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明 李金成 司睿
摘 要:結合我國1978—2013年農業產業和農民收入的數據分析二者的協調性關系,使用設計統計指標的定量研究方法發現,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變異系數值波動較大,結構偏離度呈差異化分布,農業內部各部門的人均收入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彈性系數值較小等現象。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的產業內部結構、農民收入結構在不斷調整,但是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協調性較差,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還沒有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這既限制了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自身的優化調整,又限制了農民收入結構的調整。
關鍵詞: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農民收入結構;協調性
中圖分類號:F324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9.020
Study on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Coordination
CHEN Si-ming,LI Jin-cheng,SI Rui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hool of Humanities, The Western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Using design 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combining with China's 1978-2013,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data, the two relations coordination was analysed. Fi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volatile value of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e structure deviation degree distribution was differentiation, per capita income of the internal departments of agriculture, there were a lot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henomenon such as smaller values of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industry intern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the farmers' income in constantly adjusted; Bu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of coordination was poorer,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had not yet formed the benign interaction mechanism. It limited the adjus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ternal structure;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coordination
農業產業內部結構的優化調整是實現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相銜接并釋放農業剩余勞動力、改善農民收入結構、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內部結構的優化升級,積極推動農、林、牧、漁業的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78—2013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由1 018.4億元增加至5 5321.7億元,增長了53.32倍,增速很快;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從133.6元增加至8 895.9元,增長了65.59倍。從農村居民家庭平均量來看,每人農業純收入由17.9元增加至2 106.8元,增長了116.70倍;每人林業純收入由0元增加至103.7元;每人牧業純收入由15.9元增加至441元,增長了26.74倍;每人漁業純收入由0元增加至70.7元。總體而言,我國農業產業內部結構和農民收入結構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是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仍然存在著不協調的問題,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不協調既會限制農業產業內部結構的發展,又會影響農民收入結構的調整,最終影響農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農業產業內部結構和農民收入結構還需要進一步優化調整,以實現二者的相互協調。因此,研究我國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協調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產業結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集中反映,是指“構成產業結構的產業類型、組合方式,各產業之間的經濟技術聯系,各產業的技術基礎、發展程度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1]。克拉克[2]的產業結構研究是從分析產業構成中勞動力的變化情況開始的,他認為:“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轉移”;庫茲涅茨[3]繼承克拉克的研究成果,研究得出:“當工業化到達一定階段后,第二產業就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的勞動力,只有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具有較強的吸納能力”。從產業結構與收入結構研究的成果來看,張建武[4]研究認為農業發展對農民收入提高的貢獻高于非農產業對農民收入貢獻;吳紹田[5]認為農民收入的增長直接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農村產業結構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最低;李良[6]認為農村居民收入分配狀況的惡化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有著較強的關聯;李小健[7]研究發現農民第一產業收入所占比例較高;尤梅芳[8]指出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經濟增長進而促使農民收入增加,產業結構變動引起就業結構的變化影響農民收入結構;趙曉鋒[9]認為農業結構調整影響農民收入的機制主要包括宏觀和微觀層面的機制措施;盧沖等[10]研究得出,林業、漁業、建筑業成為阻礙成都市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的主要因素。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收入結構存在相互關聯性,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或者促進就業,從而提高收入,收入的提高又會反過來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產業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協調性因產業發展深度不同而存在著差異。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研究較為宏觀,針對農業產業內部結構和農民收入結構的關聯協調性的研究較少,繼續細化研究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收入結構的協調性很有必要。因此,研究將通過搜集我國1978—2013年間的農業產業和農民收入的統計數據,應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分析我國農業產業內部結構和農民收入結構的演化路徑,并用結構偏離度、變異系數、彈性系數等指標系數量化二者的協調程度。
