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輝
(福建省南安市羅東鎮林業站)
濕地松苗床移栽育苗技術探討
黃金輝
(福建省南安市羅東鎮林業站)
本文根據濕地松苗床移栽培育的方法,從種子處理、出苗期管理、幼苗期管理移栽管理等多方面進行了分析,論述了濕地松苗床移栽技術和移栽管理的方法,以期為濕地松壯苗的培育提供參考。
濕地松;育苗和管理;方法探析
濕地松(Pinus elliottii)為裸子植物,原是美國東南部的特有樹種,因其環境適應性較強、生長速度快、木材質量優良、松脂產量高,被熱帶、亞熱帶地區廣泛引種。我國引種濕地松的時間可追溯到解放前,80年代中后期南方開始建立大型種植園。為了提高造林綠化效益,消滅荒山,福建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開展“三五七”等造林綠化工程,大面積種植了濕地松。目前,濕地松育苗技術仍廣泛采用傳統大田育苗方法。利用傳統大田苗木移栽技術,在合理分配人力資源的同時,可以科學調節農時,延長濕地松苗木的生長期,提高苗木的單位產量、質量、成活率。為探索濕地松苗床移栽育苗新技術,在福建省南安市選取苗圃進行移栽育苗試驗。
濕地松適生于低山丘陵地帶,耐水濕,抵抗松毛蟲危害較強,氣溫適應性較強,可在絕對溫度為-20~40℃的環境下生存,其在低洼沼澤地邊緣生長極好,也較為耐旱,在貧瘠的低山丘陵地區可以生長,具有較強的抗風性[1]。
濕地松是目前我國南方常見的的用材林樹種,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濕地松材質優良,松脂產量較高,木材平均生長量可達到每畝8~12m3。濕地松種植后的第15年砍伐,每畝平均生產木材8~12m3,每畝年平均效益達500~700元;第10年開始收獲松脂,每年每畝生產松脂達500~700元,松脂作為松樹特有的額外收入,是其它樹種不能相比的。
羅東鎮位于南安市東北部,東經 118°25′,北緯 24°15′,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400~1800mm,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20~22℃。苗圃屬閩東南山地丘陵地形,海拔在250m,以沙壤和粗骨性紅壤為主,地表水水質較好,排水灌溉條件良好,適宜濕地松的生長。
移栽育苗培育的流程如圖1所示。
本試驗的種子采自五臺山國有林場80年代造林的濕地松母樹林良種基地。
3.1苗床整地

