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
賀宛男,1967年畢業于復旦大學新聞系,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著名財經評論家和專欄作家,擔任多家投資機構獨立董事。
中國大陸總人口13.6782億,其中7億左右是男性;
勞動年齡人口(16歲—60歲)比上年減少371萬;
全年GDP增長7.4%;
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實際增長8.0%;
基尼系數為0.469;
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7.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9.1%;
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51.2%;
……
以上數據全部來自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2014年中國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這份被稱為“中國經濟年報”的數據剛一問世,就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無論是政府官員、研究學者還是普通老百姓,想尋找任何當下中國經濟問題的答案,都無法繞開這些看似枯燥的數據。在1月2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對中國2014年的經濟表現做了一些分析,其中包括:2014年經濟下行壓力很大;7.4%的增速基本實現去年7.5%左右的增長目標,評價這個增速的尺度和標準需要適應“新常態”;中國經濟總量已達63.6萬億元,這是中國GDP首次突破60萬億元;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1%左右,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可以說,中國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的區間”。
但對老百姓來說,這些數字跟日常生活到底有怎樣的關聯?從中能否看出中國經濟的轉型方向?人們的生活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圍繞這些問題,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著名財經評論家賀宛男向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做了全面詳細的解讀。
GDP:制造業拖后腿
環球人物雜志:2014年中國GDP增速是7.4%,官方也承認去年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大。從這個增速能看出什么趨勢?
賀宛男:已經有很多統計分析表明,這個增速是24年以來的新低。2014年4個季度中,只有二季度增速稍高一點,是7.5%;三、四季度都是7.3%,說明經濟增長的總體趨勢還在往下走。
環球人物雜志: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
賀宛男: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制造業即第二產業的拖累。GDP是現實的財富,去年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情況比較好,增長了8.1%;再看投資,投資是未來的財富,同樣是三產增速最高,去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超過50萬億元,同比增長15.7%,其中三產投資占了28萬億,同比增長16.8%,而二產投資只增長了13.2%;還有就業,匯豐數據顯示,去年服務業吸收的雇傭者人數超過了制造業。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我看到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去年工業企業利潤的一組數據,比較令人震驚: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值同比增長3.3%,其中主營活動利潤僅僅增長了1.6%。就是說,去年工業企業利潤的增長主要是靠非主營業務拉動的。在我印象中,統計局自有數據以來,1.6%的增長是從沒有過的。更關鍵的是,在整體只增長3.3%的前提下,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實現利潤比2013年還下降了5.7%,一升一降中相差了9個百分點,特別是去年1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了8%。反倒是外商投資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的利潤增長較好。這些數據非常明顯地反映出過去一年,整個二產相當艱難。

環球人物雜志:二產中的國有企業為什么利潤下滑如此嚴重?
賀宛男:一是行業性原因,國企大部分都是傳統產業,高能耗,高新技術較少;二是體制性原因,各種硬性福利、支出和消費很高。要知道整個國有企業有一百多萬億的資產,占工業企業總資產的一半以上,國家劃撥的土地還沒算進去。但在全部工業企業利潤6.47萬億元里,國企只貢獻了1.4萬億,還不到1/4,這是怎么都說不過去的。可以說,這些數據表明了一個很緊迫的任務,就是國企改革。
環球人物雜志:未來服務業能否取代制造業的地位?
賀宛男:從整個GDP的情況可以看出,中國的世界工廠時代已經走到最后了。勞動力成本上升,進出口增長也很低,加上全球現在都在防通縮,大家都捂緊了口袋。從GDP各項數據看,三產和二產之間已經拉開了差距,可以說,中國從2013、2014年起就走上不再僅僅依靠制造業,而是必須依靠服務業來實現較好增長的路徑了。
居民收入:還是低
環球人物雜志:雖然GDP增速下降,但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速是8%,超過了GDP增速,這說明了什么?
賀宛男:過去多少年我們主要看三個增速:財政收入的增速總是最高的,在10%—20%;其次是GDP增速,在8%—10%;最后才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前是城鎮和農村分開核算,全國居民收入情況不公布,但學界估計實際增速在5%—6%。2013年首次公布全國情況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速超過了GDP增速,這是件好事。但要注意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速是6.8%,仍然低于GDP增速。更重要的是,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20167元,平均一個月還不到2000。中位數是17570元,一個月也就1500左右。中位數比平均數更能反映實際情況,因為一個馬云的收入就能拉高不少普通人的平均值。所以我覺得盡管人均收入在增加,但我們確實還屬于中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
另一方面,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要跟消費結合起來看。2014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26萬億元多一點;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萬多元,乘以13億人口的話,也是26萬億左右,這說明了什么?老百姓手里有這么多錢,就只能花這么多。而且零售總額是大家出去吃飯、買衣服、租房這些消費,買房、教育、醫療、娛樂還不算在里面。所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跟實際消費比起來,還是太少太少了。在這種情況下,必然迫使老百姓省吃儉用,盡量多存點錢。
環球人物雜志:現在都在呼吁漲工資,能否改變這種狀況?
