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福建山水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園型農業園景觀設計研究
李洋
(福建山水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農業,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中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傳統農業的景象在逐漸消失。人們的生活逐漸被現代化及鋼筋混凝土包圍,從而促使了對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的向往。因此,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催生了將“休閑公園”理念與“田園生活”氛圍相結合的“農業主題公園”。此類公園,一方面能夠給人們普及農業知識,增強人們對農業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能夠帶動鄉村的旅游觀光產業發展,拉動經濟。本文以尤溪縣洋中鎮農業主題公園景觀設計為例子,對公園型農業園的景觀設計進行探討。
公園型;農業園;景觀設計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業現狀已經決定了我國未來的發展走向?,F代農業的發展趨勢是將農業生產與農業觀光相結合,在促進農業收入與農業綜合生產力提高的同時實現經濟、生態以及景觀方面的可持續發展。觀光農業能夠促進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同時還能夠改善我國城市的環境。公園型農業園的設計不僅能夠創造出具有觀賞價值的田園景觀,還能夠使鄉土的文化環境變得更加濃郁。
公園型農業園的特別之處在于具有自然觀賞區與公眾游玩區,與一般的觀光農業園有很大的差異。公園型農業園是根據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行設計的,包含農業生產、休閑、娛樂、休憩的功能[1]。公園型農業園具有很強的公共性,它具有的景觀營造功能可以成為完善城市公園的因素。
2.1 公園型農業園景觀設計的思路分析
公園型農業園景觀設計的主要思路是注重與公園的結合,這種農業園的設計將各個功能進行了明顯的分區,游客在里玩樂觀光時既能實現城市的休閑功能,又能體會真實的鄉村生活,具有獨特的樂趣。在對公園型農業園景觀進行設計時要以傳統的農家風貌為主,同時加入當地傳統的施工材料與施工工藝,將現代的創意與設計主題相結合。
2.2 公園型農業園景觀設計的理念
公園型農業園的設計理念是對整個農業園的整體設計理念與整體景觀的效果進行控制。公園型農業園的景觀設計是以公園為主,農業生產為輔,該園的設計理念需要與當地的文化特色相結合,充分的發揮當地的人文特色與資源,將其用景觀的形式呈現出來[2]。在設計時不僅要考慮該地的發展趨勢,還要將公園型農業園給該地帶來的經濟效益進行深入的探究,近而使整個景區將經營與景觀相結合,實現景觀設計的精致化與多元化。
3.1 項目背景分析
洋中鎮位于尤溪縣東北部,與南平、閩清毗鄰。全鎮人口2.8萬,土地面積363km2。主要為高山丘陵地,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無霜期295d。洋中鎮交通發達,福銀高速公路國境35.6km,并在集鎮中心設立交互口,鎮人民政府駐地洋中村縣城48km,距福州93km,三明116km。使洋中鎮成為了福州進入三明的第一站,三明市的東大門是對接省會、閩東南乃至整個華東大市場的最前沿,是三明市縣域中心建設試點鎮。工業經商重點鎮、新農村建設示范鎮。
3.2 項目場地分析
項目位于規劃建設中的洋中鎮梅峰新城西北方,東至梅峰溪,與王坑山僅一溪之隔,西至梅支七路,緊挨居民區,南至中心東街,與梅峰廣場相對,北至梅支二路,毗鄰農林大科研基地。項目占地約54畝,地塊現狀成西南高東北低之分,最大高差12m,現狀大部分為農田,西南角有一座舊屋,地塊南部有大量棄土。依據水文數據,地塊現狀大部分在防洪標高以下。
3.3 資源條件分析
在農業方面,注重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了以茶果、食用菌、煙葉、畜牧、蔬菜、林業六大產業為主導的產業化經營鞏固模式。
在文化上,處于朱子理學的氛圍下,古色古香的古村落文化游,是洋中鎮千年古文明流風余韻的厚厚積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桂峰村擁有明末清初古建筑群及八大景觀與后樓枕頭山省級森林公園。構成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自然風光交融互補的洋中游,每年吸引六萬多名游客。
3.4 設計理念
以生態、生產、生活為主題的公園型農業園景觀。集休閑、自助生產、垂釣、采摘為一體。
3.5 設計構思
項目設計構思融合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地域特性,提煉中國農耕文化、尤溪朱子文化、農業科普知識等文化元素,用以小見大的設計手法,以及用蔬菜瓜果等農業作物、竹木結構、毛石土墻等鄉土材質精心造園。意在展現一個極具觀賞性、文化性、教育性的農業實踐基地。
3.6 設計原則
3.6.1 以人為本的原則
景觀設計的原則必須強調以人為本。在現代社會,景觀設計需要滿足人們使用的需求,不光是成人,對老人、小孩的使用需求更加需要注意,現代景觀設計在滿足人們個性的同時,需要與人們休息的時間相結合,了解不同人群在休閑方面的需求,從而保證景觀設計的經濟性與實用性,營造出一個美觀、和諧的生活環境[3]。
3.6.2 功能設計原則
公園的設計必須要體現出公園的品牌功能與科普功能。
公園需要建立綠色食品的供應系統,生產綠色食品。供應系統的建立首先需要滿足當地的供應需求,在此基礎上在加大農產品的供應范圍[4]。在食品供應的過程中要加強對食品質量的管理,保證實物的綠色、安全,實現整個產區的品牌效應,促進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公園在建設上需要在各種瓜果、蔬菜旁對每種瓜果進行介紹,將瓜果的營養成分、品種、食用方法以及生長特性進行詳細的講解,讓人們在進行采摘的過程中對其進行詳細的了解,在保護植物的基礎上滿足人們的生活要求。
3.6.3 生態原則
對園區進行科學的規劃能夠將當地的生態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保證農副產品得到大力發展。通過減少對水資源以及土壤的污染,為整個園區提供優質的水資源。同時加強對整個園區的防護林進行建設,能夠有效的避免水土流失,加強園區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實現對當地資源的良性循環[5]。
3.7 園區平面布置
總平面圖具體如圖1。

