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雨
對于從小在茶區長大的周重林來說,茶是生活隨手可及之物,從不陌生,2002年,茶第一次成為他描述之物,在他看來,茶,首先是品飲對象,接著是描述對象,如今是研究對象。“開始,茶出現在我旅行文字特產部分之中,最近八年,茶變成了我主要觀察和描述的對象。我想,這就是茶特有的滲透性。以前是從世界去了解茶,現在是從茶里發現世界。”在這個過程中,周重林用“記者的直覺,學者的探索,作家的文筆”來約束自己對茶文化研究的熱愛,這個說法很有趣,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中國文化里茶更微觀更加生活化
記者:您如何看待茶在中國文化史的地位?
周重林:說實話,傳統的各種研究,并沒有太重視茶的存在。除了少數幾篇拿得出手的文獻來,很少有人專門把茶與中國文化來結合。宋明之際,才有許多人把茶廣泛地嫁接到物質生活中,把茶從廚房帶進書房,即從柴米油鹽帶入琴棋書畫中。但茶缺少像書與畫那樣蔚然大觀的宏論。茶更微觀,更加生活化。
記者:茶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儒、佛、道思想的哪些影響?它們是怎樣融合的?有什么體現?
周重林:茶文化脫胎于酒文化,酒文化是中國最核心的文化之一,無酒不成禮儀,無酒不成文字,儒家與道家都很重視。在唐代,茶脫離酒,獨立成為一大文化體系,釋家更是把茶塑造成與酒抗衡的日常品飲以及文化形態,在高僧大德以及士大夫的努力下,茶文化開始彰顯出奇特的魅力。
茶的遠征性滲透性及精神性
記者:眾多茶中,您最鐘愛哪一種?茶給您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
周重林:其實,我愛的東西很多。茶首先置身于酒、咖啡、可樂這樣的飲品競爭中,然后才是茶品自身的競爭。我飲用綠茶的時間最長,接著是普洱茶、巖茶、紅茶,最近幾年,黑茶與白茶也喝得多。我覺得我是小白鼠,不斷試茶,選茶。
記者:從茶的發展及中國人喝茶方式的變化中,能否想見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怎樣解讀茶與水、與茶器的關系?
周重林:在唐代,就形成了好山好水好器好人的傳統,我稱之為“絕妙好詞”體系,就是說,圍繞茶的詞匯都是美好的,你找不到“壞詞”來形容茶,當你反駁茶的時候,壞詞詞匯不支持這一行為。喝茶就雅是非常微妙的,一個人需要用茶來凸顯自己的品位。水,器以及人都是為了匹配誕生的,現在也是,為了一泡茶,我們找來器皿,找來水,邀約人,以期進入那個良辰美景的語境中。
記者:很多人說茶馬古道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您如何理解“茶馬古道精神”,它與茶的精神有何關聯?
周重林:我總結了茶的三大特性,遠征性,滲透性以及精神性。茶馬古道就是茶的遠征帶來的,茶獨特的生長環境,導致茶只有中國南方才可以獲得,茶的遠征就是茶樹的擴散,茶貿易的往來,茶生活的傳播等等。茶首先在中國境內完成超級傳播,境內56個民族,沒有不飲茶的。明清以來在全世界范圍內再次超級傳播,導致英國、美國這兩大帝國崛起,如果加上中國,那么全球三大帝國的崛起都與茶有關,這點我在《茶葉戰爭》里已經論說過。
記者:您在采茶或品茶的旅程中,不同的地域,是否也會帶給您對茶的不同領悟和解讀?
周重林:一地一景一茶,早成為獨道方物,那些不經意到來的味道,構成了一種喚作記憶的東西,也成為我們嘴邊時常流露出的文化,喝茶也變得復雜起來,但品茗的想象力也因此而生,想象力與地域文化密切相關。
龍井、碧螺春已經成為江南文化不可隔離的部分,安化黑茶,君山銀針對應著湖湘文化,普洱茶有茶馬古道,武夷山則一度是中國茶的代名詞。
一間茶館里的茶葉夢
記者:您發起了中國茶業新復興計劃,在對茶文化的回歸與傳播中,您的茶葉夢是什么?能談談您的收獲嗎?茶文化目前傳承的現狀如何?
周重林:百年前,英國、日本加入世界茶業版圖后,華茶格局便捉襟見肘、四面楚歌,跌入百年的衰退之中。1935年,吳覺農先生與胡皓川先生出版《中國茶業復興計劃》,在滿目蒼夷的中國,茶業是文化與實業救國的一大通途。
百年后,國家主義被超級托拉斯公司所取代,華茶要直面立頓、星巴克、雀巢、可口可樂等巨頭的競爭與擠壓,在自身支離破碎的格局里尋找出路。華茶舉國之力不敵立頓一家公司的實力構成我們茶業新復興的全部語境,更不要說星巴克已經開始的全球茶業布局。當下中國,茶業面對的情況更加復雜。華茶如果持續退步,我們將無顏面對這個存活了上千年的產業。
知恥而后勇,就像咀嚼茶葉,我們不希望它一直是苦澀的,我們還要回味其甘甜。中國茶業新復興計劃,既是向先賢致敬,更重在勾稽歷史、檢典得失,喚醒當下茶人與國人之責,倡導華茶自強不息、眾志成城。
記者:您的文字很有詩性智慧,這與茶對您的陶冶有直接關系嗎,寫作與品茶在您生活中占是怎樣完美相容的?
周重林:我大學主要是靠稿費存活,后來做記者,又創辦了《普洱》雜志,接著進入云南大學做專業研究,現在投身新媒體,沒有變化一直是寫作,換了不同的傳播媒介,更聚焦在茶的書寫。寫作,首先要看別人寫了什么,自己有無突破的可能,這需要大量研究與閱讀,我想每個書寫領域都存在這個情況,只是我比較幸運一些。
記者:如果茶是一把鑰匙,它可以開啟未來的一把鎖,您最希望開啟的是什么?
周重林:傳統文化斷層,用茶生活來修復很有希望。以前我說,開100家孔子學院不如開一家茶館,要解決人坐下來,接著才是談什么。一個傳統茶館,我們從建筑以及家具去了解古代的建筑工藝,了解樹木生長環境以及生態。我們在瓷器上了解冶煉術,在掛畫中了解國畫以及書法,在琴棋中陶冶性情,通過誦讀,閱讀以及講座來談國學,一個空間,可以把中國大部分文化囊括其中,中國實際上的文化復興,是由大大小小的茶館來承擔的,至少我是這么開。我希望未來我們借由茶來打造一個真正的茶香書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