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桂龍
牛街街道信息化建設條件較為優越,目前街道在民生服務、城市管理、應急處置、績效考核、分析研判、統籌推進等領域,與全區同步應用多個信息化系統。

北京市西城區牛街街道辦事處主任 王旭
牛街街道位于北京西城區南部,東起菜市口大街,西至廣安門南街,南起南橫西街、棗林前街,北至廣安門內大街。轄區面積1.44平方公里,居住著23個民族,戶籍人口17926戶52410人,少數民族人口9461人,流動人口16684人。
“牛街在智慧社區創建過程中,信息化是主要的建設內容,是智慧建設的基礎支撐。”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牛街街道辦事處主任王旭告訴記者,制定《“智慧牛街”信息化建設三年規劃》,通過頂層設計、合理規劃,明確2014~2017年期間牛街街道信息化建設的總體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項目,作為街道未來三年信息化建設的行動綱領,使信息化建設能夠切實地支撐牛街街道“智慧社區”建設。
“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創街區繁榮,促民族和諧,惠社區民生,建智慧牛街’為核心,結合牛街街道民族特色和區位特點,建設涵蓋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突發應急、分析研判、績效考核等政務職能,涉及標準規范、基礎設施、數據資源、城市管理、社會服務、民族服務、企業服務、民族文化、商業金融等多領域的智慧應用,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示范性的牛街街道智慧形態。”王旭說,未來半年的工作主要圍繞深化民族團結的內容展開研究,成立民族文化課題研究組;同時開辟“養老院+居家”新型社會養老服務模式。
王旭介紹,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及其相關云計算、物聯網、自動化技術,實現對街道民族服務、民族團結工作的全方位信息化支撐。將各個社區常駐人口總人數、少數民族人數,采用餅圖的形式綜合在GIS地圖上進行展示。牛街街道現有66個網格。網格員應用智能終端設備將搜集信息上報至社區街道,同時同步接收社區街道發送的業務信息。支撐的業務包括日常巡查、清真網點監察、禁忌品巡查預警、民族全生命周期服務、政策宣傳、資料顯示等內容。
通過對街道所有民族信息、統戰信息等專題數據進行統一管理(包括采集、清洗、沉淀、梳理、入庫、分析、服務),實現數據的全面、智能管理,并且能夠按照既定的模式進行更新,為基于數據分析的領導決策提供支撐。
隨著中國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逐漸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黨和國家對養老問題不斷進行研究和探索,各地方政府也根據自身情況落實中央各項惠老政策。牛街街道通過“養老院+居家”新型養老模式的推進,實現街道惠民政策和公共設施針對老齡化人口服務范圍的擴大和社會為老服務質量和品質的提升。
利用牛街街道養老院實體,進行“養老院+居家”新型養老模式的探索,整合社會養老資源,更大范圍惠及街道老齡人群。內容包括傳統養老院養老、街道社區日間活動服務、以及為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服務等內容,將專業服務與社會志愿者服務進行有效結合。

