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桂龍
住房公積金信息化涉及到經濟、金融、法律、計算機等多個學科,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工程,隨著住房公積金業務的快速發展,規模的大幅增長,對公積金各項業務的科學化、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廣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信息化工作經過多年的建設,特別是2006年以來,各個業務管理系統的升級改造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信息化水平也上了一個臺階。搭建出了一個能夠高效服務于公積金業務的有機整合的綜合業務管理系統,進一步提高了服務效率和管理水平。
廣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信息技術部工程師鐘靈聰介紹,廣州中心成立于1995年,是全國較早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城市之一。中心初期編制人員5人,后經過多次調整,并先后接收了省直機關和二區、二縣級市以及廣州鐵路集團的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目前,廣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不僅負責廣州地區,還管理著省屬單位和廣東省內鐵路職工的住房公積金,是一個區域性的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廣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業務規模在全國名列第三,截止到2013年年末,各項業務數據如下:
歸集業務:2013年歸集額為461.03億元,歸集余額為107.19億元;歷年歸集總額2764.32億元,歸集余額989.14億元。
提取業務:2013年共有108.83萬人次提取住房公積金353.85億元。
貸款業務:2013年發放貸款額314.6億元,回收67.5億元;歷年累計向34.35萬戶職工家庭發放貸款1197.28億元,貸款余額769.89億元。
增值收益:2013年共實現增值收益 15.51億元,歷年累計實現增值收益71.20億元。

“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為了更好地實現《條例》賦予中心的職責,廣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領導始終以戰略眼光推進信息化,把信息化建設納入中心發展戰略,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以及穩定運行的基礎設施環境,構建出一套安全、方便、高效的公積金信息化支撐系統,實現對中心各類核心業務、對外服務、內部管理和外部關聯業務的信息化全覆蓋。”鐘靈聰說。

