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穩芹
(貴州省盤縣坪地彝族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貴州盤縣 553000)
脫毒馬鈴薯原種擴繁種植技術
崔穩芹
(貴州省盤縣坪地彝族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貴州盤縣 553000)
脫毒馬鈴薯原種擴繁技術是促進馬鈴薯增產增收的重要種植技術,近年來已經被應用于全國各地馬鈴薯種植產業。本文將詳細探究脫毒馬鈴薯原種擴繁種植技術,以期加快原種擴繁種植技術發展,并將其推廣應用于馬鈴薯生產中。
脫毒馬鈴薯;原種;擴繁種植
目前,市場對馬鈴薯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農民對于脫毒馬鈴薯的認識也不斷加深,脫毒種薯的需求量得到了大幅度增加,加強脫毒馬鈴薯原種擴繁種植技術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農民對脫毒種薯栽培技術的了解,促進脫毒馬鈴薯生產進步。
2.1 地塊選擇
馬鈴薯對土壤的適宜范圍較廣,一般旱地可栽培,但適應土質疏松、富含有機質、耕層深厚、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前茬以小麥、大麥或油菜地塊為宜。
2.2 埋肥整地
整地前,先將肥料撒入地表,其中優質農家肥6t/hm2,化肥根據地力水平選擇,根據表1施用量施入,并撒施硫酸鋅15~22.50kg/hm2,對于地下害蟲危害嚴重的地塊,可以使用50%辛硫磷乳油7.50kg/hm2制成毒土撒入。深耕30~40cm,耙耱平整。

表1 脫毒馬鈴薯一二級種薯田不同地力水平化肥施用量(單位:kg/hm2)
2.3 起壟覆膜
先按大壟寬70cm,小壟寬40cm劃行,然后起壟,起壟時,把小壟帶的土翻至大壟帶上,修整成寬70cm,高20cm壟帶,呈微弓形,然后用寬120cm、厚0.008mm超薄膜全地面覆蓋,兩膜相接處在小壟的中間。地膜用量75~90kg/hm2,最好選用黑色膜,減少綠頭薯,并抑制雜草生長。
3.1 種薯選擇
種薯在播前15d出窖,散熱見光,可抑制幼芽繼續生長。剔除病薯、爛薯、畸形薯,選擇薯形整齊、大小均勻、皮色有光澤的壯齡薯。
3.2 催芽與曬種
育苗前15~20d取出脫毒馬鈴薯原種,然后選擇100g以上的種薯,將其放置在有陽光照射的室內環境,厚度為薯塊2~3層,在15~18℃的溫度條件上催芽,在催芽過程中注意經常上下翻動種薯,等到大部分種薯幼芽萌動,即可露出幼芽時轉曬種,白天在陽光下進行曬種,夜間防止凍害,待幼芽由白色轉綠色即可育苗。
3.3 掰芽
芽頂土4~5d后,長到2~3cm,即可進行掰芽,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將母薯從苗床輕輕扒開,露出芽基部的初生根,使用剪刀緊貼母薯表皮,然后將芽帶初生根一同切下,即可進行移栽。處理完成后將母薯埋嚴,并澆水,等到幼芽頂土后,即可再次掰芽,重復上述步驟,可掰3~4次。
3.4 假植
將掰下帶初生根的幼芽進行移栽,操作要求為:株行間距為6cm,在假植過程中注意將芽的四周擠嚴密,保證芽與土壤緊密接觸;栽植完成后立即澆透水,然后遮蔭緩苗,注意夜間加強防凍措施,白天注意通風降溫,并加強管理,及時清除雜草,為幼苗提供更多養分和水分。
3.5 移植
晚霜結束后,在五月下旬至六月初,即可將其移植入大田中,在移植過程中,首先應該將幼苗澆透水,然后再移栽入大田中,并且澆水緩苗。同時,還應該將將育苗畦的芽掰下直接定植到大田內,最后,將母薯也移栽到大田中。緩苗后期,還應該加強管理,中耕除草3次,注意防治蚜蟲、田間去雜,淘汰病株各3次。除此以外,還應該注意與一般馬鈴薯田間隔2km以上,通常情況下,每畝馬鈴薯產量為1500~2000kg。
通常情況下,直播每畝需要使用125~150kg用種,而采用掰芽種植的方式每畝值需要使用30~40kg,可以顯著提高繁殖系數4倍以上,能夠有效降低種植成本,而且每畝產量與直播的產量相同;另外,通過掰芽可淘汰纖細芽,提高種薯的質量,使用此類種植方法操作簡單,農民更加容易接受,便于加速脫毒馬鈴薯在農業推廣中的生產和應用。
4.1 除草培土
用脫毒原原種種薯作種,幼苗弱小,須分次培土。在出苗前,及時拔除壟上雜草,齊苗后,第1次中耕除草。苗高20cm左右時,第2次中耕除草并培土,培土高度8~10cm,20d后第2次培土,培土至壟高40cm左右。最終培土高度以植株有效光合綠葉面積不被所培土掩埋為宜。
4.2 灌水
