斷增強老年教育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
積極面對人口老齡化道路離不開老年教育的強有力支撐,而老年教育的發展既是高等學校服務社會的本分,也是高等學校的優勢所在,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協同創新發展老年教育,沒有現成的答案。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但不能簡單照搬國外模式,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順應歷史發展趨勢,針對老年教育的特點,把握老年教育的規律,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高校參與,發展集老年大學、社區教育、網絡教育、單位教育、自主教育于一體的老年教育模式,不斷完善老年教育的運行機制,切實提升市場在老年教育中的資源配置作用,引導和鼓勵支持高等學校及民間社會團體興辦各種形式的老年教育,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老年教育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