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運光 陶國運 張麗 艾莉莎
【摘要】 目的 探討核苷類藥物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的效果。方法 13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 隨機分為A、B、C、D組, 每組33例。所有患者均進行保肝對癥治療, A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進行治療, B組患者采用阿德福韋酯進行治療, C組患者采用恩替卡韋進行治療, D組患者給予常規保守治療。對比四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A、B、C組療效比較, C組>A組>B組(P<0.05); A、B、C組治療效果均明顯優于D組(P<0.05)。治療后第12個月, A組患者的轉陰率為51.51%, B組為33.33%, C組為69.70%, D組為6.06%, 三組轉陰率比較:C組>A組>B組(P<0.05), A、B、C組的轉陰率均明顯高于D組(P<0.05)。三組轉換率:C組>A組>B組(P<0.05), A、B、C組的轉換率均明顯高于D組(P<0.05)。結論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采用核苷類藥物進行抗病毒治療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 其能夠對肝功能進行改善, 使相關不良反應及肝癌的發生率減少, 將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存時間有效的提高及延長。
【關鍵詞】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核苷類藥物;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4.15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病毒復制活躍在5年內大約會有15%~20%的患者發展成為肝硬化, 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大約有3%~6%患者發展為肝癌[1]。有研究表明, 乙肝病毒(HBV)-DNA 持續高水平是導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發生肝癌的高危因素[2]。因此, 對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將病毒最大程度的抑制或者清除是其治療關鍵。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病情比較嚴重, 采用干擾素進行抗病毒治療不能夠達到良好的療效, 而有研究顯示, 采用核苷類藥物抗HBV具有滿意的效果[3]。為探討核苷類藥物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的臨床效果, 選取本院132例該病患者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5年10月來本院接受治療的13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作為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A、B、C、D組, 各33例。A組男27例, 女6例, 年齡37~64歲, 平均年齡(44.2±5.9)歲, 病程6~27年, 平均病程(16.4±3.1)年, Child-Puch 評分(9.7±2.5)分, 其中14例患者為B級, 19例患者為C級, 18例患者為乙肝E抗原(HBeAg) 陽性, 15例患者為HBeAg 陰性;B組男29例, 女4例, 年齡39~62歲, 平均年齡(45.1±4.8)歲, 病程8~28年, 平均病程(15.9±2.8)年, Child-Puch 評分(9.9±2.3) 分, 其中15例患者為B級, 18例患者為C級, 20例患者為HBeAg 陽性, 13例患者為HBeAg 陰性;C組男28例, 女5例, 年齡39~63歲, 平均年齡(43.2±4.6)歲, 病程7~29年, 平均病程(15.4±4.6)年, Child-Puch 評分(10.0±2.7)分, 其中15例患者為B級, 18例患者為C級, 17例患者為HBeAg 陽性, 16例患者為HBeAg 陰性;D組男29例, 女4例, 年齡35~66歲, 平均年齡(43.8±6.3)歲, 病程7~25年, 平均病程(15.7±3.5)年, Child-Puch 評分(9.8±2.4) 分, 其中16例患者為B級, 17例患者為C級, 18例患者為HBeAg 陽性, 15例患者為HBeAg陰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上對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的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①具有糖尿病、高血壓、惡性腫瘤及嚴重心、腎等器質性疾病的患者;②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酒精性肝病及膽汁淤積性肝病的患者;③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及肝炎病毒的患者。四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時間、病情、癥狀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保肝對癥治療, A組患者加用拉米夫定進行抗病毒治療, 拉米夫定, 口服100 mg/次, 1次/d;
B組患者加用阿德福韋酯進行抗病毒治療, 阿德福韋酯, 口服10 mg/次, 1次/d, C組患者加用恩替卡韋進行抗病毒治療, 恩替卡韋, 口服0.5 mg/次, 1次/d, D組患者只給予護肝、利膽及降酶等常規保守治療。連續治療12個月為1個療程, 所有患者均進行1個療程的治療。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四組治療前后臨床體征、癥狀、肝功能與凝血酶原時間活動度(PTV);HBV-DNA陰轉情況;對四組患者第1、3、6、9、12個月時進行HBeAg血清轉換檢測及不良反應統計并對比。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治療前后肝功能與PTA比較 治療后, A、B、C組患者均未出現死亡患者, 且臨床體征、癥狀、肝功能及PTA均得到了明顯改善, 治療后指標顯著優于治療前,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 05), A、B、C組療效比較, C組>A組>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D組患者有3例死亡, 其中2例患者因病情加重為重型肝炎且治療無效而死亡, 1例患者因消化道內大出血而死亡, D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體征、癥狀、肝功能及PTA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B、C組治療效果均明顯優于D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HBV-DNA陰轉情況比較 治療后第12個月, A組患者的轉陰率為51.51%, B組為33.33%, C組為69.70%, D組為6.06%, 三組轉陰率比較:C組>A組>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A、B、C組的轉陰率均明顯高于D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