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簡介
路易·贊貝里尼,生于1917年。曾是奧運會長跑選手,太平洋戰爭期間服役于美國陸軍航空隊,1943年因戰機失事遭日軍俘虜,在戰俘營里度過了700多個日夜。
戰爭片大多喜歡拍得殘酷,以此讓人們深刻反省,2015年1月底在中國上映的《堅不可摧》,更是如此。它描述了一位美軍士兵,在二戰中落入日本戰俘營,被長期囚禁、受盡凌辱,獲救后費了很大力氣才走出陰影,最終原諒敵人的故事。它沒有控訴,沒有煽情,只有真實的殘酷。
《堅不可摧》之所以如此真實,就因為它并不是一個杜撰的故事,而是一段真實的人生歷程。故事主角路易·贊貝里尼,是美國前田徑運動員,也是二戰時的一名美軍士兵。2010年,美國著名作家勞拉·希倫布蘭德將這個故事寫成小說,出版6個月銷量便突破百萬。2014年,安吉麗娜·朱莉又將其搬上大銀幕。時年97歲的贊貝里尼從未想過,自己曾經的噩夢能成就兩部杰出的作品。遺憾的是,就在電影公映前5個月,贊貝里尼去世了。
一次次與死亡擦肩而過
1917年,贊貝里尼出生于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父母都是意大利移民。幼時起,贊貝里尼桀驁不馴的性格便展露無遺。稍大一些,他開始喝酒、打架,上中學時,贊貝里尼成了鎮上的“小魔頭”,人人都對他敬而遠之。
為了改變贊貝里尼,哥哥設法讓他參加一次賽跑。這成了贊貝里尼人生的轉折點,他當上冠軍,第一次體驗到掌聲和稱贊,從此,校冠軍、鎮冠軍、州冠軍……1936年,他參加了柏林奧運會,成績是5000米第八名,甚至與希特勒握手合影……
就在他憧憬著1940年東京奧運會冠軍時,二戰爆發了。這個生于一戰、成長于大蕭條時期的男孩毅然走上戰場。但他沒想到,這竟是夢魘的開端。
一次尋常的搜救行動中,意外突生,戰機墜落太平洋,機組11人中8人遇難。贊貝里尼和另外兩名幸存者乘著救生筏,在杳無人煙的大海上漂流。每天,贊貝里尼都會回憶母親烹飪的美味,依靠脆弱的幻想留住希望。沒多久,其中一個伙伴絕望死去。漂流了47天后,贊貝里尼和另一個同伴終于被救起,死里逃生。
然而,將他們救起的卻是日本人。
戰爭是殘酷的,比戰爭更殘酷的,是日本軍人——這幾乎是當時美國人的共識。日本軍人在失敗時,通常都會選擇同歸于盡而非認輸。他們對自己的生命冷酷如斯,對敵人更是暴虐。幾番輾轉,贊貝里尼從太平洋上的日軍基地被送往日本國內,關入直江津戰俘營。日本政府將戰俘們送到工廠、煤礦和碼頭,干重體力活,而且始終有人揮舞著警棍辱罵、毆打他們。曾經的奧運明星淪為被肆意踐踏的階下囚。
戰俘營食物緊缺,為了換取一點食物,贊貝里尼要清掃900名痢疾患者共用的茅坑。更有甚者,他有時只得去豬圈,從豬的糞便里尋找沒有被消化的食物。高燒、痢疾從贊貝里尼落入日軍手里就從未間斷過,但與生俱來的叛逆與不屈令贊貝里尼總能在痛苦中找到希望與慰藉。
“情況已經不可能更糟了”,贊貝里尼這么對自己說。這時的他已虛弱到體重不足70斤。但他錯了,遇上日軍士官渡邊弘光后,他才真正了解到何謂人間煉獄。
渡邊弘光的綽號叫“大鳥”,性格無比暴戾、扭曲。從第一次見到贊貝里尼起,他就將這位前奧運明星視為發泄對象。一次,他命令全戰俘營的人掌摑贊貝里尼,贊貝里尼挨了220記耳光,整個臉都腫了起來。另一次,贊貝里尼被勒令舉起一根沉重的橫梁,一旦胳膊彎了,便會被開槍射殺。他堅持了37分鐘,渡邊惱羞成怒,揍了他一拳后揚長而去。
當時的戰場上,盟軍與日軍正在膠著激戰。而一旦日本戰敗,所有戰俘都難逃被屠殺的命運。隨著戰局日漸明朗,死亡離贊貝里尼越來越近,終于有一天,渡邊告訴他,“準備被淹死吧”。就在他驚懼交加時,原子彈突兀地為這場戰爭畫上了句號。贊貝里尼在被囚禁了700多個日夜后,等到了奇跡般的釋放。


強者可以戰勝敵人,卻難以戰勝自己
曾有人在贊貝里尼獲救后問他,他是怎么挺過來的。贊貝里尼只是平靜地說,如果一開始他知道自己會遭受這么多苦難,他會選擇自殺。這是實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魂歸大海的同伴比贊貝里尼幸運,因為他無需遭受700多個日夜的折磨。甚至死在戰俘營中也是一種幸運,因為戰爭雖然結束了,但噩夢依舊不散——誰也沒想到,一次次與命運頑強抗爭的硬漢贊貝里尼,竟然在歸國后慢慢走向崩潰。
他患上了“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夜夜陷入噩夢中。他開始酗酒,去酒吧獵艷,試圖忘掉一切,但仇恨依然像地獄的獵犬一樣對他窮追不舍。他一步步走向瘋狂,盲目地策劃著復仇計劃,想籌資去日本。當計劃一次次失敗時,他折磨自己,也讓身邊人痛苦。有天夜里,他夢見自己勒死了渡邊,猛然驚醒后發現自己竟然掐著妻子的脖子。當時她已有孕在身,險些窒息。