圖1 培育流程圖
按計劃育苗面積10%進行整地,利用石灰粉對土壤消毒,每畝施石灰粉10kg,基肥為磷酸鈣,每畝施肥20kg。
3.2種子處理
種子處理包括種子消毒和種子催芽。種子消毒方法與傳統大田育苗相同,種子消毒液為5%的高錳酸鉀溶液。用清水洗凈種子后,浸入5%的高錳酸鉀溶液中,確保藥液淹沒種子,浸泡5~10min。浸泡后,從藥液中撈起種子,清水沖洗2~3遍,洗凈種子表面的高錳酸鉀溶液,并至于陰涼地自然晾干。
種子消毒前,將從母樹林采下的種子經過自然晾干后打包,放到0℃以下冰柜里,約2~3個月,待要播種時,取出放在自然條件下消毒浸種。消毒后將種子放入20~25℃的溫水中浸泡48h。浸種后除癟種,放入竹筐中,瀝干表面水分。
3.3播種
利用撒播的方法播種,將催芽后的種子均勻撒播在苗床上,覆蓋0.5~1.0cm的濕潤火燒土。在苗床上搭起15cm高的拱,覆蓋塑料薄膜。
3.4出苗期管理
本次試驗中,播種5d后開始出苗,10d后幼苗基本整齊,15d后真葉長齊。選擇晴朗的天氣,拆掉塑料薄膜兩端,保證苗床自然通風,以降低溫度,當種殼基本脫落后,選擇陰天傍晚除去覆蓋膜煉苗,加強苗木木質化[2]。
3.5幼苗期管理
為了促進幼苗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幼苗期加強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肥料以復合肥為主,每次施肥不可過多,做到輕肥勤施,施肥后用清水洗苗,以免燒苗。根外施肥與病蟲害防治相結合,噴施0.3%KH2PO4+1000倍甲基托布津+1200倍甲胺磷。若幼苗生長過程中出現猝倒現象,可針對苗木的發病部位,噴灑石灰粉控制病菌,用0.5%石灰等量的波爾多液進行噴施,合理控制噴施時間,每周噴一次,直至發病結束。
3.6移栽地處理
幼苗移栽前,結合實際種植環境對移栽地進行處理,每畝地使用果爾60ml+草甘膦150ml+水50kg進行除草,降低雜草的生長幾率,為苗木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本試驗中采用的這種除草方式有效期長達80d[3]。
3.7幼苗移栽
當幼苗長到12cm左右時,選擇適當的時間進行移栽,本次試驗中選擇晴天下午4時進行移栽,移栽過程中遵循嚴格的技術標準,起苗后在主根5cm處截斷,將ABT生根粉均勻涂抹于根部,按照5cm×15cm的行距進行移栽,移栽后向穴內澆適量水,以便定根,移栽苗挖起后不可久置,應隨起隨栽。
3.8移栽苗管理
本次試驗苗木移栽后行間整齊,移栽行距滿足要求,且植株生長環境良好。移栽苗生根成活后,先對移栽地進行施肥和化學除草,采用澆灌的形式輕施1~2次肥水,前后間隔1周,本次試驗中的施肥選用尿素,每畝施尿素2.5~5.0kg,之后的施肥工作采用行間撒施,自5~8月施肥3.次,肥料用量由少到多,每畝施復合肥和尿素10~20kg。
濕地松喜濕不耐漬,土壤環境必須保證良好的排水,根系在最高地下水位線生長最好,幼齡濕地松在林地土壤含水量接近飽和時生長最佳。
根據化學除草劑的藥效判斷,7月15日第一次所施的除草劑藥效到期,對試驗地進行考察后發現,有少量雜草開始發芽,此時進行第二次施藥,每畝用果爾60ml+乙草胺60ml+水15kg,將此藥水與10kg的黃心土混合均勻,密封24h后,將黃心土施于苗木的行間,便于抑制雜草生長[4]。
4.1成活率統計
按隨機區組設計為基本方式,在苗圃中共選擇了A、B、C 3塊固定試驗地,試驗地的條件較為一致,每塊試驗地的面積約為0.05hm2,試驗地的種植株數分別為126、147、147,為了避免試驗田之間的相互影響,在不同試驗田中間種植了2行相思樹。濕地松的成活率=x100%。調查后發現成活率分別為97.6%,97.9%,97.3%,見表 1。

表1 濕地松成活率統計
4.2植株抗風性分析
試驗地的環境適宜濕地松生長,但外界環境變化較大,福建地區每年5~8月受到臺風侵襲,樹種的栽培需要進行抗風性分析,以便查找濕地松生長過程的影響因素[5]。每年5-8月的臺風期并未開始對濕地松進行整枝,此時也是移栽后濕地松的高生長期。試驗在10月份進行實地觀察,受臺風侵襲后的倒伏折枝數見表2。在臺風的影響下,濕地松大約有1/10倒伏,折枝現象極少,因而在該地移栽培育濕地松可以不考慮外界臺風的影響。說明濕地松在該地區適宜推廣種植。

表2 抗風性統計
濕地松木材材質優良,松脂產量高,值得推廣種植。從一粒種子長成參天的濕地松樹木,需要技術人員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本試驗中采用的苗床移栽育苗技術是福建地區引種濕地松常用的方法,本試驗中的所有環節遵循嚴格的技術標準,試驗結果表明,移栽成活率較高,植株的抗倒伏性能極好,適合在該地區種植。
[1]周 建.濕地松幼苗栽培技術分析[J].林業科學,2013,49(2):61.
[2]梁小菊.濕地松生長的影響因素[J].森林與環境學報,2015,12(1):45.
[3]鄭先申.濕地松苗床移栽育苗法[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25):162.
[4]劉 平.濕地松移栽方法比較[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2,32(12):154.
[5]周業.環境因素對濕地松的影響[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7(5):25.
S791.246
A
1005-7897(2015)09-0019-02
20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