圖1 總平面圖
各個節點的命名以“農業”為主題,節點之間動靜結合,互為景致。
3.8 景觀結構
整個項目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將園區分為:
“一心”——科研展示核心;
“兩袖”——景觀視線軸與景觀空間軸;
“五片區”——田園景觀區、百竹園區、生態島區、濱水景觀區,中心景觀區。
其中,“五片區”分別如圖2。

圖2 結構分析
3.8.1 田園景觀區
該區位于整個園區的主軸線右端、做為整個園區的主入口處,是整個園區對外展示的窗口。借鑒傳統梯田的建設方式,既解決了場地落差大的問題,又可種植各類蔬菜,讓人們在入園之初就體會濃厚的田園氣息,給人一種步入“世外桃園”的感受。
3.8.2 百竹園區
百竹園區處于景觀次軸線的下方,也處于整個景區的次入口處。百竹園區以種植各類竹為主,其中穿插觀景休閑長廊,并使游客產生一種閑適之感。竹子作為“四君子”之一,有著其獨特的精神。在園區中種植竹子,能夠讓人們感受到生活除了競爭之外自身所具有的其它品質,對人們的思想起著一定的熏陶作用。
3.8.3 生態島區
生態島區處于景區主軸線與次軸線的交接點,也是整個園區的中心位置。生態島區作為當地特色柑橘類品種種植區,是連接整個園區其它四個功能區的紐帶。人們在這里散步娛樂不僅能夠將四個園區的環境一覽無余,而且還能賞景色,聞果香,品果味,獲得不一樣的體驗。
3.8.4 濱水景觀區
濱水景觀區位于整個園區的次軸上,位于整個園區的左上方,將園區首尾緊密銜接。該區作為園區的一道綠色屏障,以多種形式的通道貫穿始終。有瓜果長廊,坡地汀步,親水木棧等,提供了多趣的步行體驗。
3.8.5 中心景觀區
中心景觀區作為園區景觀主軸的左邊,同時也是出于整個景區的次入口處。中心景觀區的建設是以“蘭花館”、“科研館”、“蝴蝶館”為核心,周邊配以水生植物園、蜜源花卉品種園、農耕場景展示區等。作為后方的實驗田的過渡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3.9 園區配套設施
該項目在確定了整體的設計元素之后對園區的配套設施也進行了明確的設計,在原有農耕氛圍上錦上添花,具體如圖3~5。
公園型農業園的建設,不僅可以讓人們體會到都市生活以外的閑適及農家生活樂趣的同時,還能讓人們增長更多的科普知識。公園型農業園的建設在為人們提供良好觀光的條件下,還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條件。

圖3 配套設施意向坐凳

圖4 雕塑意向

圖5 小品意見二
[1]任 立.公園型農業園景觀設計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2013,12(23):112~114.
[2]陳 炫.福建休閑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2014,9(25):145~147.
[3]劉 閃.湖南丘陵型觀光農業園水系景觀設計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2014,10(30):163~165.
[4]熊輝,周晨.同樂湖生態農業園功能定位及景觀設計的啟示[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8(19):111~114.
[5]魏家星.江蘇省旅游農業園區規劃規范初步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2012,12(26):158~160.
TU986
A
1005-7897(2015)10-0075-03
20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