賀宛男:不能僅僅寄希望于漲工資。目前我國人均收入比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老百姓的財產性收入太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四大塊:首先是薪酬收入,即工資;然后是經營性收入,即自己創業、做老板;還有轉移性收入,比如養老金;最后是財產性收入,比如銀行理財的利息和房租收入。現在中國老百姓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靠工資,但工資是要跟企業利潤相匹配的,工資漲得太快,企業承受不了,老板就不雇傭你了。
城里人相對還好一點,中國的人均收入之所以拉得這么低,主要是住在農村的6億多農民,他們沒有多少財產性收入,打工的工資又非常少。所以現在才要搞“新土改”,農村不動產登記,以后農民進了城,家里的土地和房子可以轉讓,這就有了基礎的財產性收入。



要知道,美國人的收入里至少有30%—40%是財產性收入,一旦失業或者工資減少,基本收入還在。而現在的新北京人、新上海人真的很苦,哪怕一個月工資一萬元,如果沒有房子,壓力也非常大。反過來,有了房子的人,哪怕工資低一點也不怕。所以今后必須在收入結構上進行調整,不能僅僅靠工資。
環球人物雜志:但是目前房價非常貴,土地財政不改變,老百姓很難擁有不動產。
賀宛男:從根源上說,造成這種狀況還是由于政府、企業和老百姓三者之間的關系有問題。我看了去年1月到11月的財政收入數據,有13萬億左右,估計2014年全年會達到15萬億,這還不包括政府賣地的收入,都加在一起可能有20萬億左右,而13億老百姓一共才拿了26萬億元。中國靠財政供養的人數有多少?我看到的數據是5000萬左右。所以過去才有“30個老百姓養一個公務員”的說法。因此,今后在三者關系的分配中還是要不斷向老百姓傾斜,否則要轉向以消費拉動經濟還是比較艱難的。
“三駕馬車”:投資讓位于消費
環球人物雜志:從經濟“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出口的數據,能反映經濟構成的什么變化?
賀宛男:進出口這塊已經不能稱之為“馬車”了,最多是個“自行車”。去年進出口只增長了2.3%,跟7.4%的GDP增長相比顯然是拖后腿的。在進出口當中,進口還下降了0.6%,這也反映了我們整個制造業的不景氣,因為進口的基本上都是大宗商品,比如鐵礦石、原油等。
再說投資,也是一匹“瘦馬”了。增速從之前的百分之二十多下降到15%左右,其中很大一塊就是房地產投資,已經出現明顯回落。
最后是消費,即內需。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這一塊去年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1.2%,原來投資是經濟的第一引擎,現在已經逐漸讓位于消費。但消費首先受到收入的制約,尤其是房價太高,醫保也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老百姓生一場大病幾十萬沒了,買一套房子幾百萬沒了,平時只好省吃儉用了。在發達國家,消費一般占GDP比重的70%左右,中國目前是60多萬億的GDP,只有20多萬億的消費。
環球人物雜志:統計局還提到城鎮調查失業率5.1%,這個數字高還是低?
賀宛男:這個數字是登記失業率,但有多少人會去登記呢?大多都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啃老的80后、90后是不會去登記的,還有很多一畢業就失業的大學生也不會去,所以登記失業率不是真正的失業率。
不過,我認為中國的失業率以后也不會太高,因為農村勞動力已經轉移得差不多了,大學生如果不怕錢少,基本上都能找到工作。這次年報也說到了人口結構,16歲到60歲的人口數量是在下降的,比上一年減少了371萬人,如果一年年往下走的話,就業負擔也會相應減輕。所以我覺得,中國就業最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關鍵在于你對工作是不是滿意,“就”業是可以實現的,但“樂”業很難說。
環球人物雜志:統計局局長馬建堂透露,中國在“十三五”期間要解決“三個一億人”的問題,即推進城鎮化。未來5年這三億人的城鎮化會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賀宛男:所謂“三個一億人”,是指一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中西部還有一億人要進城;還有改造城中村等涉及到一億人。這個問題的關鍵我覺得不是一個人住在哪里,而是他們能否享受到城鎮居民所享受的一切福利待遇。我家里有個鐘點工,告訴我他們那里的老人一年只有400元的養老金,平均一個月才30來元。
要改變這一點,我認為靠一個五年計劃是很難完成的,就像這次統計的城鎮化率,數據顯示城鎮常住人口占比54.77%,把有居住證的人都算成常住人口了。但這些人并不真正享受城鎮福利,真正享受的人只有37%—38%,其他都是候鳥,干活在城鎮,福利待遇是農村的,上學、醫療、養老跟城里人差得不是一點半點。要解決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是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問題,不是一個五年計劃的問題。
2015年:必須轉型
環球人物雜志:這次出現了“中國經濟總量超美國”的觀點,馬建堂認為這是低估了中國的物價水平,高估了中國的GDP總量,所以不認可。你怎么看?
賀宛男:我很同意統計局長的看法。這個觀點的理論基礎是購買力平價,大家都拿100塊錢,在美國可以買多少面包、蔬菜、水果,在中國可以買多少。但關鍵是達到什么標準?是吃飽,還是吃好?其中有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
相對于購買力平價,我覺得真正的衡量標準還是看匯率。最近人民幣就在貶值,兌美元從6.1元貶到6.25元,馬上就有人開始計算去美國讀書一年要增加多少費用。剛才也說了,普通中國老百姓每人每月可支配收入大多在1500元,而美國人起碼要到5000美元,兩者怎么比?雖然是談經濟總量,也還是要考慮人口因素。另外,發達國家的老百姓,房子、醫療什么都有了,中國老百姓還要白手起家,剛剛從農村進入城鎮,相關福利因素都要考慮進去。
所以我認為,所謂“中國經濟總量超美國”,第一并沒有超過,第二更重要的是看人均財富的占有,否則說“超過”沒有意義,中國老百姓還是會覺得“美國人比我生活得好”。
環球人物雜志:最后能否預測一下,2015年中國GDP增速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會如何變化?
賀宛男:(笑)我對這些問題沒法預測,隨便說一個數字是沒有意義的。很多研究學者各有各的說法,低的說只有5%,高的說7.5%也可以完成,但我看不出他們這些預測的依據何在。我想說的是,目前的經濟如果還依賴制造業,是沒多少前途的。個人也好,企業也好,要盡量轉型。否則哪怕你今年日子還好過,以后終歸不會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