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若楠
【關鍵詞】 教育管理;學校;服務職能;
以人為本;理念
【中圖分類號】 G62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5—0021—01
一、凸顯學校的服務職能
1. 努力成為創造幸福的管理者。幸福首先與幸福的觀念高度相關,所以要幫助師生形成“自我實現”的幸福觀,并為教師和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創造條件。幸福與心理機制相關,所以要讓每個人都有尊嚴,讓教師和學生都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成功。幸福與人格相關,所以要引導和幫助內向型的教師和學生擴大交往的圈子,消除他們的社交恐懼,提高他們社交技能;讓教師和學生有足夠多選擇工作和學習目標的機會,幫助他們發現工作和學習的意義,從而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幸福與文化相關,所以要改造學校文化,要鼓勵教師和學生的獨立自主、自尊、競爭與成就的心理傾向,不鼓勵“做人”,不鼓勵為扮演好其社會角色而抹殺個人的性格、獨立性、尊嚴感和成就感。
2. 創設提升幸福感的機制。作為管理者,要努力增進教師的幸福,教師的幸福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教師的幸福對學校發展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但“幸福不僅僅是活得快樂,而且包含了通過充分發揮自身潛能達到完美的體驗。”什么樣的管理能增進教師的幸福感,并有效地促進學校發展?那就是將學校建設成“學習共同體”。也就是“每一個人都在學習的文化氛圍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每個參與者都為學習和共同受益而負責”。在這個共同體里,教師是“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的守護者。在這里,教師倡揚用自我反思的方法引導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師生關懷問辯、親密無間、教學相長;師生浸淫于一種豐富、和諧、光明、溫暖的氛圍之中。在這里,自由交流成為常態。
二、滲透“以人為本”理念
1. 了解生命的獨特需要。要達成對學生的生命關懷,首先就是要幫助每一個學生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并促進他們這種需要的滿足。教育作為生命的存在方式,必須從放眼眾生的視野,討論生生之美和生命的權利,關注世間一切生命生生不息的生命張力美,關注每一個生命體天生的多樣、平等和差異。
關懷學生個體生命當下現實的需要,實質是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健康成長,幫助每一個學生過好每一天。要關懷學生的個人生活經歷、經驗、感受和體驗,關懷學生在真實生活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從而培養、提高他們的應對能力。所以好的教育、最有效的教育就是關懷學生當下需要的教育。
2. 學會對生命的關懷。真正的關懷并不是空洞的,并不只有所謂的擔心和牽掛感,關懷只有通過行為來表達,并且還要讓被關懷者感受到。關懷這種行為就是根據具體情境中的特定個體及其特定需要做出的旨在增進其福祉、有益于其發展的行為。關懷者始終有責任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被關懷者。并幫助被關懷者在充分知情的情況下盡可能作出正確的選擇。就此而言,關懷是要考慮效果的,但又不是功利的。
所以,我們要求教師從每一個細節入手,用平和的語調、溫潤的笑容、親切的撫摸等讓孩子具體地感受到關懷,感受到被重視的愉悅,這樣孩子對幸福才有了實實在在的感悟和領會,他們才會在充分地感知了幸福以后,也為他人帶來幸福。
3. 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尊重每個人的生命就是要尊重并合理引導生命的個體性、差異性。教育者要走進千差萬別的學生的生命世界,不僅要用自己的,而且要時刻用學生的眼睛去觀察,用學生的心靈去感受。在知識教學中,教師最關心的也不應該是冷冰冰的知識或真理,而是應該允許學生對基于多元智能、各異的興趣和知識背景對學習材料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層次的理解。
關懷型的教師,不會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壓迫學生,使其釋放最大的能量,允許學生以自己的獨有的生命節律實現帶有個性烙印的發展。他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生命需要分配時間、籌劃學業。關懷型教師不會試圖把自己教授的這一門學科變成所有學生的強項,從而給自己增加光彩。
4. 消除師源性的心理障礙。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學校中的人際關系比其他因素更有影響力,它不但可以改變學校生活的質量,而且還能影響學生們的成績。
據調查,學生不良情緒的80%來自于身邊的長者,主要是家長和教師。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不恰當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傷害。所以,學校里的人不單單要作為教職員工或是學生存在,他們還是一家人,他們需要心心相系,共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如果老師們付出自己的愛心給予學生們無微不至的照顧,那么學生們會有無比的安全感。而且,教師對于學生,只有用一種平等的、不夾雜優越感和施舍意味的愛,才會被他們真正接受。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