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土壤含水量應保持在70%左右。全生育期灌水4次,分別在齊苗期、現蕾期、開花期和薯塊迅速膨大期。灌水時,采取小水細灌,每次灌水不能漫過壟頂。收獲前15d左右停水。
4.3 揭膜
馬鈴薯在播前覆膜,其主要作用是加快出苗速度,提高出苗率。但在結薯膨大期,氣溫和地溫過高,則不利于結薯和薯塊膨大。因此在結薯膨大期,最好應揭去地膜。
4.4 追肥
(1)苗期。追肥以氮、磷肥為主。宜早不宜遲。出苗70%時進行第1次追肥,促進苗壯,增加葉面積。后期每隔7~10d施肥1次,直至莖葉封行共需追肥4~5次,第1、2次使用復合肥105~150kg/hm2+尿素 30~45kg/hm2。兌水 22.5~30.0t/hm2淋施;第 3 次起,逐漸減小尿素用量逐漸減小,并且增加氯化鉀或硫酸鉀30~45kg/hm2。
(2)現蕾期。追肥主要以鉀肥為主,通常可以使用150~225kg/hm2硫酸鉀追施。注意化肥施用時,不能直接接觸植株莖部,避免出現“燒苗”現象。
(3)薯塊膨大期。在此期間,可以使用“云大120”500倍液或者0.3%磷酸二氫鉀溶液,葉面噴施,調節植株生長,在收獲前1個月可用“920”15g/hm2兌水1125kg/hm2噴施,從而延長后熟期。
4.5 培土
培土與中耕除草相結合,共2~3次。當馬鈴薯幼苗長到4~5葉,苗高約為10cm時即可進行第1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在4~5cm之間;在現蕾期需要進行第2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在8~10cm之間;在盛花期需要進行第3次培土,高培土,厚度在10~15cm之間,適當結合打頂尖、摘花蕾、去除腳部黃葉。
5.1 病害防治
在種植馬鈴薯發生的主要病害有晚疫病、青枯病、環腐病等,尤其在雨季濕度較大時病害發生非常嚴重。對于馬鈴薯種植防治,應該以預防為主,出苗80%后即可開始用藥防治,如果下雨天或者空氣濕度比較大,則當葉片無水時,可以將藥物噴灑在葉片上。
對于晚疫病防治,可以在發病前使用雷多米爾500倍液進行噴霧,每隔7~10d噴灑一次,通常需要噴灑2~3次;另外,還可以使用70%代森錳鋅1500g/hm2加入600kg/hm2水進行噴灑。在發病期間,可以使用72%克露、25~35%甲霜靈,加入750kg/hm2水進行噴灑。青枯病防治常用的藥劑有50%的消菌靈700倍液、可殺得1000倍液或20%石灰水,在防治的過程中應該盡量輪流使用上述幾種藥劑。
5.2 蟲害防治
常見蟲害主要有螻蛄、蚜蟲、螨蟲、潛葉蠅、地老虎等。蚜蟲可以傳遞病毒,所以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蚜蟲病害的發生,而且馬鈴薯各個生長期都需要加強防治。具體而言,可以使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在馬鈴薯葉面進行噴施。對于潛葉蠅病害,可以使用20%斑潛凈微乳劑3000倍液噴霧進行噴灑,或者使用黃牌進行誘殺。對于地下害蟲,則可以使用2.5%速滅殺丁150~225ml/hm2加入900kg/hm2水進行噴灑。
當馬鈴薯達到生理成熟和種薯要求時,適時收獲,宜早勿晚。收獲前1周停止灌水,割掉地上部莖葉并運出田間,以減少塊莖感病和加速幼薯木栓化。收獲和運輸中,應防止機械損失,避免霜凍。收獲后,遮陰晾干,防止日曬和淋雨。按種薯要求,選擇薯形規則,薯皮完整,無病爛薯、蟲蛀、空心、畸形、機械損傷的薯塊,并按大薯(150g以上)、中薯(75~150g)分級貯藏。
目前,我國普遍采用3級繁種體系,即:用原種(微型薯)生產原原種1代,繼續擴繁生產原原種2代,原種2代生產一級良種推廣應用于生產。本文對脫毒馬鈴薯原種擴繁種植技術進行了詳細分析,通過該項技術能夠降低種薯生產成本,促進良種繁育,希望該項技術能夠得到更為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1]盧雪宏,薛玉鋒.脫毒馬鈴薯種薯高產優質擴繁技術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5(08):131.
[2]馬 軍.脫毒馬鈴薯栽培技術要點[J].吉林農業,2013(11):34.
[3]唐希賢,張合聰.淺談馬鈴薯脫毒種薯原種露地擴繁栽培技術[J].科學種養,2013(11):16.
S532
A
1005-7897(2015)10-0106-02
2015-10-8
崔穩芹(1981-),盤縣人,助理農藝師,大專,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