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江與海的握手之地
雨季時,豐富的水源讓河流三角洲的稻田得以灌溉,加上三角洲沖擊平原土壤肥沃,水稻產量遠比其他地區高。水稻種植的發展,使社會與文明的發展成為必然。


● 伊洛瓦底江出海口西臨孟加拉灣,南接安達曼海,附近同時有多條川流入海,因而形成獨特的景象
伊洛瓦底江流域的絕大部分地區,河水退潮之后進入旱季(11月到次年2月),漲潮時進入雨季(5月到9月)。伊洛瓦底江從第悅茂以下是下游河段,第悅茂至緬昂是下游谷地,緬昂以南,伊洛瓦底江呈傘形分成多支汊河流入安達曼海,形成著名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三角洲從勃生河口以東至仰光河口,面積為3.24萬平方公里。雨季時,豐富的水源讓河流三角洲的稻田得以灌溉,加上三角洲沖擊平原土壤肥沃,水稻產量遠比其他地區高。水稻種植的發展,使社會與文明的發展成為必然。
三角洲地勢低平,河道成網,是緬甸全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這里是緬甸全國稻米的第一中心,享有“緬甸谷倉”的盛譽。緬甸全國有耕地240多萬公頃,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為230多萬公頃,而三角洲則幾乎占緬甸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占三角洲面積的2/3以上的伊洛瓦底省的水稻種植面積就有180萬公頃,每年產的稻米居緬甸全國首位。大米是緬甸人民的主要糧食和出口商品,也是緬甸的主要外匯來源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緬甸是世界稻米出口最多的國家,約占世界稻米總貿易額的40%,故有“稻米國”之稱。二戰后,稻谷生產發展較快,目前年產量已達1400萬噸,約相當于戰前年平均產量的兩倍。但近年來因快速增長的國內需求,大米出口量開始減少,僅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1.5%左右。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經常受到海洋風暴的襲擊。2008年強熱帶風暴“納爾吉斯”讓人數達600萬人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成了重災區。納爾吉斯引發的風暴潮高達3.5米,因三角洲地域廣闊,地勢低平,以致海水倒灌,風暴潮上岸之后勢不可擋,整個三角洲地區淪為澤國,超過100萬緬甸人無家可歸。
距離那場災難已過去6年時間,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上的水稻從嫩綠到金黃又經歷了6載輪回,曾經被摧毀的家園也慢慢重建起來。日夜川流不息的伊洛瓦底江繼續無私地滋養著這片土地,養育著世代信奉這條河流的子民。經歷過那場災難的當地人說:“緬甸人都信佛,失去的東西,我們不會太悲傷,只求佛保佑來世的生活更好。”
89% 的緬甸人都是佛教徒,川流不息的伊洛瓦底江教會并引導了他們:所有的緣起,終將過去。河水訴說著其從冰雪中的起源——覆蓋在西藏喜馬拉雅山頂的冰川,奔流穿過高地的叢林,穿過緬甸中部被太陽烤焦的平原,到達肥沃平坦的三角洲地區,然后繼續奔向海洋,最終注入安達曼海的悠悠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