妻子辛西婭是這場不幸中最痛苦的人。她想把丈夫拉出泥潭,卻眼看著他越陷越深。女兒出世后,贊貝里尼依然沒有任何改變,她一度向丈夫提出離婚。
可最后關頭,她還是心軟了。她知道,一旦她和女兒都離開了,贊貝里尼就真的是孤身一人。她告訴丈夫,自己不會離開他。
最初,贊貝里尼似乎對不離不棄的妻子沒什么感激之心。因為他的不慎,女兒也差點瀕臨死亡。但突然有一天,贊貝里尼在路上,想起了他和戰友在大海上漂泊,好幾天沒吃東西,大海無比靜謐,天空亮得耀眼,在那種神圣的靜寂里,他忘了干渴,忘了饑餓,忘了自己瀕臨死亡,心中只有對家人、對活在人世間的感恩。回想起那時,他終于再一次感受到了內心的平靜。
贊貝里尼意識到,一切噩夢都源于自己對渡邊、對日本軍人的仇恨。1950年,他去了日本。曾經虐待他的看守們已經作為戰犯被捕,贊貝里尼來到他們面前,認出了其中每一個人,但唯獨少了渡邊。警察告訴贊貝里尼,渡邊已經死了。贊貝里尼忽然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感情——憐憫。這一刻,他知道自己心中的仇恨已經開始慢慢消減。
1998年日本長野冬奧會,81歲的贊貝里尼被邀請參加火炬接力。出發前,他寫了封信給死去的渡邊,這樣說道:“這些經歷一度成為我的夢魘,因此我曾經滿腹仇恨地想要報復……當我問及你的情況時,有人告訴我你已經切腹自盡,聽到這個消息,我十分難過。從那時起,我原諒了你。”1月22日,贊貝里尼手持火炬,跑過直江津這個曾經囚禁過自己的地方。
戰爭到此刻,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約定的信號是揮舞國旗
2010年,小說《堅不可摧》出版,它的寫作源于一次意外發現。
作者勞拉·希倫布蘭德在查閱資料時,看到了贊貝里尼在二戰前參加奧運會的報道,知道了他輝煌的過往。她找到贊貝里尼的地址,給他寫了一封信。不久,她接到了贊貝里尼的來電。贊貝里尼向她講述了自己的人生,而她也給贊貝里尼說了自己的故事。
希倫布蘭德19歲就患上了“慢性疲勞綜合征”,這種病會導致患者嚴重疲勞,時常連續數月甚至數年臥床不起。希倫布蘭德不得不從大學輟學,并與外界切斷了所有聯系。更不幸的是,她還出現了繼發性疾病——暈眩癥,這令她每閱讀幾行文字就會頭暈眼花。
寫作本就不易,對患有這種病的人更是難上加難。病情好轉時,她便會出入圖書館,或奔走采訪;病情欠佳時,她索性閉目構思語句。2001年,她出版了處女作《奔騰年代》,講述了美國大蕭條時期,一匹叫做“海洋餅干”的小馬曾被人歧視,馬的主人霍華德、馴馬師史密斯、騎師波拉德也長期郁郁不得志。三人一馬克服厄運,永不言棄,為整個國家點燃了希望之火。這本書出版后,銷量超過600萬冊。希倫布蘭德也成為暢銷書作者,被譽為是不向命運屈服的正能量代言人。

兩個同樣經受了生活考驗的靈魂產生了共鳴,贊貝里尼甚至將自己的一枚紫星勛章送給了比他小50歲的希倫布蘭德,“你比我更有資格擁有這枚勛章。”
希倫布蘭德提出想為贊貝里尼寫一本傳記,老人愉快地答應了,他還笑著說采訪自己比采訪“海洋餅干”容易多了,因為他會說話。希倫布蘭德的病情時好時壞,為了寫作,她先后采訪了贊貝里尼75次,但全部都是通過電話進行,因為大多數時間她都虛弱得離不開家。贊貝里尼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她所有細節。
筆落紙上,7年時光荏苒。付梓成書時,贊貝里尼已是93歲的老人。妻子早已去世,他堅持獨居,不依賴子孫,還經常爬樓梯、修剪自家樹木。他說:“當你有了積極的生活態度,免疫系統就會強大起來。”
贊貝里尼不但親眼看到了小說的問世,還經歷了電影的制作。
美國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的住處與贊貝里尼家僅數百米之隔。但直到朱莉準備競爭《堅不可摧》的導演一職時,才頭一次得知這件事。她立刻決定去拜訪老人。這次拜訪,令這一老一少成了忘年之交。
通過層層篩選,朱莉最終拿到了執導權。得知消息的她興奮地讓丈夫布拉德·皮特爬上屋頂,用力揮舞手中的美國國旗——這是朱莉與贊貝里尼約定的信號。而此時的贊貝里尼正在家中,看到飄揚的美國國旗,不禁欣喜萬分。
朱莉曾說:“贊貝里尼一生都在鼓勵他人,他一直想通過拍一部電影來激勵更多的人,現在是時候了。”但老人終究沒有等來這一刻。2014年7月,在電影上映前,這位世紀老人帶著一絲遺憾走到了人生盡頭。
在拍攝《堅不可摧》的電影時,朱莉問贊貝里尼有什么話要告訴觀眾,他只是簡單地說:“不要放棄,不要絕望,總有一天一切都會過去的。”
這就是路易·贊貝里尼的故事,一位曾經的叛逆少年、奧運選手、美軍士兵、日軍戰俘。他遭受過無數苦難,但從未放棄希望,他走過了傳奇般的人生,留下了一個激勵無數人重燃希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