牛街街道智慧社區技術框架
以“創街區繁榮,促民族和諧,惠社區民生,建智慧牛街”為核心,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結合牛街民族特色和區位特點,整合政府服務和管理資源,建設涵蓋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突發應急、分析研判、績效考核等政務職能,涉及保障體系、基礎設施與建筑環境、社區治理與公共服務、特色民族服務、小區管理服務、便民服務、主題社區等多領域的牛街“智慧社區”形態。
王旭介紹,針對牛街智慧社區建設的總體目標,通過分類總結智慧社區建設模式,爭取到2017年底,初步實現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較為高效的社區服務和治理水平、較為多元化的社區公共服務、較為智能化的便民利民服務能力,以及較為完備的保障條件。
具體制定如下目標:
健全的機制體制保障。牛街智慧社區建設及運營具備完善的機制體制保障,具有健全的管理及組織機構,具備可行的管理辦法,對各參與主體進行有效監管,并能夠通過可量化的考核措施,促進智慧牛街可持續化發展。
完善的標準規范體系。具備較為完善的標準規范體系,對智慧牛街建設和運營進行有效的規范和指導,能夠為城市數據資源的交換共享和多領域智慧應用的無縫對接提供權威的標準依據。
優化基礎設施布局。在對牛街街道現有基礎設施資源整合利用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地建設,實現綜合服務設施的全面覆蓋;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網絡資源能夠有效支撐頂層智能應用;整合公共服務信息資源,形成可用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推廣智能技術、智能產品的普及應用,為節能環保、智能家居等領域打好基礎。
促進信息資源共享。能夠對牛街街道各類數據資源進行統籌管理,能夠通過對多源數據的采集、清洗、篩選、關聯,打通各領域信息孤島,促就數據資源的有效共享,為城市有序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數據支撐。
深化業務協同配合。通過綜合指揮調處模式的建立,使參與智慧牛街建設運營的各應用領域能夠統籌調配、協同作業,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和標準化作業,提升政務橫縱聯通的能力,提高業務辦理效率。
促進民族和諧發展。通過牛街智慧社區的建設,拓寬政府與民眾信息互通、實時互動的渠道,促進廣大民眾對城市管理和社會建設的參與度,顯著提高各民族居民生活的便捷化,增強生活幸福感,增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創新社區治理模式。能夠根據相關政策,結合牛街街道社會治理的需求,以街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依托,充分發揮街區便民和民族團結優勢,通過智慧社區建設,實現社區治理管控能力的顯著提升,促進社區治理模式的創新發展。
完善公共服務能力。結合街道各族居民的公共服務需求,開放體系推動公共服務資源和社會資源整合,為街區居民提供較為優越的衛生醫療、居家養老、住房保障和宣傳教育等創新服務,為街區專門人群提供定制服務,推動市場參與,促進多元化的公共服務模式。
廣泛普及便民利民服務。通過智慧牛街建設,能夠廣泛普及智能設備、智能終端的應用,提升街道社區衣、食、住、行等便民服務的便捷度和智能化,并形成多類特色主題社區,形成優質的便民利民服務體系,使街區居民能夠充分享受智慧建設成果。
提高智慧政務水平。深化全響應社會服務管理格局,在既有建設成果的基礎上,提高協同辦公、業務支撐和移動辦公水平,提升全面感知、快速傳達、積極響應能力,推動智慧政務的發展。
提升智慧決策能力。通過智慧社區建設,對街區各類信息資源進行智能分析、科學研判,增強對街情動態掌控和發展預判的能力,并輔以信息化支撐手段,實現對街區發展的智慧決策。

“積極推進牛街智慧社區建設,有利于提高基礎設施的集約化和智能化水平,實現民族智能社區建設;有利于提升轄區各族居民服務訴求的響應效率,調動街區共建的積極性,打造和諧融洽的生活環境;有利于促進和擴大政務信息共享范圍,增強信息互動能力,推動街道政府服務型轉化;有利于提升街道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減輕社區組織的工作負擔,提高對轄區居民服務的品質;有利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進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拓展社區服務內容和領域,為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智慧服務體系打下良好基礎。”就建設“智慧牛街”的現實意義,王旭如此回答。
通過智慧社區建設,使街道政府能夠集約社會服務管理資源,提升街道治理效能和提供為民服務的品質;使街道各族居民能夠便捷地表達訴求,積極與職能單位進行互動,通過智慧化應用增進彼此關聯,體驗街區幸福生活;使社會團體能夠充分利用智慧手段,拓展街區服務的內容和范圍,促進組織自身長效發展;使街道企業、商戶能夠提升民族品牌和集群效應,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商業利潤;使旅游參觀者能夠感受牛街的民族風情和習俗,使廣大群眾了解牛街、體驗牛街、生活牛街,促進民族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