廣州住房和公積金管理中心工程師 鐘靈聰
鐘靈聰介紹了廣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信息化設計思路及建設目標。廣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信息系統的建設實現了中心業務模式的轉變,從委托銀行進行業務辦理的大委托模式轉變到中心自主辦理業務的小委托模式,全市范圍內不分區域受理業務。“通過業務模式的轉變確立了中心主體地位,業務辦理的自主地位,信息交流的樞紐地位,財務核算的主導地位,而中心的主體地位的實現,保證了中心三化目標的實現,即精細化業務管理、多樣化服務手段、科學化輔助決策。”
廣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信息系統的建設緊緊圍繞著四大思路來展開:
建立面向個人和繳存單位進行全業務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路。圍繞業務辦理的對象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服務,個人從參加工作到退休,企業從注冊成立到注銷,在整個過程中公積金業務從開戶、資金管理、信息變更、帳戶管理等基本業務服務外,還從業務的核查、審批、電子檔案后督管理等方面進行風險防控。
圍繞資金的安全、效率、效益構建資金管理信息平臺。通過內部統一的核算系統,對公積金歸集、貸款等相關業務資金進行自動核算管理,同時通過與央行及17家商業銀行之間建立的銀行實時結算通道,可以實現實時收付結算交易,提高資金運作效率 。
秉承“大服務、小柜臺”理念構建對外服務平臺。通過建立網上業務大廳、12329服務熱線、短信服務平臺,網上咨詢投訴平臺,方便繳存職工單位與個人業務辦理,減輕中心柜臺壓力,實現了大服務、小柜臺的理念。
推行精細化管理,建設行政內管及業務輔助系統。通過建立行政內管從辦公自動化系統,實現無紙化辦公,通過對經費、固定資產的管理,提高資產利用率,通過視頻會議、監控及門禁系統,保障中心工作有序進行,通過hr系統、績效考核,提高中心的工作效率。
“從2006年開始,中心啟動住房公積金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建設工作,系統于2009年正式上線運行,2010年起在各歸集、貸款業務承辦銀行全面推廣使用。”鐘靈聰說,2006年至今經過8年的時間中心約總共投資了6000萬,分四個階段建立比較完整、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2006年完成調研及規劃;2007至2010年約投資1400萬建立核心生產中心,并完成歸集、貸款、財務等核心業務系統建設;2011年約投資1000萬建立同城異地的應用級容災中心,確保業務24小時可靠運行;2012至2014年約投資2000萬擴充完善住房置業擔保、行政執法系統等業務體系,完成短信、實時支付、賬戶管理、網上業務大廳等多元服體系;同時完成檔案、考試培訓、報表、視頻會議等管理體系;
鐘靈聰對廣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信息系統總體框架做了介紹:
廣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通過核心業務系統和中心內管系統構建了中心核心系統服務的基礎平臺,利用中心內部網連接了各中心業務處室及分中心、管理部、辦事處和各銀行網點,構建了中心住房公積金業務辦理基于柜臺的實平臺。
通過外聯外服平臺的統一接入及信息交換系統,利用互聯網及通訊網 接入用戶的瀏覽器、移動設備、固定電話等多渠道終端,構建了中心住房公積金業務辦理的非柜臺虛平臺。
另外,中心的業務平臺通過統一接入及信息交換系統與相關單位通過中心內部網或政務專網實現數據互聯互通,進行數據交換與共享,整合社會信息資源,提高中心審核決策的準確性及效率。
為靈活構建中心的業務系統,中心系統全部通過與ESB企業總線進行綁定,實現充分的數據共享,發揮數據集中存放的優勢。系統數據集中存放在中心,銀行不保存業務數據,中心在數據庫設計上采用分庫設計的理念, 數據面向不同用戶和時段 分庫管理,有效分擔負責。 據此構建了用于在線實際業務數據保存的生產數據庫、用于容災備份的容災數據庫、用于日常內管及非結構數據(如檔案)存儲的管理數據庫、用于分析決策的數據倉庫。 各個數據庫之間按需采用,保證數據實時有效更新。
經過總體框架設計,實現了中心一總線、二平臺、三網絡、四個庫的建設思想。
“從2007年開始公積金系統大規模建設至今,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和沉淀,我們對公積金信息化也有了新的認識,在未來的5年,我們打算構建一套核心業務、對外服務、內部管理和外部關聯‘四位一體’的綜合信息系統。”鐘靈聰說,系統將實現5個方面的目標:
業務方面:基于全業務流程的整合再造,實現公積金業務創新發展。
技術方面:基于集約化的IT架構,提升應用系統建設質量和效率 。
數據方面:基于主題數據庫整合信息資源,解決“信息孤島”問題 。
基礎設施方面:構建“兩地三中心”容災架構,基于云服務的架構思想構建虛擬化運行環境,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管控方面:構建一整套覆蓋信息化建設全過程的IT基礎環境 ;構建完善的標準管控體系,提升公積金管理水平 。
“作為準金融機構,我們也從商業銀行信息系統的更新換代中獲取靈感。在未來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我們計劃用5年的時間來重構廣州公積金中心信息系統2.0版。系統的重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有的1.0版的系統將經歷存續服務階段,并行過渡階段,割接下線階段;同時我們新的系統將經歷規劃、建設、完善和價值創造階段。前期以老系統為主,2014~2016年完成新系統建設。”

“成熟的系統都是隨業務擴展不斷完善的,并不能一蹴而就。經過這幾年的信息化實踐,有幾點心得和大家分享。”鐘靈聰說。
明確總體發展目標,總體規劃有序建設。不同的系統側重點也不一樣,我們要在總規劃指導下,充分調研、充分論證,制定“總體規劃”,按各地方公積金業務的特性建設最合適的系統。
利用銀行減少成本,加快上線。受編辦和財局在人員編制、資金方面的制約,我們借用協作銀行的現有的業務網點及網絡,利用銀行成熟的業務人員、客戶端設備來為中心辦理業務,來加快新系統上線和業務推廣。
“一把手”工程。為了便于信息化建設的開展,統一中心內部思想,協調各方面的資源和關系,我們覺得信息化建設最好由中心主任直接管理。
信息化首先“化”人。作為公積金信息化參與人員,我們覺得信息化工作中人是關鍵因素,首先要從人入手,統一認識,統一思想,保證集全中心之力來完成此次信息化項目的建設工作;其次,就是必須做好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和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