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三 王永琴
【關鍵詞】 校園文化;環境;精神;制度;防火墻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5—0028—02
當今社會不良文化的肆意蔓延,使廣大中小學生成為這些“糟粕文化”、“垃圾文化”的直接受害者。為此,加強校園環境文化、校園行為文化和校園制度文化的建設力度,逐步形成具有特色化、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架構,為學生健康成長筑起一道道精神“防火墻”,有效抵制不良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和侵蝕,是當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
一、建設校園環境文化,美化學生的心靈家園
校園環境文化是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個性風格、人文精神的綜合外觀,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起著陶冶情操、砥礪德行、磨練意志的作用,高品位的校園文化以其強大的滲透力、影響力和同化力,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從而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所以,學校物質環境文化的設計必須強化環境育人意識,使校園環境充滿文化色彩,彰顯學校的個性精神,實現校園環境人文性、觀賞性和教育性的高度統一。
1. 要美化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學校要科學設計和規劃校園環境建設,營造一種整潔、清新、優美、和諧的校園育人環境;要充分調動全體師生的積極性,盡量擴充綠地,廣栽花草樹木, 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香、冬有綠”,把校園美化成師生活動的花園、求知學藝的樂園和桃李飄香的果園,這對養雅心懷,陶冶情操,抵制不良思想意識、矯正不良行為習慣,無疑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
2. 要凈化詩化校園文化環境。徹底清理課桌、書本、墻壁、廁所內的不健康的圖畫及語言文字,禁止傳閱不健康的書報雜志、傳看不健康的電子音像讀物、傳唱不健康的流行歌曲、傳說不健康的流行語,引領學生自覺抵制消極文化、角落文化、垃圾文化和灰色文化的侵蝕;并在校園醒目位置、所有教學區域的走廊、教室和專用教室,張掛、書寫師生實踐作品、名人頭像、名言警句,開辟閱報欄、黑板報、團隊活動室、德育咨詢室等,逐步形成以圖書館、閱覽室為主體的文化娛樂陣地,以報刊雜志、校報手抄報為主體的文化宣傳陣地,以名人畫像、格言警句、書法繪畫為主體的文化藝術陣地,使整個校園成為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充分發揮“環境課程”思想教育的導向功能、道德情感的陶冶功能和道德行為規范功能,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素養。
二、豐富校園精神文化,涂亮學生的生命底色
校園精神文化在本質上是關注并豐富學生的精神體驗和內心世界,用文化喚醒和高揚學生的生命意識。青少年學生渴望豐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一味地限制、禁錮他們的興趣愛好,就不能讓他們在分清真、善、美和假、丑、惡中摒棄糟粕、吸取精華,各種錯誤的、庸俗低級的東西就會乘虛而入。所以,校園精神文化活動要系列化、特色化、經常化。
1. 要大力開展一系列的主題實踐教育活動。如升旗儀式、入隊入團儀式教育系列,文化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系列,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歌詠比賽教育系列等。通過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寓教于知、寓教于樂,既豐富了課余生活,又發展了個性特長,促進了學生健康成長。
2. 要全力建設書香校園。書香校園是一種氛圍,是一種整體風貌,是校園文化的集中顯現。學校可通過學校“讀書節”、讀書小報展評、讀書征文評比、兒童文學家報告會、“閱讀童書、親近文學”教學研討、詩文誦讀成果展示會、“親子共讀、家家書香”家庭讀書、“書香班級”評比表彰等活動,讓書香浸潤校園,讓經典滋潤童年,讓一本本古今名著引領學生跨越時空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讓一條條格言警句猶如春風化雨去點燃學生的一盞盞心燈。多彩的校園文化教育,為孩子們栽下一棵棵“生命的大樹”,把崇高的生命理念植根心田,讓健康的人格得到升華。
3. 要積極開展警示教育活動。如舉辦“珍愛生命、拒絕毒品”圖片展覽、禁毒知識講座競賽等豐富多樣的“禁毒教育”活動,組織模擬法庭、青春與法同行、“服刑犯人現身說法”、“小手牽大手、普法一起走”等形式新穎的法制教育活動,為學生搭建“實踐中感悟,感悟中提升”的法律法規體驗平臺,切實增強禁毒教育和法制教育實效性;并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法律問題,密切聯系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整治教育,形成接力棒式的不間斷的法制教育機制,提高學生法制觀念,不斷增強學生守法的自覺性,使未成年人逐漸成長為知法、守法、護法的合格公民。
4. 構建和諧校園。校園奏響和諧的旋律,將會為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成才注入活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促進師生的自身發展和身心健康。為此,學校班子成員首先要加強學習、和諧互補,形成協同管理合力,引領校園人際關系步入健康和諧、和順、和睦的良性發展軌道;要不斷拓寬民主監督的渠道,并深切關注師生身心健康狀況,全力營造民主平等、團結尊重、和諧互信的干群關系;要引領教師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關愛每一個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要扎實開展好誠信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題實踐活動,建立團結協作、和諧互助的同學關系;要群策群力,積極加強與家長、社區的聯系,建立和諧一致的家校合作關系,合力打造全員育人的社會氛圍。
三、完善校園制度文化,搭建學生的成長平臺
制度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是規范教育教學行為,確保學校教育有章、有序和有效開展的有力保證。因此,學校必須秉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始終貫徹“平等、尊重、合作、發展”為基本內容的人本思想,堅持制度管理與情感內化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師生共同參與的、以“民主、制度、情感”為依托的人本化管理模式,用制度去塑造人、用機制去發展人、用情感去凝聚人,實現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長遠發展。
1. 實施多元化評價制度。“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因此,學校必須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抓手,積極推進學生評價制度改革,探索和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手段,發揮評價制度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的功能。要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淡化分數評價,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促成學生的獨創性,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讓學生在評價中感覺成功的快樂,汲取奮進的動力。尤其要通過組織“藝體周”“師生才藝展”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展示后進生的特長,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實施有差異的評價,實現有差異的發展;堅持“四評三結合”活動,即老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家長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與同學互評相結合,從而形成多視覺、全方位的學生評價體系,讓學生在評價中享受教育,有力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 搭建學生自主發展的舞臺。新課改能否扎實有效地全面推進,學生自主發展的目標能否真正實現,關鍵在于教師。為此,教師要努力完成自身角色的轉變,即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指導者,給學生以足夠自主的空間和嘗試的機會,以鼓勵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引發學生思維的活躍與激蕩,喚醒學生生命的涌動與成長;教師由說教者轉變為引導者,以突出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悟,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讓學生在選擇中學會選擇、在嘗試中學會負責、在參與中發現自我;教師由道德偶像還原為普通人,走下神圣的祭壇,樹起師生平等的旗幟,與學生多邊互動、平等交流,讓學生在尊重中收獲尊重、在寬容中收獲寬容,以求得學生的最佳發展。還要通過學生會、護校隊、學生值周、文明監督崗、班干部輪流制等自主管理形式,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活動中來,變被動的接受教育為主動的自我教育,變外在的教育影響為內在的自我驅動,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約束能力,確保更多的學生能夠得到生動、活潑和主動的成長。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