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鋒
2015年高考雖已落下帷幕,但圍繞新課標全國I卷(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陜西等省區選用)高考作文材料主題的價值討論余音繞梁,令人深思。
“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迫于無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核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并將這起舉報發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贏得眾多網友點贊,也引發一些質疑,經媒體報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材料主旨之所以備受輿論熱議,是因為公眾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輿論的目光聚焦在女兒該不該大義滅親舉報父親的問題上,這個問題始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說到底,這則材料反映的是情與法的關系問題。情與法孰重孰輕?在情與法發生沖突時又該如何抉擇?表面上看,它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兩難選題,其實卻是一個價值與規則撥正的問題。
毋庸置疑,法治是一個國家穩定和發展的根本保障,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穩定器”,各行各業的健康發展都離不開法治的“護航”。在全面依法治國的現實語境下,每個人都應依法行事、尊法守法、恪守法治紅線,自覺維護法制的尊嚴和權威,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流價值。
然而,近年來,妻子舉報丈夫家暴,子女狀告父母侵權等新聞不斷見諸報端,這些都是情法相撞之下“法不容情”、“情讓位于法”的生動詮釋,這些都折射出公眾法治意識的覺醒與回歸。
親情是人類美好的感情,也是家庭倫理道德的基石。質疑者和批評者擔心女兒無視父女親情、大義滅親,破壞了傳統的家庭倫理道德,認為這是教育上的缺失。筆者以為,這種論斷不免有些杞人憂天。透視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們會發現,女兒先是打出“親情牌”,極力勸說父親遵守交通法規,在親情失效的情況下,女兒為了避免父親的錯誤行為給他人和自己的生命財產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才不得已亮出法治的“殺手锏”,有效預防了一場可能發生的惡性交通事故。不近人情的舉報,換回的是生命的安全和家庭的完整。
沒有了家人的安全與團聚,再好的親情也只能淪為“空中樓閣”。面對違規的父親,女兒的大義滅親行為恰恰是為了維護家庭倫理道德和法治的威嚴,這是她愛父親、愛家庭、愛社會的集中體現,是一種理智和博大的愛,想必父親醒悟之后,必然能理解女兒的良苦用心。而她用法呵護親情的勇氣和智慧,沒有理由得不到大眾的點贊。
法律是至高無上的。親情不是特權,違法沒有禁區,任何情況下親情都不能逾越法治的底線,成為違法犯罪的“擋箭牌”和“避風港”,否則就會泛濫成災,成為洪水猛獸,侵蝕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現實生活中,不乏存在情“綁架”法的現象,一些人正是在親情的放縱和庇護下,走上了一條違法的不歸路,釀成了許多的家庭悲劇,令人唏噓不已。親人間的徇私枉法、徇情枉法,極大地破壞了法治的公正和社會的公平正義。因此,身處一個法治的社會,每一個公民都應增強法治和規則意識,自覺遵守公共生活秩序,自覺守法、用法。女大學生小陳,正是用自己的法治行動給公眾上了一堂精彩的法制課。
法治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它能夠推進依法治國。縱觀當前的法治教育,從來不缺“高大上”的教育宣言和口號,缺少的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法治行動。一些教育者在違法上的“不拘小節”,給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了負面影響,摧殘了青少年的法治信仰,損害了法治的公信力。
身教勝于言教。學校、家長、社會都要時刻堅守“咬定法治不放松”的底線,自覺用法律法規約束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們做遵紀守法的榜樣,使他們從小樹立法治信念,不斷增強法治意識,教育和引導他們做一個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少年。
情歸情,法歸法,情法不混。唯有用情涵養法治精神,用法維護倫理道德,才能使每一個稚嫩的花朵在法治的呵護下健康、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