1 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演化路徑分析
1.1 農業產業內部結構演化路徑分析
農業產業內部結構是“某一區域內農業產業各部門經濟的生產、產出相對結構以及其與之相關聯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的比重關系”[11]。具體而言,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分類標準,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4個部門,這4個部門的產出比例構成了農業產業內部結構。197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 397億元,2013年達到了96 995.27億元,增長了68.43倍,增速很快。具體來看,1978年至2013年,農業總產值凈增加了50 379.87億元,林業總產值凈增加了3 854.33億元,牧業總產值凈增加了28 226.19億元,漁業總產值凈增加了9 612.48億元。我國1978—2013年的農業產業內部結構如圖1所示。
由圖1可見,我國的農業產業內部結構逐年發生調整。農林牧業四部門的結構比例由1978年的0.80∶0.03∶0.15∶0.02轉變為2013年的0.53∶0.04∶0.29∶0.10。其中農業的比例始終高于林牧業的比例,1978年農業占比0.8,漁業占比0.02,農業占比是漁業的40倍;2013年這一差距縮小為5.3倍。1978—2013年間,農業下降了0.27個百分點,林業增加了0.01個百分點,牧業增加了0.14個百分點,漁業增加了0.08個百分點。種植農業始終保持在高位,林業始終處于弱勢位置,林牧業比例上升,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表現出農業部門向其他部門逐步過渡的趨勢。
1.2 農民收入結構演進路徑及分析
與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轉變相對應的農民收入來源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78—2013年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從133.6元增加至8 895.9元,凈增加了8 762.3元,增長了65.59倍,增速極快。根據農民收入來源劃分標準,農民純收入來源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家庭財產性收入、家庭轉移性收入4個部分,其中家庭經營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來源中占有重要位置。1978—2013年我國農民收入來源結構演化路徑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我國農民收入來源結構波動較大。農民收入的4種來源結構比例由1978年的0.66∶0.27∶0.00∶0.07轉變為2012年的0.44∶0.45∶0.03∶0.09。具體而言,工資性純收入和經營性純收入波動最大,工資性純收入從1982年的0.38轉變為1983年的0.73,增加了35個百分點;經營性純收入從1982年的0.53轉變為1983年的0.19,減少了34個百分點。以1982年作為拐點,1978—1982年工資性純收入占據最高位置,1983—2012年家庭經營性純收入占據農民收入的45%以上,家庭經營收入成為農民純收入的主要來源。此外,家庭財產性收入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變化不大;轉移性收入變化幅度也不大。
與農民收入來源結構相似,我國農民收入農業性質結構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1978—2012年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農林牧漁業純收入從33.8元增加至2 722.2元,凈增加了2 688.4元,增長了79.54倍,實現了根本性的轉變。農民收入按照性質劃分包括農業收入和非農收入2個部分,在此主要討論農業收入部分,農業收入部分包括農業純收入、林業純收入、牧業純收入、漁業純收入4個部分。1978—2012年我國農民收入農業性質結構演化路徑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我國農民收入農業性質結構波動很大。1978—2012年間,我國農民農業純收入、林業純收入、牧業純收入、漁業純收入的比例由0.53∶0∶0.47∶0演化為2012年的0.77∶0.04∶0.16∶0.03。農民平均每人農業純收入呈上升趨勢,農民平均每人林業純收入呈下降趨勢,農民平均每人牧業、漁業純收入總體變化不大。農民平均每人農業純收入和林業純收入在1983年發生重大變化,農民平均每人農業純收入從1982年的0.48轉變為1983年的0.82,增加了34個百分點;農民平均每人林業純收入從1982年的0.51轉變為1983年的0.16,減少了35個百分點。以1982年作為拐點,1978—1982年農業純收入占到50%左右,1983—2012年農業純收入占到農民收入的70%以上,農業純收入成為了農民農業收入性質的主要來源。此外,林業純收入和漁業純收入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變化不明顯。
2 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協調性分析
2.1 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變異系數分析
基于分析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演化路徑,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存在著較大波動,可用變異系數來描述這一波動狀況。變異系數是衡量變量內部相對差異的一個重要統計指標,是一個無量綱化的統計量,用以反映變量取值的波動狀況。該系數的表達式為:變異系數=標準差/均值。根據表達式處理的結果如圖4所示。
從圖4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波動較大。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變異系數呈現下降趨勢;農民收入來源結構變異系數呈現上升趨勢,且1983年急速拉升,之后趨于相對穩定狀態,且高于另外兩個值;農民收入農業性質結構變異系數呈現先減后增再減的趨勢。換言之,農業產業內部結構的差異在縮小,也就是農林牧漁業內部結構趨于均衡狀態,農民農業收入性質結構的差異也在縮小,但是農民收入來源結構的差異在擴大,這也就反映出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不協調性。
2.2 農業產業結構與農民收入農業性質結構的結構偏離度分析
