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黎敏
中國衛浴 向東盟看
□ 文 / 黎敏

如果說關稅和反傾銷是阻擋在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路上的壁壘,那么中國—東盟自貿區的“零關稅”政策,無疑是東盟市場為中國企業敞開大門。通過這扇大門,越來越多的中國出口企業從遇冷的歐美市場,轉移到東盟市場。其中中國衛浴產品表現突出。
據數據統計,2014年前三季度,中國對外衛浴前十位出口目的國中,東盟國家占據了半壁江山,占據了中國衛浴出口超 1/5 的份額。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國成為了每年中國衛浴出口十大目的國榜單上的常客。從目前出口衛浴的市場份額來看,中國衛浴向東盟市場看,前景可期。
從2011年開始,中國的衛浴產品頻遭到歐美、印度、韓國等市場的反傾銷調查,致使中國衛浴行業在當地喪失了不少市場份額。與此同時,全球衛浴產地遍地開花,包括巴西、中東、土耳其、印度、俄羅斯等在內的國家和地區紛紛發展本土衛浴產業,并且生產線都較為先進。2014年 1-9 月,中國傳統衛浴出口市場中的歐洲、南美洲市場出口額大幅下降,同比分別下降了 30.81%、26.18%,遭遇寒流。
與之相反的是東盟市場的逐年向暖。以2013年中國陶瓷磚出口增速為例,馬來西亞增速為 121.06%、新加坡為46.93%、泰國為 46.12%,表現突出。冷暖之間,東盟市場的確值得中國衛浴企業,甚至是其他企業,去關注和研究。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東盟市場實際上具備不少相對優勢。首先就是關稅優惠和政策支持。自2010年1月1日起,中國和老東盟成員(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超過9成的產品關稅降為零,與新東盟成員(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的關稅在2015年也將逐步降為零,可極大降低企業出口的成本。隨著升級版中國—東盟自貿區談判的啟動,更多政策紅利將惠及出口東盟的企業。
其次,是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互聯、文化相近,市場潛力大。東盟大多數國家與中國毗鄰,甚至山水相連,地緣相親、人文相近,中國企業能較好地適應東盟的商業環境。在中國與東盟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大背景下,中國—東盟區域將迎來新一輪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高潮,企業淘金東盟之路將更為暢通。
最后是產品競爭力相對大,出口風險較低。中國衛浴產品的生產和研發能力在東盟地區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產品在達到國際標準的基礎上,退貨的風險較低。
這些優勢如同燈盞,在出口貿易市場的黎明中,照亮了東盟市場,企業尋著光源可以嘗試找到新的發展方向。特別是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提檔升級,自貿區政策紅利的進一步釋放,中國衛浴有望在東盟市場上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關稅優惠是東盟市場最為顯著的優勢。然而不僅僅是對中國衛浴企業而言,目前許多企業,對如何利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優惠關稅政策扔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大多數企業,特別是微小企業,只知道中國與東盟建立了自貿區,迎來了零關稅時代,但是自己出口的產品究竟能否辦理FORME(中國—東盟自貿區優惠原產地證明書 ),通過辦理 FORME 可享受多少優惠,節約多少成本則概念模糊。
無論是中國衛浴產品還是其他產品,要想出口到東盟國家,并享受零關稅待遇,就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一是產品完全原產于中國;二是來自非中國—東盟自貿區成員國的原材料貨值占出口產品的貨值不超過 60%;三是來自非中國—東盟自貿區成員國的原材料經過充分加工后制得的產品。
而滿足以上條件之一的出口產品同時應在產品的運輸途中,未經過任何非中國—東盟自貿區成員國境內,或者途中經過非中國—東盟自貿區成員國境內時,不論是否在這些國家轉換運輸工具或作臨時儲存(裝卸或其他為使產品保持良好狀態的處理除外),產品在這些國家未經任何其他操作。
滿足了這些條件的衛浴產品,可到各地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申請簽發 FORME。持有該證書的衛浴產品,即能在出口國海關享受自貿區的關稅減免待遇。
那么通過辦 理 FORME 進入東盟市場的衛浴產品可享受多少優惠呢?衛浴類產品列在《稅則》6910 子目項下,包括陶瓷洗滌槽、臉盆、臉盆座、浴缸、坐浴盆、抽水馬桶、水箱、小便池及其它產品。衛浴類設備在 2003 年實施的稅率為 21%,根據中國—東盟自貿區協定的降稅模式,衛浴類產品 2005 年至 2009 年實施稅率為10%,2009 年降至 5%,2010 年實現零關稅。以泰國來說,2010 年實行零關稅之前,衛浴用品(稅目6910下)的稅率達到30%,同時征收每公斤3.75銖的從量稅。因此辦理 FORME 并用好中國—東盟自貿區零關稅的優惠政策將極大地降低產品的成本,是中國衛浴企業進一步打開東盟市場的錦囊妙方。
不過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降稅清單中,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國家,關稅稅率也不同,降稅的幅度和時間表差別很大。因此衛浴出口企業還需掌握降稅的有關知識,清楚自己的產品出口到哪些國家可享受關稅優惠待遇,知道優惠幅度有多大,才能在外貿談判中有效利用降稅的優惠,切實提高出口效益,進一步站穩東盟的衛浴市場。
實際上一類產品要想扎根市場,不重視提升自身質量、樹立品牌,單憑政策、物流降低成本,主打價格優勢都不是長久的競爭之策。
由于早些年中國部分企業出口衛浴產品主要為消化庫存,在質量上沒有嚴格把關,也沒有制定品牌戰略的意識,導致國際市場對中國衛浴形成“泛濫成災”、“低價貨”的成見。甚至是在衛浴生產技術還相對落后的東盟國家,中國衛浴市場也依舊不在“品質過硬”的行列。
《中國建筑材料年鑒》曾指出,制約中國建筑衛生陶瓷發展的是行業產業結構和出口企業結構。中國衛浴出口數量龐大,但缺乏國際知名品牌,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多而散的商貿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價格話語權,只有靠價格競爭和提高出口數量獲利,易遭遇貿易政策限制。因此,提高中國衛浴出口的效益,變追求出口數量為追求出口質量,才是應對反傾銷和走向東盟、扎根當地市場的正確措施。
事實上,針對國際反傾銷,中國一些有實力、產品質量好的大企業通過提高自檢能力、加大研發力度、整改生產問題、完善企業管理等舉措,經歷“反傾銷”后,無論是出口額、出口量,以及市場占有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這充分說明中國衛浴產品在質量和競爭力上是可以達到國際行業水平的。加之目前中國與東盟經貿往來活躍,優惠政策疊加,中國衛浴或其他企業若能充分認識到中國—東盟自貿區關稅優惠政策的重要戰略價值,扎實研究東盟市場需求,利用好“近水樓臺”等天然優勢,中國衛浴企業將在東盟這片沃土上迎來出口市場的新一輪曙光。

