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等


[摘要] 目的 探討β干擾素(IFN-β)經鞘內注射治療多發性硬化(MS)的療效。 方法 整群選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該院收治的76例MS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8例。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IFN-β鞘內注射,比較兩組的療效。 結果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1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58%(P<0.05);兩組治療后ADL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NDS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不良反應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IFN-β經鞘內注射輔助治療MS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障礙,提高臨床療效,不良反應少,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多發性硬化;β干擾素;鞘內注射;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7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6(c)-0117-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trathecal injections of β-interferon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sclerosis. Methods 76 patients with M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between June 2013 and June 201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of 38 cases.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based on which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FN-β intrathecal injection.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92.1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1.58% (P <0.05); ADL of both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0.05); After treatment, ND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dverse reaction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Conclusion Assistant treatment of intrathecal injections of β-interferon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sclerosi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and clinical efficacy. With less adverse reactions, it should be widely applied.
[Key words] Multiple sclerosis; β-interferon; Intrathecal injection; Clinical efficacy
多發性硬化(MS)是臨床常見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病變,多見于腦室周圍的腦白質、小腦、腦干以及脊髓,患者常表現為肢體麻木、癱瘓、精神癥狀及失語等[1]。本病的致病原因較為復雜,目前主要認為與自身免疫機制具有密切相關性,臨床治療MS的主要方法為疾病調節治療,常用藥物為激素及干擾素β(IFN-β)。該院對MS患者在激素治療的基礎上加用IFN-β經鞘內注射,獲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該院收治的MS患者76例,均符合Medonald所制定的MS診斷標準,除外合并艾滋病、活動性甲肝、梅毒和其他免疫缺陷疾病患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者丙種球蛋白患者;合并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齡在18~65歲之間,平均為(35.76±9.45)歲;病程5~26個月之間,平均為(18.43±2.46)個月。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8例,兩組年齡、性別構成以及病程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該組予以500 mg甲基強的松龍溶解于50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進行靜脈滴注,1次/d,用藥5 d;然后予以20 mg地塞米松溶解于25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靜脈地主,1次/d,連續用藥7 d。然后予以強的松口服,劑量為1 mg/(kg·d),此后視病情康復情況酌情降低劑量,總療程6個月。
觀察組:該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100萬U IFN-β經鞘內注射,1次/周,連續用藥1個月后降低劑量為1次/月,連續用藥6個月。endprint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情況,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采用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DS)及日常生活量表(ADL)分別評價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觀察并記錄兩組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和體征均完全消失,NDS降低≥90%,生活恢復自理,無明顯不適癥狀;顯效:臨床癥狀與體征顯著改善,NDS降低50%~89%,基本恢復日常生活活動;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NDS降低18%~49%,能夠從事簡單的日常生活活動,但仍然需要臥床休息;無效:病情無改善甚至加重,NDS降低<18%甚至增加。
1.5 統計方法
數據以SPSS 18.0軟件進行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比較經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ADL及ND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ADL及N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DS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ADL評分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1例發熱、1例關節肌肉疼痛,1例局部紅斑,不良反應率7.89%;對照組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發熱,不良反應率為5.26%。兩組不良反應率無明顯差異(χ2=0.216,P=0.642>0.05)。
3 討論
MS的主要病理變化為脫髓鞘、軸索損傷、局部再髓鞘化以及形成膠質瘢痕等。本病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主要認為與體內抗原導致外周T淋巴細胞被激活,并進入到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之中,導致大量細胞因子釋放出來,誘發機體炎癥反應,進而損傷神經系統[2]。MS具有較高的復發率,治療難度較大,往往遺留嚴重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雖然目前尚缺乏直接證據表明MS與某種病毒感染有關,但大部分研究認為其與皰疹病毒、麻疹病毒以及EB病毒等具有密切相關性。推測抗病毒治療對于MS可能具有一定的療效[3]。IFN-β經體外給藥不僅能夠抑制T細胞中皰疹病毒的復制,同時可降低血清中病毒DNA的滴度,認為IFN-β可能通過抗病毒而治療MS。此外,IFN-β具有強效免疫調節作用,能夠有效控制炎癥的擴散而起到治療作用[4]。目前,臨床多推薦早期應用IFN-β治療MS。鞘內注射是目前臨床防治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主要手段,操作簡便且干擾因素較少,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相比于靜脈注射或者肌肉注射給藥,鞘內注射能夠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起效較快且作用較強,對于中樞神經系統相關性病變的治療具有明顯優勢[5]。劉博等[6]多發性硬化癥患者應用甲基強的松龍治療的基礎上加用IFN-β進行治療,總有效率達91.6%,相比于單純甲基強的松龍治療組的75.1%顯著提高%,而不良反應則無明顯增加,提示IFN-β輔助治療多發性硬化能夠提高臨床療效,且安全性較好。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應用β干擾素經鞘內注射治療后,總有效率達92.11%,相比于對照組的81.58%顯著提高,與上述報道接近。兩組治療后患者的ADL評分較對照組顯著提高,而NDS評分較對照組顯著降低,與潘祥奮等[7]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證實β干擾素經鞘內注射輔助治療MS能夠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
干擾素β的常見不良反應為肌痛、寒戰、發熱等流感樣證候群,通常出現在注藥后4 h左右,重復注射后癥狀可減輕。另一種不良反應為鞘內注射副反應,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頭暈頭痛等,多癥狀較輕,且多在24 h內可自行消失,部分患者需要進行對癥處理[8]。該研究中,觀察組加用干擾素β經鞘內注射后,不良反應率為7.89%,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與對照組的5.26%比較并無明顯增加,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IFN-β經鞘內注射輔助治療MS能夠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以及生活能力,提高臨床療效,且不增加副作用,是一種較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董艷玲,李呂力.多發性硬化治療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0,16(3):395-398.
[2] 王秀麗,宋秀娟,李亞,等.多發性硬化患者血清及腦脊液中干擾素-γ水平的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2,20(1):47-49.
[3] 佘曉嵐,侯玉立,朱美紅,等.不同劑量干擾素β治療復發緩解型多發性硬化的療效評價[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6):800-803.
[4] 賀電,李婭,徐竹,等.干擾素-β治療復發-緩解型多發性硬化系統評價[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4,14(9):775-788.
[5] 黃月艷,李強,鐘京梓,等.小劑量干擾素鞘內注射治療小兒重型病毒性腦炎[J].臨床兒科雜志,2010,28(1):80-83.
[6] 劉博,孟凡超,孫世龍,等.甲基強的松龍聯合β-干擾素治療多發性硬化療效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4,23(12):55-56.
[7] 潘祥奮.干擾素β-1b治療多發性硬化60例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7):73-75.
[8] 劉噴颶,張星虎,周衡,等.干擾素-β-1b治療多發性硬化的療效及不良反應觀察[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1,18(1):37-40.
(收稿日期:2015-02-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