變異系數分析表明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存在著不協調性,這一不協調性可用結構偏離度來度量,定義農業產業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協調性的量化表達式為:協調性=農業的部門結構百分比/農民收入農業性質結構的百分比-1。該值的絕對值越大,則說明農業產業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越不協調;當取值為零時,說明二者達到均衡;當取值為正時,說明農業產業結構占比大于農民收入結構占比。具體計算值如圖5所示。
從圖5可以看出,農業產業結構與農民收入農業性質結構的偏離度呈現差異化分布狀況。漁業和林業的結構偏離度始終保持正值;農業的結構偏離度在1982年之前為正值,以后變為負值;牧業則與農業相反,1982年以前為負值,之后轉變為正值。從該取值的絕對值來看,漁業介于1~5之間,且呈現擴大趨勢,說明漁業的收入協調性較差,漁業結構占比大于農民收入結構占比;林業介于0~2之間,且呈現下降趨勢,說明林業收入結構在不斷地改善;農業介于0~1之間,且呈現下降趨勢,說明農業收入結構協調性較為穩定,相對較好;牧業介于0~1.4之間,且呈現上升趨勢,說明牧業協調性在惡化。
2.3 農業產業內部結構的人均收入率分析
結合勞動生產率的概念和基本意義,定義農業產業內部結構的人均收入率指標,表達式為:人均收入率=產業生產總值/農民每人產業純收入。該指標用來反映增加農民每一單位的收入所需要增加的產業生產總值,用以進一步描述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協調性。處理的部分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的結果可以看出,農林牧漁業的人均收入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總體都呈現上升趨勢。總體來看,1982年以前,農業的人均收入率較高,但1983年以后卻急劇下降,之后又呈現回升趨勢;具體而言,漁業人均收入率最高,但變動幅度很大;牧業次之,林業隨后、農業最小。從2012年來看,漁業的人均收入率較整體高出90.28,是農業人均收入率的5.53倍。也就是說,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之間的協調性存在很大的問題。
2.4 農業產業內部結構的農民收入彈性分析
農業產業內部結構的農民收入彈性是指農民收入增長率與農業部門產值增長率的比值,該值反映了農業部門產值每提高1%所帶來的農民收入增長的百分比,可以用來反映農業產業部門提高農民收入的程度,是分析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又一重要指標,如果該值為正,說明農業部門的發展會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則會限制農民收入的增加。表2是農業產業內部結構的農民收入彈性系數值。
從表2的數據結果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協調性較差。從總體彈性指數來看,1997年的值為負數,其余各年份為正值,農業產業相對較好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但貢獻度不大;從農林牧漁業四部門的具體情況來看,農業部門在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方面起到主要性作用;漁業部門雖然在提高農民收入方面貢獻較小,但其發展沒有以犧牲農民收入水平為代價。就表中的數據而言,農林牧漁業四部門的彈性系數值都相對較小,也就是說,農林牧漁業部門產值的提高對農民收入提高的促進作用有限,農林牧漁業部門的發展與農民收入結構還沒有形成良好的促進機制。
3 結 論
根據我國1978—2013年的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數據資料,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農民收入來源結構以及農民收入農業性質結構的演化路徑,并通過變異系數、結構偏離度、人均收入率、農民收入彈性等指標量化了我國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協調性,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產業內部結構逐年發生調整,伴隨著農業產業內部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民收入來源結構、農民收入農業性質結構均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種植農業始終保持在高位,林業始終處于弱勢位置,林牧業比例上升,農業產業內部實現了由農業部門向其他部門過渡的趨勢。家庭經營收入成為了農民純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業純收入成為了農民農業收入的主要來源。
1978年以來,我國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協調性較差。第一,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波動較大,農業產業內部結構的差異在縮小并趨向于均衡狀態,但是農民收入來源結構的差異在擴大,這也就反映出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不協調性;第二,農業產業結構與農民收入農業性質結構的偏離度呈現差異化分布狀況,漁業收入結構協調性較差,林業收入結構協調性在不斷地改善,農業收入結構協調性較為穩定、相對較好,牧業收入結構協調性在惡化;第三、農林牧漁業的人均收入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一指標的差異化分布導致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之間的協調性存在很大的差距。第四;農林牧漁業四部門的彈性系數值都相對較小,也就是說,農林牧漁業部門產值的提高對農民收入提高的促進作用有限,農林牧漁業部門的發展與農民收入結構的還沒有形成良好的促進機制。正是因為存在這四個方面的不協調,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協調性較差,既限制了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自身的優化調整,又限制了農民收入結構的調整。
參考文獻:
[1] 簡新華,楊艷琳.產業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30-31.
[2] 克拉克(C.Clark).經濟進步的條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57-61.
[3] 西蒙·庫茲涅茨(S.Kuznets).現代經濟增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2.
[4] 張建武.廣東省農村產業結構變動對農民收入的貢獻及解釋[J].中國農村經濟,2000(11):20-24.
[5] 吳紹天.農村產業結構與農民收入關系的實證分析—對山東省平度市的考查與分析[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4(1):67-72.
[6] 李良.產業結構調整對區域間農村居民收入差距影響的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29-37.
[7] 李小健.河北農民收入增加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關系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0(6):27-30.
[8] 尤梅芳.我國產業結構變動對農民收入結構的影響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
[9] 趙曉鋒.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10] 盧沖,劉媛,江培元.產業結構、農村居民收入結構與城鄉收入差距[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3):147-150.
[11] 王敏.吉林省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探析[D]. 長春:吉林大學,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