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隨著醫療搶救72小時黃金時間的結束,天津塘沽危險化學品儲存倉庫爆炸事件的火勢和有毒化學品擴散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一張張觸目驚心的照片、一個個鮮活又年輕的生命消失在火海中,令人心情沉重。然而,在傷員救助方面,更多、更深入并有意義的工作才剛剛開始。作為醫療救助體系發達的國家,美國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積累起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成熟經驗和規則,對這些規則嚴格而熟練的執行,有效地將各類災難給美國社會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也使個體的生命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在這里,我們想從醫院如何準備和應對大型突發災難的角度出發,來分享一些美國的經驗。
醫院,尤其是大型臨床醫療及學術中心,不僅僅肩負著日常為民眾提供醫療服務的工作,更肩負著重大災難救災的工作。美國醫院承擔的重大災難主要包括兩類: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如果將這兩類災難細分的話,前者又包括颶風、疾病突發、極端天氣、大火、地震等;而后者常見的則有化學品泄漏、惡性交通事故、恐怖襲擊、包裝等。
美國要求醫院對“所有可能的災難事件”建立災難應對計劃。每年,醫院都需要和當地政府一起評估可能發生的災難,以及災難發生的概率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醫院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相對于“災難應對措施”的具體步驟和執行方案,并進行災難應對的演習。
在災難發生后,美國醫院會按照要求立即采取以下三個方面的措施:
第一,啟動災難應急預案。急診室災難應急預案在2分鐘內需要被啟動,而災難應急中心則在15分鐘內完成啟動工作。其內容包括:立即規劃出應急病房,急診直接把重傷員轉送到應急病房;急診外傷隔間立刻為即將收治的病人安裝設備,以便直接接受更加嚴重的患者;為快速轉診贏得時間,在急救車??刻幵O置分診區域;第一時間建立起消毒帳篷;立即在會議室建立呼叫中心;在醫院入口建立安檢中心和安檢系統,對于進入醫院的人員進行必要的安檢和疏導,以免造成混亂;急診的等待區域改成急救護理區域,為輕傷緊急護理患者提供服務。
第二,追蹤受害者,讓受害者與家屬重聚。受害者和家屬可能分散在醫院不同的部門或不同的醫院。醫院應該在第一時間公布患者姓名,讓家屬和受害者盡快相聚。
第三,與媒體溝通。醫院要主動向媒體通報傷員救治進展,而且要以最快速度更新可靠信息。其次,醫院要及時做到與自己的員工溝通,避免以訛傳訛,防止不實信息在醫院內部與外部蔓延。更為重要的是,在災難發生后,醫院會收到成百上千的媒體采訪請求,媒體也會試圖滲透進醫院,更希望接近醫務人員和受害者家屬。在這種情況下,醫院需要指定官方發言人,避免許多媒體途徑造成的流言、甚至擾亂社會秩序的謊言。同時,由于災難造成醫院熱線可能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忙碌或者堵塞,醫院應該在此期間開設額外的專線,以應對災難咨詢和傷員查詢工作。
除了救治傷員以外,醫院還有安撫家屬、當地居民和醫務工作者的職責。災難可能給受害者家屬、當地居民以及本院員工造成心理創傷,因而應在第一時間組織心理輔導團隊,赴現場對相關人群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幫助受害者和家屬,讓他們消除恐懼、憤怒等不良情緒,為他們建立起安全感。對于醫務工作者,要盡可能聚集多個工作小組在一起工作,讓他們感到自己不是孤軍奮戰,鼓勵不同工作小組間的交流,以緩解醫務工作者的疲勞感和恐懼感。
醫院既是災難救治中心,也是社區中心,因而肩負著協調社區內一切可利用資源的責任。醫院已經建立起的社區、志愿者、以及社會工作者網絡資源在這個時候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這些資源應該在醫院總體協調下進行工作,而不是散兵游勇的各自為政。
災難是可怕的而且是突如其來的,它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精神造成巨大的損失。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最可怕的是對于災難應對沒有足夠的準備。醫院要讓員工有災難危機意識,并且讓工作人員都了解自己在災難中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任務。醫院的災難危機管理團隊要建立起職業化的管理和應對方法,并在災難指揮過程中實施。實際上,除了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災難救助依靠的也是人心、人力和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